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admin
2004-06-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吴良镛:林徽因在建筑方面和梁思成先生并驾齐驱,共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郑孝燮:梁思成、林徽因走过的足迹,就是一条建筑文脉 罗哲文:林先生认为保护古建筑与新的城市建
吴良镛:林徽因在建筑方面和梁思成先生并驾齐驱,共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郑孝燮:梁思成、林徽因走过的足迹,就是一条建筑文脉
罗哲文:林先生认为保护古建筑与新的城市建设及发展是统一的
常沙娜:林徽因先生当年关于建筑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见解的内涵是永恒的
6月10日是林徽因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了一个“建筑师林徽因”纪念活动,同时还举办了纪念展和《建筑师林徽因》一书的首发式。那个上午,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里早早就坐满了人,一眼望过去,白发皓首的老人来了很多,几位耳熟能详的大师作为林先生的同事、学生,纷纷缅怀恩师的点点教诲。吴良镛、郑孝燮、罗哲文、常沙娜、张锦秋,还有林先生的女儿梁再冰,他们的回忆将一位思想充满活力、对建筑事业非常投入非常挚爱,对建筑教育呕心沥血,对中国工艺美术贡献非凡的美丽女性展现在大家面前。
[B]她走过的足迹就是一条建筑文脉[/B]
林徽因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建筑学家,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为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她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国的建筑教育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共同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立了活跃而严谨的学术氛围,这一氛围已经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传统和重要的精神财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通过大屏幕讲述了林徽因先生与国徽设计的故事。国徽的设计是清华建筑系师生集体智慧和个人艺术才能的完美结合,凝聚着参加设计的每一个人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爱。在这个熟识的故事的讲述中,人们慢慢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在完成了国徽设计后,林徽因又同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林徽因负责纪念碑底座上花纹的设计,但遗憾的是,她未及见到这个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上矗立起来就辞世了。她逝世后,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决定把她亲手设计的一块汉白玉花圈刻样放在她自己的墓前,由莫宗江先生书写了“建筑师林徽因”几个字。
吴良镛说,林徽因在建筑方面和梁思成先生并驾齐驱,共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林徽因身边工作了十年的吴良镛回忆说,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办之初,只有两间房子,一切几乎为零。而梁先生很快作为访问学者出国考察去了,林徽因当时虽然在建筑系没有任何职位,但她事无巨细地操办着建筑系的大事小情,可以说是建筑系的当家人。虽然林徽因经常卧病在床,却能运筹帷幄,是一位事业的筹划者和指挥者。
郑孝燮说,梁思成、林徽因走过的足迹,就是一条建筑文脉。他提议,将梁思成和林徽因工作生活的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作为学术名人的故居保护起来,因为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都与这个小院息息相关,太有文物保护价值了。比如在设计“国徽”期间,这里便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作间”,建筑系的师生们川流不息地来来往往,小院充满了浓浓的“国徽氛围”。
作为林徽因的学生,罗哲文永远忘不了是林徽因将他引上了建筑之路。罗哲文有一份林先生在1953年8月20日北京市召开的文物保护会议上的发言摘要,这是林先生最后一次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理论、保护原则、保护范围、保护作用的全面性阐述,由此可见林先生对中国建筑和文物保护卓识之一斑。林先生认为,保护古建筑与新的城市建设及发展是统一的。有人把它看成是必然的矛盾,甚至是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首先考虑“拆除”。我们应首先考虑如何想办法去“保”,想办法去解决矛盾而不是首先考虑“拆”,“保护旧的是为了新建筑保存优良的传统”。她说,要根据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中国建筑也要发展、创新。但优良传统也要融入新的创作设计之中,希望建筑师和建筑系的学生要学习认识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
林徽因还提出,保护文物建筑不只是宫殿、庙宇,还要重视居民住宅和其他各种类型建筑的保护。她谈到的民间建筑内容很多,特别是民居的四合院、作坊、铺面等的价值和重要性,应该很好地调查,选择一些加以保护。就北京城墙的保护,还曾与北京市某领导争论道:“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直到今天,罗哲文依然在宣传林先生的关于“保护古建筑与建造新建筑并不矛盾”的主张。
常沙娜说,林徽因先生当年关于建筑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见解,经过时间的检验,虽然内容有所发展,但内涵却是永恒的。她提到经常去八宝山革命公墓凭吊林先生,那块汉白玉墓碑上雕刻的花圈,是梁思成先生从林先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文稿中取来的,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但在文革中被变成了“无字碑”。令常沙娜欣喜的是2003年她再次来到墓园,看到墓碑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张锦秋虽然没有直接得到过林徽因的教诲,但从其他老师的口中听说过很多她的故事。至今,林徽因少年时的浪漫,青年时的游学,中年时含辛茹苦的探索,晚年的困惑,依然感动着她。
中国女建筑师协会代表黄薇说,林徽因先生作为建筑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关注社会、关注城市、关注环境,这一点在今天更加重要。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说,我跟妈妈距离的时代虽然很远,但她的思想却离我很近。林徽因不仅是我的妈妈还是我的老师,从小就把我当成大人尊重、平等地对待、与之交流。虽然林徽因经常侃侃而谈,但她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特别希望听到别人的不同观点。林徽因不仅研究古建筑、而且更注意建筑师的培养。她在建筑事业上的投入和执著是无怨无悔的,是不计名利的。前些年,人们知道林徽因都认为她是美女和才女,事实上,这种看法是很不全面的,她作为梁思成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一生献身建筑。她生病卧床后,她考虑的依然是解放后,如何让低收入的家庭租得起房子;考虑怎样将古建筑中的一些民族传统建筑手法和装饰手法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B]化“边饰”为宏艺[/B]
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她对建筑学教育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她对建国之初中国工艺美术品的恢复性创作也值得大书一笔。
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林徽因有她独到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梁思成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的深厚的造诣。但林徽因绝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纪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中,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她敢于用汪洋恣肆的文学语言,乃至嬉笑怒骂的杂文笔法来写她的学术报告。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曾写文说,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见解。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梁思成和林徽因主张并倡导,建筑、雕塑、绘画应该构成“综合环境艺术的关系”,而三者应转向与工艺美术设计的结合。鉴于这种理念,作为建筑大师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早在50年代,就超前关心着北京古老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和复兴。他们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且又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也充分利用了原有工艺和材料的新型工艺美术品。如景泰蓝的台灯、装饰挂盘、烧瓷的装饰瓶罐等。跟林徽因一起设计新型工艺美术品的常沙娜说,通过这项设计工作,我亲身体会到林先生那种大胆尝试、创新,向老艺人虚心学习技艺的那种认真、执著的工作作风,至今仍令我难忘。
她还为在北京举行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过丝巾、坎肩作为纪念品,动手为建筑系设计过蜡染窗帘。
这里要提到林徽因对中国历代装饰图案(包括建筑装饰、各类青铜器、服饰等)的研究成果,她在深入研究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多种比较、分析,生动地传授了历代的文化背景及相互影响演变、发展特征。她非常渴望出版一部《中国历代图案集》,甚至草拟了纲要。
有多位林先生的同事提到林徽因对建筑以及传统工艺品上的装饰艺术的研究兴趣最浓、造诣最深,因为林徽因是用诗人的心灵和艺术家的眼睛去欣赏这些艺术的。林先生的《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从理论上对装饰纹样进行了颇有深度的研究。在论文中,林先生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忍冬草为例,详细论述从北魏的忍冬草如何一步步发展到唐代的卷草纹的过程,让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去具体地认识中国传统艺术与外来佛教艺术的融合。
对于我国古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玉器上的饕餮、夔纹、云气、花草、山灵、鬼怪,林先生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一面讲一面画,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历史的比较分析。正是因为林先生具有广博的学识,她才能从一个“边饰”的小题目中看到它在艺术发展史中的普遍意义,才能提出在复杂的艺术环境中去做比较研究的方法。
[B]诗意的挥洒[/B]
林徽因的演讲往往很吸引人。因为她灵动的才思、不俗的气质和充满文学意味的语言。在那次好友徐志摩要赶来参加终因飞机失事未能践约的演讲会上,在那间协和小礼堂中,她给十几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专业人员讲述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讲座。她标准的牛津音如空谷流泉:“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国土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是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更具有文化内涵,带着爱的情感,走进你的心灵。”精彩的开场白立刻激起热烈的掌声。接着她又娓娓而谈:“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而在自然与社会的时空演变中,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它那统一的空间组合、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的美的形态,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
林徽因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她的魅力、她的才思、她的灵动、她的奉献、她的执著……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尽数的。1955年,林徽因那双闪动着智慧和灵感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追悼会上,她的两个几十年的挚友——哲学家金岳霖和美学家邓以蛰联名写给她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酣畅淋漓地表达出这位人间奇女子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B]林徽因简历[/B]
1904年 1岁 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
1912年 8岁 由杭州迁居上海,入小学。
1916年 12岁 全家由上海迁居北京,入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1920年 16岁 随父亲林长民到欧洲旅行,曾入英国伦敦ST.Mary’sCollege读书。
1921年 17岁 随父亲自欧洲回北京,继续在培华女子中学学习。
1924年 20岁 参加接待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工作。6月与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
1927年 23岁 宾州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从G.P.帕克教授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 24岁 3月与梁思成结婚。8月回国,受聘于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任系主任、教授,林任教授。
1929年 25岁 女儿梁再冰出生。
1930年 26岁 回北京,因患肺病住香山疗养。
1931年 27岁
参加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代建筑研究。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林任“校理”、“参校”,与梁思成一起进行古建筑调查、研究。开始在《诗刊》、《新月》等刊物上发表诗及小说、散文。
1932年 28岁
与梁思成在湖北省考察研究古建筑。与梁共同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女生宿舍等建筑。8月儿子梁从诫出生。继续创作并发表诗及散文。
1933~1936年 29~32岁
继续与梁思成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地区考察研究古建筑,共同撰写专著、论文及调查报告,如《清式营造则例》、《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查纪略》等。继续创作并发表诗、散文、小说等,如散文《窗子以外》、《悼志摩》,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吊玮德》、《城楼上》,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37年 33岁
与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发现第一座唐代佛寺佛光寺大殿。创作并发表话剧《梅真同他们》。7月抗日战争爆发,全家离开北京,经湖南、贵州等地,抵达云南昆明。因一路颠簸,林患肺炎,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1938年~1939年 34~35岁
全家居住昆明城及乡村。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梁思成患脊椎软骨硬化症卧床,林忙于家务及照顾梁。
1940年 36岁
全家迁居四川宜宾南溪县的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恢复调查古建筑工作。林肺病复发,卧床不起。
1941年~1943年 37~39岁
抗日战争的后方缺医少药,林只能卧床养病,但仍进行古建筑研究工作,在病榻上阅读《二十四史》等古籍,为《中国建筑史》的写作收集资料。
1944年 40岁 梁恩成开始撰写《中国古代建筑史》,参予内容讨论、资料查证并撰写部分章节等工作。
1945年~1946年 41~42岁
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受聘于清华大学任建筑系主任。林开始注意战后的住宅建设,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二期上发表《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一文。1946年8月全家返回北京,在清华园安家。10月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并考察,林积极参予清华建筑系的筹建工作。
1947年 43岁 进行肾脏手术,身体更加虚弱。
1948年 44岁 12月清华园解放,与梁思成共同为解放军绘测北京城内重点古迹地图,编制完成《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1949年 45岁
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林受聘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授,讲授《住宅概论》等课程。参加并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
1950年 46岁
政协会议通过清华大学营建系统设计的国徽方案,林为主要设计人之一。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被邀请参加并领导北京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工作。
1951年 47岁
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参加纪念碑的设计工作。领导完成一批景泰蓝等工艺品的新设计与新产品。设计清华大学胜因院新住宅方案。
1952年 48岁
撰写并发表了《我们的首都》一组介绍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十一处古迹名胜的文章。参加修缮中南海怀仁堂的装修设计工作。
1953年 49岁
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当选为理事。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为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编的《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审稿并作“序”。
1954年 50岁 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 51岁 4月1日病逝于北京。
1920年前后的林徽因
1937年林徽因在五台山佛光寺测绘经幢
林徽因指导并参与的景泰蓝设计
安息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林徽因之墓
20世纪30年代初的林徽因
20世纪50年代初的梁思成、林徽因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