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自然 大众 文化

admin 2004-07-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张祖刚教授同记者一见面,就对中国建设报开设《建筑文化》版表示非常赞同,话题自然而然地由此展开——   记者:眼下,由于一些教训,甚至是代价,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引起高层的
  张祖刚教授同记者一见面,就对中国建设报开设《建筑文化》版表示非常赞同,话题自然而然地由此展开——   记者:眼下,由于一些教训,甚至是代价,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引起高层的高度重视。至于社会对建筑文化的认知度,我认为还处于初始期,也就是说,建筑文化的普及度非常低。您认为应该怎样理解建筑文化?   张祖刚:建筑艺术与文化,我觉得它应该是生命的表现,它从物质、精神双方面影响着生命。城市与建筑空间的物质就是土、木、风、水、光、气、材,直接影响着生命的长短;它的空间、情景、境界影响着人的情绪和精神。从哲学的高度看,这就是生命本体论的中国建筑文化艺术观。   【张祖刚教授还对“建筑文化”提出一个宏观概念,即它包括科学技术、艺术、社会学等等,是城市建筑园林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科学。】   记者:在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中,一些城市在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出现了不该有的偏颇,有些甚至是走向问题;从表象看,是水平、急功近利等原因造成的,但更直接、更深层的问题,是文化的匮乏和荒芜的必然反映。   张祖刚:是这样的。城市与建筑有双重作用。它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另外它最本质的东西,是文化建设。这个理念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上升到理论上来。因此,在实践中就出现了你提到的问题。首先,错误认识先进文化,对城市现代化的认识有误区。以为高楼大厦、耀眼的玻璃幕墙、钛钢板、富丽的石材和大广场、大草坪、高尔夫球场等等,就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其次是不懂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认为历史街区残破低矮的老房子没有什么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很多传统的、近代的、现代的建筑,不该拆的都拆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追求短期政绩行为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开发商所为;而不顾客观条件、片面追求所谓的时尚,主要存在于建筑师。   【张祖刚教授长期从事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研究工作。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在同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交谈时曾问,目前中国建筑缺少什么?贝聿铭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缺少文化。贝先生的话不幸言中后来的结果。在城市建设的大拆中,拆掉了我们对自己城市的记忆,拆掉了我们对自己城市历史的记忆,拆掉了我们城市赖以生存的城市精神。】   记者:追求时尚似乎是建筑师避不开的一个影子。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业内就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热潮。   张祖刚:其实这个译法不准确。因为现代主义还在发展,现代主义之后派提出重视建筑历史文脉,但是也在建筑当中加上一些不必要的传统结构。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又受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他们提倡打破原有建筑组合的秩序,但对我国影响面不大,只是到今天,还有一些青年学生和年轻的建筑师,还在追求这个思潮的表现手法。我赞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提出的和合论,这是具有辩证唯物对立统一的哲理,它反映在建筑科学文化上,就是要将中外传统的、当今各种流派思潮中的,也就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可用的都吸收,创造中国新的建筑文化。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张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要求的崭新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它强调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新风格。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建筑界出现了怀疑和批判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记者:20多年来,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中,我们经历的太多,由于我们对文化价值认识的滞后,造成了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那么,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张祖刚:应该是生态、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并具有为公共大众服务和各自特色的方向发展。这句话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走向与自然共生、走向大众、走向地域文化。这也是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记者:怎样理解这三句话?   张祖刚:首先,要重视生态、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发展要走与自然共生的道路。因此,城市、建筑、园林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三位一体。城市不仅要有园林,而且园林绿化也要成为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城市中要大力发展绿地系统,使园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园林中。这是生态环保的需要,也是生活娱乐的需要,更是防灾、减灾、安全的需要。这也是当今世界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趋势。   【张祖刚教授列举了颇有争议的北京国际体育场的“鸟巢”。他认为,鸟巢建筑设计在与自然的光、气、风、木结合上都有发展,通过钢的编织网架和外覆膜,光线是柔和的,场内的空间没有柱子是开敞的,自然通风,气流畅通,内部草坪也易于养护;外围地面按照12个属相分区,便于进出查找,有中国的特点。张祖钢教授强调,这是一个考虑了与自然共生的、与世界建筑同步的新作品。】   记者:走向大众可否理解为城市与建筑要为大多数人服务?   张祖刚:对。走向大众就是为公共大众服务。今后城市与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内容会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向大众,主要考虑大多数人的需要,这是本世纪城市与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性问题。以人为本,应该是公共大众的人,多数人,只有多数人的生命得以健康成长,才能称为“以人为本”。   【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我国将在2015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第一次现代化是工业时代,第二次现代化是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将超过物质经济。此时,要逐步增多城市与建筑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不仅在公园、博物馆、商业街等等公共场所,在公有的、私有的和团体的建筑,甚至包括市政府的大楼当中,也应该设置向大众开放的空间,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第二次现代化的一个特征。】   记者:地域文化应该强调地方特色。张祖刚: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发展要走向地域文化,其内容就是强调各自特色。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趋同化。从遗存实物来分析,各国文化是各国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根,中国文化是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根,所以根深才能叶茂。   这里我强调三点:第一,应当全面重视传统的优秀的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愈悠久,城市保护得愈完整,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生命力就愈强。第二,要使重点知名历史建筑具有新的生命力,除了重点原样保护可供观赏外,在做好安全防火的条件下,可举行重要的文体活动,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第三,新建筑要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在当前建筑趋同化的情况下,建筑创作要重视地域文化,使建筑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这些地域特色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还表现在空间布局、建筑构建、装饰、材料、色彩、技艺、工艺、雕塑、绘画,以及树种、花卉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反映着哲学思想、民族习俗和信仰,以及建筑科学文化。   张祖刚,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65年调至中国建筑学会工作至今。从1984年起先后任建筑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兼《建筑学报》主编,现任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在此期间,除组织参加国内外建筑科学前沿课题学术活动发挥其导向与交流作用外,还对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建筑文化、生态园林如何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编著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世界园林发展概论》等图书6部。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