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专家学者热评“典故入规划”

admin 2004-05-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燕:我们的政府正在把多学科打通 张燕教授刚刚完成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江苏古建筑学术及其开发研究”,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张燕十分留意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燕:我们的政府正在把多学科打通 张燕教授刚刚完成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江苏古建筑学术及其开发研究”,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张燕十分留意将文化典故纳入规划的意义所在,她指出:真正的人类文化从来都是共通的,城市规划这门科学迟早要和无形文化相结合。她赞叹道:我们的政府正在把多学科打通。 张燕说:过去的政府部门和专家,搞建筑的搞建筑,搞规划的搞规划、搞文学的只搞文学,只在各自领域埋头,但没有认识到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学科。张燕打了个有趣的比方:假如诗人李白要评职称,当然可以挂靠在文联;而要给诗人、书法家、政治家的苏东坡评职称,你则发现根本无法归类……其实真正的规划科学就是苏东坡,要能将人居功能、环境舒适、文化张力等多学科全部包括进去。 任何景观都离不开文化,张燕认为,南京在以往的文化建设上还是有心得体会的:阅江楼就是根据两篇文章建造的;李香君故居则依托在美丽的桃花扇故事上。城市离开文化典故,也即是失去了灵魂。 南大城资系旅游教研室主任张捷教授:细处不可忽略 张捷曾主持过长江路文化景观一条街的规划编制,一直致力于研究城市的文化景观规划。因此,当他听到南京规划部门首度把“历史典故”纳入城市规划保护范围后,忍不住说了声:非常好! 张捷教授认为,此次“历史典故”纳入规划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次突破,它提升了南京城市文化的层次、是对南京文脉的主动把握,它的价值在于“弘扬了本土历史文化”。 张捷分析:以往城市规划开发对城市文化的处理,虽然也逐渐重视了一些项目,但倾向于物质的、能带来利益的重大项目,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大家竞相争建一个大的项目,却往往忽略甚至毁掉了更多的小的文化节点。实际上,南京的文化更多是非物质的、无处不在的。举例来说,大报恩寺塔当然是可以通过重建一座塔来重现“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昔日旧观,但“入木三分”、“画龙点睛”(两个成语都来自南京)等非景观文化也是可以通过修建小亭、树立石碑等建筑小品形式展现。张捷说:当务之急,应该尽量制定详细的保护标准,对南京的历史典故做出系统研究。 江苏省作协成员、藏书家薛冰:把南京的家底摸清 “盘点城市古迹遗存,哪些能动,哪些不能动,把家底摸清,这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本举措,现在,南京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将一些口头传承的、非物质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列入规划保护范围,我十分拥护。” 薛冰认为,南京可值得保护的历史典故,至少有几百处。这其中,不仅有重要史实、重大事件、还应该有历史传说、人文典故。薛冰建议,对这些“城市的记忆”应该采取不同形式加以尽量利用、保护。如设置标识物、恢复建筑、增添铭牌或者碑记什么的。 薛冰特别建议,应该多一些城市雕塑来表现南京的历史,这方面其实南京已经做得不错,像渡江纪念碑、南京长江大桥上都有反映历史的浮雕,但总体来说还不够,南京应该遍地都是人物雕塑、建筑小品等,这方面,杭州做得比南京好。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