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朱钧珍:教书写书绿意人生

admin 2004-04-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img]/upload/news/20044519139300.jpg[/img]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毕生从事风景园林这样一个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行业,面前的朱钧珍教授是如此的亲切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44519139300.jpg[/img]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毕生从事风景园林这样一个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行业,面前的朱钧珍教授是如此的亲切自然。然而在采访她之后,我却有点不知如何动笔,担心自己的笔力不能描绘出她骨子里那种学者的坚韧和勤奋。 已是古稀之年的朱教授精神矍铄,十分健谈,现已著书近20部。其中有5本分别获得了国家、省、市级的奖项。她本人还曾获由国家计委、经委、科委联合颁发的在国家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的表彰证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卷)的副主编。去年一年,由她撰写的《香港寺观园林景观》、《中国的亭子》(英文版)、《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4 部书先后出版,多年的实践和积累不断结出硕果。很多出版社的编辑都说她写文章快,思维敏捷,而这源于她对园林绿化事业的执著追求。 1952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园林绿化专业的大学生,朱钧珍从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创办的园林专业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任教,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此后,又在原建工部的多处建筑科学研究院所工作。1979年,调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教授园林课程,直至退休移居香港。尔后一直在香港和北京两地工作和生活,著书不断,学习不止。在港期间,她曾经担任香港大学的兼职教授,还出版了《香港园林》和《香港寺观园林景观》两本书。其中《香港园林》一书是我国首部研究香港园林的专著,被香港多家报刊誉为做出了“拓荒性贡献”。 不论艰辛曲折,不论鲜花掌声,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倾心倾力于园林绿化的设计、教学和研究,朱钧珍说她十分感谢她的老师将她领入了这样一项美丽的事业。而她自己有的是一种信念和追求,那就是尽己所能,多做有益的事,并且为之坚持不懈。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就是她坚持多年才最终出版的书。196 2年,原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院组织研究“杭州园林植物配置”课题,朱钧珍和同事们开始投入了艰苦的调查工作。她经常一年中有8个月是在外考察调研。但课题由于“文革”中断了。“文革”结束后,她以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认真和执著向建设部申请将此课题完成。经过重新组织原来课题组的同志,进一步查找资料和调研,1981年,《杭州园林植物配置》出版了。这本书从“植物空间”的角度来阐述“人和植物的关系”,在当时的园林界是一种突破,受到了广泛好评。外文出版社将其译成《Chinese landscape gardening》出版。去年7月,在中国建工出版社的支持下,她又对这个课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在原书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 谈起写书和科研,她说自己常会为一个新的想法或问题而兴奋得睡不着觉。她的“处女作”是一本合译的俄文著作《绿化建设》(195 8年)。而第一本自己写的书是1959年出版的《街坊绿化》,定价0.4 1元。虽然在设计装帧上与今天的书相去甚远,却是她至今笔耕不辍的一个起点。1981年,她又一个人跑遍了全国17个省市,在此书的基础上出版了《居住区绿化》,是我国较早关注小区绿化的专著之一。为了教学、科研和写书,她的足迹已遍布全国除西北个别省市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还参与了许多绿化项目的设计。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朱教授在摄影和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她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内地6个大城市和香港举办过7次个人摄影展,作品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获奖。她编写的书中的大部分照片都是自己拍摄的,笔端和设计之中随处流露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她认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文学艺术的气息。不管园林如何发展,不管我们如何引进和吸收,中国园林中的中国文化是最值得珍视的。就在采访前,她刚刚从郑州回来,为一个“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怨黄昏”意境的项目提供意见。 多年从事园林景观的教学和研究,朱教授对于如何学习和阅读本专业的书籍有很多心得,总结出了检索体系、百科体系、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并打算集结成书,以帮助大家加快知识变为能力的转化进程。她强调说,虽然现在科学技术手段让大家的工作和读书都方便了很多,但勤奋仍是少不了的,要手勤、腿勤和脑勤。 由于有几个出版社在和她约稿,朱教授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她最大的心愿是能发挥自己的余热,写写新中国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工作量很大,还有资金等其他问题,她还迟迟没有动笔。她激动而真挚地说:“我永远不会放弃对园林研究事业的追求。”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