以生态学理论指导黄土高原治理
admin
2004-08-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黄土高原治理,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今年国家对著名黄土高原研究专家刘东生院士授予重大科学奖,说明黄土高原治理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黄土高原治理,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今年国家对著名黄土高原研究专家刘东生院士授予重大科学奖,说明黄土高原治理在西部地区,乃至在全国的重大影响。陕西省是黄土高原主要所在地区,又是黄土高原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记者对长期从事黄土高原开发治理研究工作的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张振中副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记者: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张振中:许多专家认为,近代社会仅仅数百年时间,频发的战乱使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人们为了满足其自身生存的需求,对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利用,特别是广种薄收这一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地、彻底地破坏了农业生产自身的生态环境条件。
记者:植被恢复和建设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张振中: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草灌乔植被在黄土高原治理中至少有三大效应。一是消减洪峰涵养水源的作用。草灌树冠可以对降雨起到再分配作用,特别是对暴雨动能阻滞效果显著,使地表土层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有效降雨,大面积的乔灌流域区,可以对暴雨产流时间延长3倍以上,并可涵养水源,有效调节河道径流量;二是改良土壤结构,防止侵蚀效应。良好的草灌森林土壤使土壤表层及深层毛细管孔隙增大,具有有效的入渗能力,比裸露地和农地的入渗能力提高20倍以上,可以改变表层土内径流速率,增加土壤水分贮存量,即使是次生林与人工草灌区,其拦沙效益可达到80-100%;三是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乔灌草达到一定规模面积后便能改善小气候。可以有效遏制频发的沙尘暴天气,减低燥热高温的地表温度,降低区域强度水分蒸发量,提高地面湿度,减轻早、晚霜及干旱危害。
记者: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比较,哪一种措施对于黄土高原治理的效果更好?
张振中:数十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只有在这一特殊的地域里实施种草植树、恢复植被及相配套的水土保持工程的综合措施,才能使黄土高原治理收到最佳效果,而生物措施、植被建设是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本”工程,首要的措施应当是种草固土。
记者:黄土高原治理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以何理论依据为指导?
张振中:黄土高原治理应该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黄土高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就生态理论研究的对象而言,自然界可以划分出诸多类别。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来说,最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生物生态与景观生态,生物生态类别包括植物生态、动物生态、昆虫生态、林业生态、草地生态等内容;景观生态是地形地貌及地质演化历史过程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若干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
记者:那么,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何区别?
张振中:在生态学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清醒认识到人工生态系统的延缓性及其人工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殊性。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区别,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是经过长期的生态竞争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而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则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化、培育、选择而得到的。因为黄土高原有史实可证数千年良好的“草木繁茂、峰峦耸秀,琪树繁森、鸟鸣山幽”的生物生态系统,是由于近代社会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无序垦植掠夺而使其毁坏贻尽的。
黄土高原治理的核心是在人为作用的影响下改造现有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恢复良好生态系统。在今天黄土高原的自然现状下,也只能进行人工生态系统的培育衍生。
记者:黄土高原治理的前景如何?
张振中: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性,党和政府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一直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政策,如“荒山承包”、“谁栽树谁受益”以及“封山禁牧”等,对荒山荒坡植被恢复和建设起到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作用。近年来,退耕还林种草规模宏大,进展很快。在黄土高原地区28万平方公里的严重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由解放初的2%提高到7.8%,为该地区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植被的恢复或重建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也是建立一个“山川秀美”黄土高原的基础。目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观。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是历史赋予我们身居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借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共同行动,坚持不懈,寻找有效途径治理黄土高原。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