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绿色的心愿——记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曹致中教授

admin 2004-04-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与牧草和草产业工作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博士生导师曹致中教授,对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当说起草来,他的眼中闪现出兴奋的光彩。在他的心目中,那些生长在
  与牧草和草产业工作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博士生导师曹致中教授,对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当说起草来,他的眼中闪现出兴奋的光彩。在他的心目中,那些生长在山川沟壑、草原戈壁和田野里的一株株小草是鲜活生动的,因为在这些绿色的小精灵身上寄托着他要让陇原大地早日绿起来的深情———甘肃太需要绿色的装点了,这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存的需要。曹致中教授不止一次地对他的学生、也对全省各地的基层干部宣讲种草的重要性。他深情地说,甘肃少雨干旱,植被稀少,许多地方是干旱和半干旱山区,还有大片的荒漠戈壁。   这些地方种粮产量低而不稳,但却是种草的好地方。尤其是苜蓿草,它耐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种苜蓿的亩收入比种小麦高出100元到200元,甘肃历史上就是农牧交错地带;草多畜多生态好,农民富得快;要让甘肃的山川披上绿色,把甘肃建成全国的牧草和草坪草种子生产基地是曹致中教授最大的心愿。为了这个愿望,他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三尺讲坛,耕耘在试验田里,耕耘在陇东旱原和大漠戈壁前沿。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曹致中教授来到南方考察学习,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食草畜牧业的情景令他目不暇接。那时,以苜蓿草为主的干草粉已经成为饲料的主要添加成分被南方饲料加工业大量使用。许多饲料加工企业的老板知道他是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的教授,又是中国草原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的副理事长,于是他们纷纷向曹教授提出了购买草粉产品的要求,而且承诺有多少要多少,长年供货。南方客户合乎情理的要求却使曹教授犯难了。他知道,那个时候甘肃的牧草种植和草粉加工还停留在书本上和研讨会上,零星的种植也仅仅局限在试验田里,哪有草粉产品卖给远方的客户啊。这次考察虽然给曹致中留下了难堪的回忆,但曹致中却从中看到了草产业发展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也感到了自己作为一名草产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甘肃农业大学早年设立在武威市黄羊镇和天祝县的牧草站和高山草原试验站是曹致中教授经常蹲点的地方。每年春秋两季,曹致中教授都要带着他的学生到这两个试验基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他们钻进齐腰深的牧草地里,顶着烈日酷暑,强忍着蚊虫叮咬的痛苦,开展牧草杂交繁育工作。曹致中知道,只有把教学、科研和推广结合起来,尽快培育出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才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暑去寒来,花开花落,曹致中的牧草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主持育成了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2号杂花苜蓿、甘农3号紫花苜蓿三个新品种,主持并参与研究整理申报登记的各类牧草、草坪草品种共15个。已完成了农业部牧草保种繁殖项目,寒生旱生优良苜蓿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紫花苜蓿育种,冷地型草坪草种子生产;放牧型早熟品种选育;苜蓿叶蛋白提取技术等项目。他培育的甘农1号杂花苜蓿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连续16年生长良好,表现出了卓越的耐寒性。   他培育的甘农3号苜蓿作为灌区丰产品种,已经在河西走廊及外省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近几年,随着草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致中教授又站在草产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承担起了科技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奶牛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之课题”之三———“优质饲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科技部“863”项目———抗寒、耐盐碱的基因工程改造。作为技术负责人,曹致中又参加了国家计委“中兰1号和甘农系列苜蓿种子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农业部“寒生旱生苜蓿品种的种子基地建设”等项目,在实现牧草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上,曹致中教授又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2000年春天,灵台县龙门乡英武村的一块旱山坡上人欢马叫,春光融融。曹致中带着他的学生,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要在这里建立1500亩牧草试验基地。这是一处典型的黄土沟壑地带,在这里开展牧草种植示范试验,对在全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种植牧草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随着犁铧翻动沉睡的山地,随着大把草种撒入湿润的土壤,一个“教授种牧草,种草效益比种粮强”的消息在干旱山区不胫而走。这是曹致中教授为加速牧草产业化步伐而实施的一个样板工程。他知道,牧草产业化是以牧草的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为前提的;在干旱山区搞成一个样板工程,比作十场学术报告更重要。   为此,他除了搞好教学试验以外,每年都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到农村传授种草技术,用现身说法动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发展牧草的规模化、商品化经营。   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成了曹致中教授的朋友和学生。他们一遇到种草技术方面的问题,就来向曹致中教授请教、学习。清水县委副书记王锦江就是曹致中教授草产业富民科技理念的响应者和实践者。三年前,他参加了甘肃农业大学举办的培训班,草产业诱人的发展前景深深打动了这位来自贫困县领导的心。他把曹致中教授请到县里来,陪着曹教授爬山进沟,制定草产业发展规划,向山区农民传授种草技术。如今两三年过去,清水县人工种植的苜蓿草发展到10万多亩,全县以养羊、养兔为主的养殖业也发展起来了。   随着牧草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草产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接受,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曹致中教授的面前:许多地方由于没有牧草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群众眼看着自己种植的牧草得不到及时收购加工而烂在地里,不仅使群众在经济上遭受损失,而且也挫伤了他们种草的积极性。曹致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四处奔走呼号,呼吁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把资金、技术投入到兴办草产品加工企业中来。为了搭起饲草种植基地与加工企业间“联姻”的桥梁,他给人们算出了一笔又一笔“草经济”效益账,在他的账单上,既有种粮与种草的效益比较,也有国内和国外草产品市场价格的参考。许多基层干部和企业老板被他的草产业经济账“算”明白了,纷纷找曹致中教授商谈投资办牧草加工企业的事。近几年曹致中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当当的,关山脚下、河西走廊和风沙弥漫的秦王川里都留下他传播草产业科技知识的足迹。为了加快草产业的发展步伐,他将培养人才和出产品结合起来,让自己培养的两位博士和三位硕士参与草产品深加工,分别开展苜蓿液蛋白、膳食纤维、苜蓿汁饮料和色素等产品的深加工。   苜蓿花开又一年。曹致中教授用心血和汗水播撒的草产业的种子已经在陇原大地上生根发芽了。现在,甘肃已成为全国人工种植苜蓿最多的省份,留床面积达600万亩,苜蓿的种植集中在平凉、庆阳、定西等黄土高原沟壑区,河西走廊的各市县也有大面积的种植。漫山遍野的苜蓿草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被称为“朝阳产业”的草产品加工业正如朝阳喷薄,在全省各地发展起来,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一些外地投资商看中了甘肃草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采取独资和联办的形式兴办草产品加工企业。牧草播种面积较大的酒泉、高台、临泽、玉门等市县区的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总加工能力达到40多万吨;平凉、华池、崇信、泾川等市县也办起了规模大小不等的草产品加工企业,总加工能力达到10万多吨。牧草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出现了哪里有苜蓿生产基地,哪里就涌现出草产品收购、加工企业,哪里就有规模养殖业发展的喜人景象。面对草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曹致中显得非常冷静。他说,草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得很,仅国内每年的草产品需求量达500万吨,日本、韩国、泰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每年的需求量达到300万吨,而我们的生产量却少得可怜。尽管我省有60万吨的加工能力,但现实的加工量只有10多万吨。   原料短缺、市场占有意识不强仍然是阻碍我省草产业发展的障碍。作为全省草产业的科技领头人,曹致中教授心里着急啊,他常常觉得,自己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就在记者采访他的3月10日那天下午,他应一家公司的邀请,去秦王川作现场技术指导。这家公司决定在秦王川开辟2500亩牧草生产基地,将来要为“好为尔”等奶业公司提供青饲料,他高兴地应邀前去。他知道,又一个播种牧草的美好季节在召唤着他。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