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谈建筑观:左手握资本 右手捏艺术
admin
2004-04-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47153738559.jpg[/img]陈林认为:中国的许多城市逐渐失去文化认同[img]/upload/news/2004471
[center][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447153738559.jpg[/img]
陈林认为:中国的许多城市逐渐失去文化认同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447153814483.jpg[/img]
百年后,建筑企业能为城市留下什么? 韩峰 摄[/center]
资本与文化从不对立
对话背景
建筑要通过商业跟社会发生关系,建筑需要大众的关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你会发现,城市的人文关怀淹没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那么,商业与艺术如何在建筑中完美结合?生活空间中如何营造人文氛围?资本与文化真的是一对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吗?
记者:我关注过重庆建工集团的作品,既有重庆世界贸易中心这样的商业作品,也有人民大礼堂、朝天门广场这样的文化创作,而且这两者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您是如何把握商业资本和文化的协调统一的?
陈林:首先应该把建筑看成是一种艺术,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盈利来判断成功与否。其实对文化创作的追求就是在为企业长期盈利夯实一个基础,也就是一个打造品牌的过程。像重庆奥林匹克中心的建设,对于建工集团来说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我们还是要去做它,因为,它既是重庆的一个形象,也在最大限度地延续城市的建筑文脉。一个有责任感的建筑企业应该能辨证地看待这种矛盾。
记者:如何更进一步地理解?
陈林:应该说商业是建筑艺术最有效的推动手段,在这个建筑时代有大量的建筑产生出来,人们很容易忘记我们今天的建功立业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十年、二十年之后的城市面貌是从我们今天做起的。作为建筑商,要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是要架起建筑和社会的桥梁。
记者:您是要将重庆建工集团的作品做成一个建筑艺术品的长廊吗?
陈林: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城市,他们的建筑时代,除了留下了大量的房子以外,还留下了很多精品,建筑的艺术精品,可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我认为已经进入了一个建筑时代了,可是我们只注重量,大量地建设,五十年、一百年以后,还有没有像文物一样的东西,仍堪称艺术精品的东西?我觉得,房地产发展商和建筑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
与土地打交道踏实
对话背景
据统计,2002年,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13464万平方米,2003年,全国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5958万平方米,全国完成房地产投资近6000亿元。房地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这个产业正沿着一个轨道高速前行,但他还有多大的投资升值空间?投资企业该如何看待这个产业?
记者:建工集团除了从事项目建设外,还有一些其他产业,如房地产,您为什么会选择房地产这个行业?
陈林:首先,房地产主要是跟土地打交道,我觉得,只要跟土地打交道,无论是当农民种庄稼,还是盖房子,心里面都觉得踏实;其次就是作为一家多年的建筑企业,我们进军房地产业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更懂得如何控制成本,如何项目管理,如何资金管理,如何考虑业主的需求;第三,在重庆,房地产还有一个很大的升值空间,发展前景很好。
记者: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您认为这对中国房价有何影响?
陈林: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像上海、北京包括重庆这样的城市会有更多的外国公司和外国资本进来,这种趋势只能增加房地产的需求。从供应量来说,国外的资本要进入中国的房地产可能还有一个与当地文化融合、对当地了解的过程。不动产的发展,在世界各地一般都是当地的公司开发得比较好。所以,我觉得在供应量不能够显著增加,需求量增加的情况下,市场应该看好。
记者: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土地供应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房地产市场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您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陈林: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旧城改造为例。例如在重庆,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将如此大量的建筑、如此大面积的城区都做成精品,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减缓市中心地区的旧城改造,将主要精力放到中心城以外地区的建设上。住宅建设要向中心城周边发展,形成规模,形成城市整体环境。一方面缓解市中心地区的开发压力,疏解中心区的人口;另一方面又可以积累经济实力,有利于在今后积累了相当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和建设经验后再来改造旧区,有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同时,也可以降低住宅造价,提高生活品质。
记者:中国房地产业现在都在炒概念,进行这种概念炒作,成功的可能性大吗?
陈林:对于炒概念,大家都在批判,把它当作反面的事情去批判。但我却认为概念就是思想,这种思想,包括建筑师的思想,包括规划师的思想,包括房地产发展商的思想,包括建筑商的思想,如果一个行业缺乏思想,就没有灵魂。所以,我觉得,不要轻易地去批判概念。如果我们换个词,说思想,建筑思想、经营思想,可能大家就能接受了。
重庆建筑没有艺术
对话背景
建筑是社会的产物,记录了社会的过去、现代和未来的整体变迁。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它所有的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此时,商业手段、建筑、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来理解建筑的艺术?
记者:您眼中建筑的核心是什么?
陈林:简单点说,就是器用和精神的结合,就是建筑能否艺术化。
记者:那么您认为重庆建筑艺术的特点何在?区别于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地方何在?
陈林:重庆的建筑艺术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真正体现自己山城的特点。真正体现特色的建筑艺术应该具有综合性,着重研究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三者之间的协调、沟通和统一及其在建筑中的综合体现。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建筑上突出体现建筑的文脉性、朝代性和文化性,在环境、文化、技术和细部处理上有所创新。我认为,重庆的建筑艺术应该表现在其应有的层次感上,另外,重庆的建筑艺术应该很好地体现重庆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记者:每座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历史,而建筑则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载体。重庆在近10年间城市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您怎样看待城市的建筑速度和创造经典之间的矛盾?
陈林:大多数的世界城市也同时是“文化都市”,培育城市文化并注重多元化的交叉和发展。上海在这方面有海派文化的基础,但是海派文化也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的文化来认同自身,在全球化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许多城市逐渐失去了文化认同,重庆也包括在内。其中,美国文化的冲击最大,城市空间向纽约的曼哈顿看齐,城市越来越向高处延伸,而不考虑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地质和人口的承受能力以及城市内爆的潜在因素,把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等同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现在重庆也开始出现多栋高层建筑,毋论与所处的环境及其功能定位是否相称,许多建筑都以标志性作为建设的目标。我认为,重庆必须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来建设自己的城市经典,不求样样经典,但城市也不能缺少经典。
不靠土地储备赚钱
对话背景
现在的建筑企业已不仅仅停留在靠建筑技术主宰市场的层面,更多的市场需求需要企业去适应,那些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的企业无疑成为了建筑市场的引领者。如何融得更多的资金已成为建筑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说,企业的融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建工集团的融资能力怎么样?
陈林:企业的融资能力不是企业生存的惟一条件,而是重要条件。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建工集团的融资渠道也在发生着改变,由以前单一的融资渠道在向多层次的融资渠道转变,一方面将企业子公司的资金和总公司的资金进行一种有效的整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与8个控股集团公司共同形成了一个资金平台。为此,建工集团建立了企业的结算中心,以确保企业在这个资金平台上能够将资金最大化运用。
记者:实际运作手段是怎样的?
陈林:以资本运作、资产重组、盘活土地资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借助资产经营,真正实现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对外的经济扩张。
记者:重庆的土地越来越稀缺,如何保证长期的稳定利润?
陈林:作为我来说,可能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我的价值就是在土地上面,建设出来的房子比别人好,价值比别人高,而不是今天圈一块土地,让土地晒太阳,在晒太阳的过程中,因为土地的稀缺增值了,取得利润。这可能是两种不同类型公司的不同出发点,所以我不赞成土地储备,如果当时我看好项目开发,就按照市场价进土地,我之所以感觉我能赚钱,是因为在这个土地上建出好房子,不是因为手里有多少土地,被大家称为土地银行。我不认为,拿着一块土地,靠土地的升值赚取利润就是房地产和建筑商的职责。
记者:建工集团有到股市上募集资金的打算吗?
陈林:一个建筑企业要想上市,面临的困难相当多。建工集团一方面在积极寻求与国外投资公司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计划集中自身优良资产上市或借壳上市,其主要目的就是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拓宽盈利空间。
垫资压力巨大
对话背景
来自建设部的数据表明,截至2003年底,国务院集中展开清欠行动之前,全国累计拖欠工程款达近4000亿元,相当于建筑业年产值的19.6%,其中政府投资工程拖欠占26.7%。对建筑企业来说,因垫资承包产生的巨额拖欠款,蕴含着巨大的资金和财务风险,不啻于决定生死存亡的“绞心之痛”,而对此,整个建筑业界喊痛的声音都很微弱。
记者: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垫资承包逐渐成为建筑市场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行规”。您如何看待这个所谓的行规?
陈林: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施工单位不垫资就没有工程可接,许多开发商还附加其他“霸王条款”,建筑商与开发商之间的地位和责任非常不对称。即使被欠款,施工单位往往也不敢打官司,因为这样不仅时间长、成本高,还会影响以后的业务。
表面上看,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事实上,建筑单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你不垫资,别的企业就去垫资了,人家选择你,不是看质量比信誉,看中的是你有垫资的实力。
记者:那么在垫资承包上,建工集团有压力吗?
陈林:不光是对于建工集团,诸多的建筑公司都面临着垫资的巨大压力,目前,建工集团因为垫资而形成的拖欠款高达16亿之巨,这给企业的资金运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人物简介
陈林,重庆建工集团现任董事长,重庆首届国有企业十大青年标兵之一。企业代表作有人民大礼堂、朝天门广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重庆世界贸易中心、重庆长江大桥、重庆江北机场、扬子江假日饭店等。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