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长王安顺:痛下决心治理“城市病”
admin
2013-12-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作为首都,经济转型升级怎么实现?雾霾、污染等“城市病”如何治理?高房价下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怎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如何保障?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27日对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进行了专访。
作为首都,经济转型升级怎么实现?雾霾、污染等“城市病”如何治理?高房价下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怎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如何保障?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27日对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进行了专访。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不以地区生产总值论英雄
记者:前不久,北京市将“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长指标由年均8%左右调整为7.5%左右。为何要主动调低经济增速?
王安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近两年北京经济增速保持在8%左右,虽然在全国排名靠后,但坦率地讲,这个速度并不慢,并且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今年“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时,我们主动调整经济增速,就是要坚持不以地区生产总值论英雄,引导各方面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为推进改革、调整结构、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留出更大空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完善差别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调整区级税收留成比例,加强区县和产业功能区发展统筹,对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重大项目的选址布局和落地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坚持“高端化、轻质化、集群化、生态化”方向,构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中关村要成为全国创新的旗帜
记者:中关村是北京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方面的一面旗帜,成功的奥秘何在?
王安顺: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中关村发展的活力:今年前三季度,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增长超过20%,利润总额增长35.9%,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
中关村的发展,得益于坚持创新驱动,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最大限度释放出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等国家部门支持指导下,我们大力推进政策创新,落实先行先试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促进高端人才聚集,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组建19个国家部委、31个市属部门参与的中关村创新平台,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今后,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意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完善吸引高端人才政策,切实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
治理雾霾重中之重,北京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好
记者:现在大家谈论北京,都要提到雾霾。能否介绍一下治理大气污染工作的进展情况?
王安顺:解决好大气污染防治问题,是当前北京市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实际上,不光是大气污染治理,对环境脏乱、污水排放、违法建设等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工作,北京市今年工作的力度都是空前的。我们编制出台了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聚焦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和清洁降尘,锁定到2017年PM2.5浓度下降25%以上的奋斗目标,细化提出了84项重点任务,明确了工作要求、完成时限、责任主体。
今年以来,完成了290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和中心城区4.4万户煤改电,更新老旧机动车28.8万辆,调整退出污染企业284家,压缩水泥产能150万吨,完成平原造林35万亩,新增万亩城市森林10处。我相信,随着治理措施的全面落实,在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努力下,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好。
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让流动人口共享发展成果
记者:在高房价的现实情况下,北京市如何推进保障房建设以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王安顺:北京市把住房保障融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解危解困与旧城保护、人口疏解、实现城市化结合起来。目前,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占住宅用地计划供应的50%以上。今年已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房16万多套,竣工近9万套,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并推出自住型商品住房2万套,启动了108项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到年底要完成1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记者:外来务工人员是北京市的重要建设者,在保障外来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权益方面,北京市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安顺: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我们确立了“民生为本、服务为先、融合为要”的工作思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北京、共享首都发展成果。免除在公办学校和经审批合格自办学校就读随迁子女学生杂费,加大投入改善随迁子女就读学校办学条件,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74.7%。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1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经全部涵盖城乡常住流动人口。我们还将流动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申领范围,并允许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家庭购买商品住房,为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提供了政策支持。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不以地区生产总值论英雄
记者:前不久,北京市将“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长指标由年均8%左右调整为7.5%左右。为何要主动调低经济增速?
王安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近两年北京经济增速保持在8%左右,虽然在全国排名靠后,但坦率地讲,这个速度并不慢,并且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今年“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时,我们主动调整经济增速,就是要坚持不以地区生产总值论英雄,引导各方面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为推进改革、调整结构、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留出更大空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完善差别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调整区级税收留成比例,加强区县和产业功能区发展统筹,对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重大项目的选址布局和落地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坚持“高端化、轻质化、集群化、生态化”方向,构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中关村要成为全国创新的旗帜
记者:中关村是北京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方面的一面旗帜,成功的奥秘何在?
王安顺: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中关村发展的活力:今年前三季度,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增长超过20%,利润总额增长35.9%,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
中关村的发展,得益于坚持创新驱动,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最大限度释放出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等国家部门支持指导下,我们大力推进政策创新,落实先行先试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促进高端人才聚集,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组建19个国家部委、31个市属部门参与的中关村创新平台,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今后,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意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完善吸引高端人才政策,切实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
治理雾霾重中之重,北京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好
记者:现在大家谈论北京,都要提到雾霾。能否介绍一下治理大气污染工作的进展情况?
王安顺:解决好大气污染防治问题,是当前北京市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实际上,不光是大气污染治理,对环境脏乱、污水排放、违法建设等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工作,北京市今年工作的力度都是空前的。我们编制出台了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聚焦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和清洁降尘,锁定到2017年PM2.5浓度下降25%以上的奋斗目标,细化提出了84项重点任务,明确了工作要求、完成时限、责任主体。
今年以来,完成了290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和中心城区4.4万户煤改电,更新老旧机动车28.8万辆,调整退出污染企业284家,压缩水泥产能150万吨,完成平原造林35万亩,新增万亩城市森林10处。我相信,随着治理措施的全面落实,在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努力下,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好。
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让流动人口共享发展成果
记者:在高房价的现实情况下,北京市如何推进保障房建设以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王安顺:北京市把住房保障融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解危解困与旧城保护、人口疏解、实现城市化结合起来。目前,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占住宅用地计划供应的50%以上。今年已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房16万多套,竣工近9万套,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并推出自住型商品住房2万套,启动了108项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到年底要完成1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记者:外来务工人员是北京市的重要建设者,在保障外来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权益方面,北京市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安顺: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我们确立了“民生为本、服务为先、融合为要”的工作思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北京、共享首都发展成果。免除在公办学校和经审批合格自办学校就读随迁子女学生杂费,加大投入改善随迁子女就读学校办学条件,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74.7%。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1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经全部涵盖城乡常住流动人口。我们还将流动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申领范围,并允许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家庭购买商品住房,为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提供了政策支持。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