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旸:《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专访易德地景景观设计设计总监
admin
2013-03-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记者:在中国目前设计的大量的商业化景观中,充斥着很多令人审美疲劳的模式化套路化景观,请问您是怎样保持设计的戏剧性和原创性,以及怎样寻找设计灵感? 鲁旸:设计与商业化运作并不冲突,因为设计的作品
记者:在中国目前设计的大量的商业化景观中,充斥着很多令人审美疲劳的模式化套路化景观,请问您是怎样保持设计的戏剧性和原创性,以及怎样寻找设计灵感?
鲁旸:设计与商业化运作并不冲突,因为设计的作品也是产品,产品的包装与销售等都离不开商业行为。由于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开发商所希望并要求产品能高速高效地完成,快节奏的供求关系导致了设计师的操作模式套路化,例如他们效果图画得很成熟,但是没有针对任何问题,看不到他要解决什么,只有一堆造型摆设。或者抄袭模仿一些成功的作品,类似生产链一样地复制作品,使得作品千篇一律,个性尽失。其实真正成熟的设计师,他的设计梦想是不会被商业化操作和利益所代替的。
首先设计师必须要了解市场,开发商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来源于大众需求,甲方的意见代表一种市场的意见,他向你提出的要求是一种基于调查的基本性的描述。因而了解大众需求是设计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想法,通过与市场的衔接中不断增加设计经验值和认知度,将比较虚化的设计独特构思与理念,逐步转换成一种独有的设计理论、方法论,进而研发出独创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在不断的沟通和磨练中,可创作出既迎合市场又充满个人风格的作品。例如我做设计的过程中,不将景观看做一个固定的场所,而是不断变化、有情境的空间。将建筑与景观相结合,辅以参数化设计方法。这些方法论、思想和个人体会构成我的地景式、戏剧式设计的基石。
其中,一个景观设计师的独特理念是保持作品原创性的源头,它是独一无二,不能磨灭的。在前期设计过程中,我会将一些其他有趣的多元化思想注入场景创作中,同时也对景观设计的认知,进行跨界思考与思维发散,并不局限将其作为一个项目工程:
1.“盆景”——我把景观设计当成是做“盆景”。它们利用一些常见的风景元素,根据美学进行搭配组合,形成一组别致的小天地。盆景是没有具体尺度的,缩小一些可以摆在桌上做装饰,放大一些可以摆在地上做盆栽,再放大到1:1的比例,就可以为人所用,成为活动的场景了。这种尺度之间的演变和组织,可以在脑海中宏观地驾驭场景变换,使景观设计充满自由性和趣味性,体味到“造景”的过程与乐趣。
2.“剧本”——我做景观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结为写“剧本”。剧本是讲究艺术性和戏剧性的,我的理解是把戏剧性融入景观设计中,因为戏剧是有情节的,并且需要通过大量肢体语言与场景变换配合来表达。戏剧性体现在人们游走于景观间,进入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从宏观的层面说是把景观多元化。而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特定的场景中发生,场景配合着人的活动而设定,人又相关地顺应着场景而活动。人在戏剧场景中的活动连贯起来构成了戏剧的情节。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也会把自己当做一名导演,所做的工作是通过剧本情节来构建空间关系,将人的行为和感情注入到场景,与之共鸣,而不是只做一个花园、或一处装饰。讲述戏剧性的情景,用简洁和明确的营造手法让人们直接感受,才能反映人的本性,景观设计的本质。
3.“做梦”—— 设计师“做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做梦”,正是大胆地想象,通过想象来寻找设计源头,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之后再根据实际条件小心地求证,一步步让梦想照进现实。想象力是一个设计师的灵魂,它主宰了设计师的独特个性和创作激情。有了设计的想象力,设计师才可以成为项目的主人来控制和安排设计元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会被外界过多的物质或非物质条件所控制。
而大范围来讲,一个城市的建设,前提也是想象。当然,不是好高骛远,不是天马行空,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客观的分析调研为基础的构思。能够想,还要敢于想;不只是设计师想,城市的决策者更要想象。少了想象,任何建设都只是物质材料的堆砌,或者只能停留在抄袭和模仿阶段,而无法成为精神表达的载体。
4.“孩子”——孩子具有活泼性和可成长的特质,景观也无外如是。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景观中生物性质的材料利用比较多,例如宏观一些的元素包括光、水、土、植物、动物等,微观一些的元素包括昆虫甚至微生物,它们相互依存、共同组成的景观生物链,具有可循环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像个孩子一样茁壮成长。因而景观设计师要多了解生物生态知识,可以以低成本低消耗的方法来创作出生机盎然的景观作品。
总之,在整个设计系统中,设计的过程就是基于你独有的设计理念,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做出回应,在满足一切功能的基础上,建构出一种逻辑扎实、触动人心的方案。 即使商业化的设计环境充斥着我们,设计思想缩减会使我们的设计没有激情,没有体验,没有故事。只懂得画图的景观设计师很容易失掉自我,因而我们要树立信心,保持个性,学习并具备多方面思维的能力,做出来的设计才会更丰富。
记者:您觉得中国设计师相对于境外的设计师或海归的设计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鲁旸:中国设计师的优势在于本土文化底蕴深厚,给设计提供灵感,并熟悉国内规范标准和行业操作模式。但是劣势也比较明显,首先,很多人都了解,欧美一些设计事务所,员工多则几十人,少则十人左右,这使得国外的设计师,个人思想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都比较个性、纯粹、明确。而中国的设计公司和设计院员工很多,部门和设计师分工也很细,加上大量的商业化指定项目,使得设计师只专注于自己所设计的领域,被很多条条框框束缚,平时与项目委托方的对话模式也缩减为:你需要什么,我为你做什么。如此一来中国的设计师比较麻木,缺少创新能力,经常照搬和模仿国外作品,缺少打动人心的原创性作品。
其次,国外的设计师从创作方案一直到施工护理,参与全程化和系统化的景观设计过程。对于施工、地理学、生态学都了解颇深,不拘泥于景观方案的美学创作中。而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复杂,中国的景观设计师分工比较细,例如景观方案设计师,绿化工程师,施工图工程师等很多都是割裂分开来做,导致项目不能连贯地整合,设计施工品质得不到保证,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或者是方案设计师对生态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做出的景观作品看似成功,但缺少环保意识,无法可持续低成本的维护、成为昙花一现的设计。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归根于景观设计师大多是艺术类院校毕业,更擅长对于美学和设计学的研究,缺少对环境工程之类的其他综合知识,同时这也是设计学教育的弊端。
海归的设计师进入中国设计市场,也需要快速了解并熟悉中国的操作模式、本地市场需求、工作流程等,进行自我与环境的思维融合。如果只抱有纯粹的设计梦想而不能与中国市场相结合,也只能是被市场所淘汰。
记者: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应如何与现代化景观设计完美结合?您觉得中国特色景观未来的出路是什么样的?
鲁旸:人的社会活动离不开文化,每个地域的文化可作为一种信仰主导人的意识和行为。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加强,中国人的本土文化意识逐步苏醒。但是在国内很多地方,开发商都提议设计师做欧式设计,即使将欧洲的全貌搬到中国也是没有意义的复制,因为它没有地域文化支撑。很多国外优秀的景观设计,同中国的传统园林一样,包涵了当地历史文脉或是纪念意义,这种作品植根于当地文化的土壤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核,可能是一段故事,可能是一种精神,它才能让人们产生精神共鸣,进而成为经典作品。而把该作品略微修改搬到别的地方,它的地域性、延续性、积累性、传承性等特点,就消失殆尽,只沦为莫名其妙的摆设而毫无意义。作为设计师,搬一个国外的经典案例到中国没有价值,我建议将对欧洲文化的理解变为戏剧化的景观舞台,以另外的方式呈现。这就是我对中国目前普遍情况的一种回应。
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才能代表国际文化,但具备文化内涵并不是狭隘到为了发扬民族文化,只做中式风格的设计,民族文化内涵也不是用一些中式的装饰元素拼凑而成,例如,如果一个房间摆了八仙桌,明清家具,古董瓷器,它就是中式设计吗?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换了,换成欧式的家具,它同样也可以变成欧式风格。所以我的意思是,解读一个作品不能只看令人炫目的图片这些表面化的东西,而是要探寻它成功的设计过程和空间架构。所以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传承的精神。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不是利用流于表面的装饰元素来堆砌,而是通过空间的塑造来表达和传承这种文化的中心思想,使其与人们的思维、行为相联系。很多新中式风格的景观作品,正是将传统园林的人文精神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思想相结合,并利用先进技术来塑造和表达,使作品呼应历史文脉,暗合场所精神。
记者:作为一名国内景观行业的新锐设计师,您怎样协调设计理想与商业利益冲突?
鲁旸:设计理想与商业利益并不矛盾,是互通有无,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摆正位置,尊重事实。设计师是甲方的服务方,而甲方是大众百姓的服务方。归结为设计师是大众真正的服务者,项目最终的使用者是老百姓,因此了解市场需求,解决用户困难是设计的根本。所谓了解市场,是要设计师通过与市场的紧密衔接,了解委托方的开发思路,项目的受众群体,经过综合分析并汲取各种文化思想的养分,利用景观设计的专业技术表达出来,最后才能成就一个比较成熟的设计作品。因此,设计师需要积累多年的设计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提升,才能越来越靠近老百姓的真实需要,避免成为一个天马行空,孤芳自赏的艺术家。
然后设计师要坚定立场、友好协商。设计师的工作激情来源于创意和想象,没有想象力的设计师只是一名单纯服务甲方的画图工人。甲方同样也很尊重很欣赏有创意的设计师,能为作品增添品味,提出卖点。但有时在设计过程中,双方有很多原因会意见相左,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对项目成熟的理解和设计经验基础上,用自己的较为成功的设计方法论来与甲方沟通。例如根据市场需求,所做项目也许是欧式的,也许是中式的,也许是现代风的,这些都是景观的元素表皮,而设计的方法论是要把握住设计独有的创意和原则,成为设计的灵魂和骨架,一方面设计师运用可操作的方法论来与甲方沟通诸多问题,设计立场坚定、中心思想不变,其余细节问题也可有效解决。成熟的设计师所研发出的设计方法论不是凭空架构美好愿景来打动甲方,而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给开发商以实际帮助和建议的,其中有很多做实际工程的经验成分。另一方面设计师听取开发商一些不同角度的建议和意见,来进行有的放矢地设计,尊重市场规律,满足市场的使用需要和审美需要,使得项目设计不断更新与成熟,将设计理想落到实处。甲方和乙方都是希望所做项目美观、实用、深入人心,目的和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设计理想与商业化利益结合,是互相辅助,弥补差漏,将项目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记者:您的景观设计生涯中,设计理想是什么?
鲁旸:首先我是一个创业者,我的公司“open fields”,意味着创造一个开放创新,百纳海川的景观设计领域,我在不断积累公司的实力,重点打造和建设一支优秀的设计团队,这个团队是希望能够组织起来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对于景观有正确的认知,有最基本的设计感觉,也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技能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但要有清晰的逻辑和迸发的激情,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共同成长。团队稳定健康的发展,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才会并做出更好的作品。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设计出一件成功的大项目,这个“大”并不是项目面积大,也并不是规模庞大,而是它带来的震撼力,影响力和社会意义。这个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经验的积累,待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会实现设计理想。
另外一个想法是我希望能建设一组场地来支持景观设计艺术活动,可以作为景观艺术展览室。在此展示的景观设计并不只包括单纯的设计,而是将其作为一门艺术展览。我们搜集出色的方案设计、手绘、摄影、绘画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的景观类作品,利用这个场地定期展示出来,再通过一些沙龙、派对等传媒活动,组织年轻的设计师一起在此学习交流、互相启发,令大家开阔视野、共同成长。
鲁旸:设计与商业化运作并不冲突,因为设计的作品也是产品,产品的包装与销售等都离不开商业行为。由于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开发商所希望并要求产品能高速高效地完成,快节奏的供求关系导致了设计师的操作模式套路化,例如他们效果图画得很成熟,但是没有针对任何问题,看不到他要解决什么,只有一堆造型摆设。或者抄袭模仿一些成功的作品,类似生产链一样地复制作品,使得作品千篇一律,个性尽失。其实真正成熟的设计师,他的设计梦想是不会被商业化操作和利益所代替的。
首先设计师必须要了解市场,开发商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来源于大众需求,甲方的意见代表一种市场的意见,他向你提出的要求是一种基于调查的基本性的描述。因而了解大众需求是设计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想法,通过与市场的衔接中不断增加设计经验值和认知度,将比较虚化的设计独特构思与理念,逐步转换成一种独有的设计理论、方法论,进而研发出独创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在不断的沟通和磨练中,可创作出既迎合市场又充满个人风格的作品。例如我做设计的过程中,不将景观看做一个固定的场所,而是不断变化、有情境的空间。将建筑与景观相结合,辅以参数化设计方法。这些方法论、思想和个人体会构成我的地景式、戏剧式设计的基石。
其中,一个景观设计师的独特理念是保持作品原创性的源头,它是独一无二,不能磨灭的。在前期设计过程中,我会将一些其他有趣的多元化思想注入场景创作中,同时也对景观设计的认知,进行跨界思考与思维发散,并不局限将其作为一个项目工程:
1.“盆景”——我把景观设计当成是做“盆景”。它们利用一些常见的风景元素,根据美学进行搭配组合,形成一组别致的小天地。盆景是没有具体尺度的,缩小一些可以摆在桌上做装饰,放大一些可以摆在地上做盆栽,再放大到1:1的比例,就可以为人所用,成为活动的场景了。这种尺度之间的演变和组织,可以在脑海中宏观地驾驭场景变换,使景观设计充满自由性和趣味性,体味到“造景”的过程与乐趣。
2.“剧本”——我做景观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结为写“剧本”。剧本是讲究艺术性和戏剧性的,我的理解是把戏剧性融入景观设计中,因为戏剧是有情节的,并且需要通过大量肢体语言与场景变换配合来表达。戏剧性体现在人们游走于景观间,进入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从宏观的层面说是把景观多元化。而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特定的场景中发生,场景配合着人的活动而设定,人又相关地顺应着场景而活动。人在戏剧场景中的活动连贯起来构成了戏剧的情节。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也会把自己当做一名导演,所做的工作是通过剧本情节来构建空间关系,将人的行为和感情注入到场景,与之共鸣,而不是只做一个花园、或一处装饰。讲述戏剧性的情景,用简洁和明确的营造手法让人们直接感受,才能反映人的本性,景观设计的本质。
3.“做梦”—— 设计师“做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做梦”,正是大胆地想象,通过想象来寻找设计源头,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之后再根据实际条件小心地求证,一步步让梦想照进现实。想象力是一个设计师的灵魂,它主宰了设计师的独特个性和创作激情。有了设计的想象力,设计师才可以成为项目的主人来控制和安排设计元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会被外界过多的物质或非物质条件所控制。
而大范围来讲,一个城市的建设,前提也是想象。当然,不是好高骛远,不是天马行空,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客观的分析调研为基础的构思。能够想,还要敢于想;不只是设计师想,城市的决策者更要想象。少了想象,任何建设都只是物质材料的堆砌,或者只能停留在抄袭和模仿阶段,而无法成为精神表达的载体。
4.“孩子”——孩子具有活泼性和可成长的特质,景观也无外如是。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景观中生物性质的材料利用比较多,例如宏观一些的元素包括光、水、土、植物、动物等,微观一些的元素包括昆虫甚至微生物,它们相互依存、共同组成的景观生物链,具有可循环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像个孩子一样茁壮成长。因而景观设计师要多了解生物生态知识,可以以低成本低消耗的方法来创作出生机盎然的景观作品。
总之,在整个设计系统中,设计的过程就是基于你独有的设计理念,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做出回应,在满足一切功能的基础上,建构出一种逻辑扎实、触动人心的方案。 即使商业化的设计环境充斥着我们,设计思想缩减会使我们的设计没有激情,没有体验,没有故事。只懂得画图的景观设计师很容易失掉自我,因而我们要树立信心,保持个性,学习并具备多方面思维的能力,做出来的设计才会更丰富。
记者:您觉得中国设计师相对于境外的设计师或海归的设计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鲁旸:中国设计师的优势在于本土文化底蕴深厚,给设计提供灵感,并熟悉国内规范标准和行业操作模式。但是劣势也比较明显,首先,很多人都了解,欧美一些设计事务所,员工多则几十人,少则十人左右,这使得国外的设计师,个人思想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都比较个性、纯粹、明确。而中国的设计公司和设计院员工很多,部门和设计师分工也很细,加上大量的商业化指定项目,使得设计师只专注于自己所设计的领域,被很多条条框框束缚,平时与项目委托方的对话模式也缩减为:你需要什么,我为你做什么。如此一来中国的设计师比较麻木,缺少创新能力,经常照搬和模仿国外作品,缺少打动人心的原创性作品。
其次,国外的设计师从创作方案一直到施工护理,参与全程化和系统化的景观设计过程。对于施工、地理学、生态学都了解颇深,不拘泥于景观方案的美学创作中。而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复杂,中国的景观设计师分工比较细,例如景观方案设计师,绿化工程师,施工图工程师等很多都是割裂分开来做,导致项目不能连贯地整合,设计施工品质得不到保证,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或者是方案设计师对生态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做出的景观作品看似成功,但缺少环保意识,无法可持续低成本的维护、成为昙花一现的设计。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归根于景观设计师大多是艺术类院校毕业,更擅长对于美学和设计学的研究,缺少对环境工程之类的其他综合知识,同时这也是设计学教育的弊端。
海归的设计师进入中国设计市场,也需要快速了解并熟悉中国的操作模式、本地市场需求、工作流程等,进行自我与环境的思维融合。如果只抱有纯粹的设计梦想而不能与中国市场相结合,也只能是被市场所淘汰。
记者: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应如何与现代化景观设计完美结合?您觉得中国特色景观未来的出路是什么样的?
鲁旸:人的社会活动离不开文化,每个地域的文化可作为一种信仰主导人的意识和行为。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加强,中国人的本土文化意识逐步苏醒。但是在国内很多地方,开发商都提议设计师做欧式设计,即使将欧洲的全貌搬到中国也是没有意义的复制,因为它没有地域文化支撑。很多国外优秀的景观设计,同中国的传统园林一样,包涵了当地历史文脉或是纪念意义,这种作品植根于当地文化的土壤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核,可能是一段故事,可能是一种精神,它才能让人们产生精神共鸣,进而成为经典作品。而把该作品略微修改搬到别的地方,它的地域性、延续性、积累性、传承性等特点,就消失殆尽,只沦为莫名其妙的摆设而毫无意义。作为设计师,搬一个国外的经典案例到中国没有价值,我建议将对欧洲文化的理解变为戏剧化的景观舞台,以另外的方式呈现。这就是我对中国目前普遍情况的一种回应。
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才能代表国际文化,但具备文化内涵并不是狭隘到为了发扬民族文化,只做中式风格的设计,民族文化内涵也不是用一些中式的装饰元素拼凑而成,例如,如果一个房间摆了八仙桌,明清家具,古董瓷器,它就是中式设计吗?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换了,换成欧式的家具,它同样也可以变成欧式风格。所以我的意思是,解读一个作品不能只看令人炫目的图片这些表面化的东西,而是要探寻它成功的设计过程和空间架构。所以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传承的精神。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不是利用流于表面的装饰元素来堆砌,而是通过空间的塑造来表达和传承这种文化的中心思想,使其与人们的思维、行为相联系。很多新中式风格的景观作品,正是将传统园林的人文精神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思想相结合,并利用先进技术来塑造和表达,使作品呼应历史文脉,暗合场所精神。
记者:作为一名国内景观行业的新锐设计师,您怎样协调设计理想与商业利益冲突?
鲁旸:设计理想与商业利益并不矛盾,是互通有无,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摆正位置,尊重事实。设计师是甲方的服务方,而甲方是大众百姓的服务方。归结为设计师是大众真正的服务者,项目最终的使用者是老百姓,因此了解市场需求,解决用户困难是设计的根本。所谓了解市场,是要设计师通过与市场的紧密衔接,了解委托方的开发思路,项目的受众群体,经过综合分析并汲取各种文化思想的养分,利用景观设计的专业技术表达出来,最后才能成就一个比较成熟的设计作品。因此,设计师需要积累多年的设计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提升,才能越来越靠近老百姓的真实需要,避免成为一个天马行空,孤芳自赏的艺术家。
然后设计师要坚定立场、友好协商。设计师的工作激情来源于创意和想象,没有想象力的设计师只是一名单纯服务甲方的画图工人。甲方同样也很尊重很欣赏有创意的设计师,能为作品增添品味,提出卖点。但有时在设计过程中,双方有很多原因会意见相左,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对项目成熟的理解和设计经验基础上,用自己的较为成功的设计方法论来与甲方沟通。例如根据市场需求,所做项目也许是欧式的,也许是中式的,也许是现代风的,这些都是景观的元素表皮,而设计的方法论是要把握住设计独有的创意和原则,成为设计的灵魂和骨架,一方面设计师运用可操作的方法论来与甲方沟通诸多问题,设计立场坚定、中心思想不变,其余细节问题也可有效解决。成熟的设计师所研发出的设计方法论不是凭空架构美好愿景来打动甲方,而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给开发商以实际帮助和建议的,其中有很多做实际工程的经验成分。另一方面设计师听取开发商一些不同角度的建议和意见,来进行有的放矢地设计,尊重市场规律,满足市场的使用需要和审美需要,使得项目设计不断更新与成熟,将设计理想落到实处。甲方和乙方都是希望所做项目美观、实用、深入人心,目的和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设计理想与商业化利益结合,是互相辅助,弥补差漏,将项目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记者:您的景观设计生涯中,设计理想是什么?
鲁旸:首先我是一个创业者,我的公司“open fields”,意味着创造一个开放创新,百纳海川的景观设计领域,我在不断积累公司的实力,重点打造和建设一支优秀的设计团队,这个团队是希望能够组织起来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对于景观有正确的认知,有最基本的设计感觉,也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技能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但要有清晰的逻辑和迸发的激情,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共同成长。团队稳定健康的发展,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才会并做出更好的作品。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设计出一件成功的大项目,这个“大”并不是项目面积大,也并不是规模庞大,而是它带来的震撼力,影响力和社会意义。这个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经验的积累,待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会实现设计理想。
另外一个想法是我希望能建设一组场地来支持景观设计艺术活动,可以作为景观艺术展览室。在此展示的景观设计并不只包括单纯的设计,而是将其作为一门艺术展览。我们搜集出色的方案设计、手绘、摄影、绘画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的景观类作品,利用这个场地定期展示出来,再通过一些沙龙、派对等传媒活动,组织年轻的设计师一起在此学习交流、互相启发,令大家开阔视野、共同成长。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