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中国建筑文化应走向何方

admin 2004-04-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4月10日,在“中国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论坛”的研讨会上,记者有幸采访了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祖刚教授。张教授就当前中国建筑文化思潮以及发展方向谈了自己的见解。   [B]
4月10日,在“中国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论坛”的研讨会上,记者有幸采访了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祖刚教授。张教授就当前中国建筑文化思潮以及发展方向谈了自己的见解。   [B]浮躁——中国建筑当前的病因 [/B]   “自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城市与建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空前的,这一点首先应当肯定。但在这一短暂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比较后进的我们,出现一些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思想与做法也是在所难免,这些负面思想可用十个字概括:‘浮躁,想一口吃个大胖子’。”张祖刚教授点出中国建筑当前的病因。   张祖刚教授列举了存在于行政官员、开发商以及建筑师思想中的“浮躁”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一、错误认识城市现代化,错误认识先进文化。认为现代化城市标志是高楼大厦、耀眼的玻璃幕墙、金属板、富丽石材,还有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高尔夫球场等;强势的欧美建筑文化是先进的,曾一时大江南北盛行欧陆风建筑。   二、历史街区残破低矮,没有什么文化价值。天津的明代老城、北京大量的胡同四合院等被拆除,甚至近几十年新建的工业厂房、住宅以及公共建筑也被拆除。   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考虑环境与社会效益。在旧城拆旧建新,在新区建起了不少容积率高、标准不高、缺少本地特色的高层建筑群,其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均不高。   四、不顾客观条件,片面追求时尚。   “对这四点负面思想,在建设部下发的具体政策的文件上都在纠正或探讨,一些思想正在淡化,朝着尊重人、尊重人的思想情感、尊重人的生命的方向扭转。”张祖刚教授说。   [B]中国建筑文化走向何方[/B]   那么中国建筑文化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张祖刚教授概括为一句话“朝着重视生存、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并具有为公共大众服务和各自特色的方向发展”。   关于走向与自然共生。张祖刚教授说,首先是要重视生态、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发展要走向与自然共生。张教授说,从观念上看,我们同发达国家相差30年左右,从物质设施实物来看差半个世纪以上。我们同一些德国、法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专家接触,发现他们思考问题首先从生态、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出发。张列举了“鸟巢”方案,他说,这一建筑与自然结合的“光、气、风、木”都有发展,通过钢编织网架、外敷膜,光线柔和,场内空间无柱开敞,自然通风,气流通畅,内部草坪易于维护,运动合宜,内部看台灰、红颜色,外围地面作成分区的12个属相,便于进出查找,是一个考虑与自然共生的新作品。   [B]走向公共大众 [/B]   张教授说,北京什刹海地段、天桥地区、前门外大街和大栅栏等街区,都属于公共大众这一文化艺术范畴,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现正在作保留、改善规划设计与建设。美国现代化城市波士顿市中心市政厅后有一市民商场、西雅图市中心靠海边有市民海鲜市场等,是保留、改善发展的好实例。所谓“以人为本”,应是公共大众的人,多数的人,只有多数人的生命得以健康地成长,才能称为“以人为本”,过去和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为少数权贵富人的利益而牺牲了多数民众的权益,大量的事实反映在城市与建筑中,如城市居民被迫迁居远郊、拆毁历史文化街区、侵占公共绿地和用地、私人小汽车在旧城不受限制、过早过多兴建高尔夫球场占用大片农田等等。为人民大众争取权益,这是世界各地革命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走向公共大众是本世纪建筑科学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性问题。   [B]走向地域文化 [/B]   张教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趋同化,并不等于文化的趋同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强调多元化,各国各地具有各自地域的文化特点。横向看,一国之内有其各阶层的文化爱好,包括高雅、大众、民俗文化,多民族国家还有各民族的文化,所以说世界各国都有各自国家民族的各层次文化;纵向看,还有各国民族的历史文化。纵横合起来,世界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从遗存实物来分析,各国文化是各国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根,中国文化是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根。根深才能叶茂。   张教授说,我们应全面重视传统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我国苏州、绍兴水乡旧城本应作整体保护,现仅局部保护完整,实在遗憾。要使重点知名历史建筑具有新的生命力。北京太庙大殿前举办的图兰朵歌剧演出和2001年在紫禁城午门前举办为争办奥运会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等,使这些老建筑又具有了新的活力。新建筑要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如前年初投入使用的新会茶坑村梁启超纪念馆,建筑造型参考了村中民居建筑风火墙形式和梁启超时代即已传入本地的西洋建筑形式要素,并与故居、周围环境气氛相谐调,且利用旧有拆下的材料,展室利用自然采光、通风,使这一完整的建筑群融于自然,保持岭南农村的传统风韵,延续着岭南文脉。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