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州纪事: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新馆
admin
2004-03-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位世界名人,一块苏州“圣地”,将造就一座传世之作。 2003年岁末,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古城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西侧彩旗招展,锣鼓喧天。86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
一位世界名人,一块苏州“圣地”,将造就一座传世之作。
2003年岁末,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古城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西侧彩旗招展,锣鼓喧天。86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携家人专程从美国赶回家乡,为他“50多年建筑设计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奠基。
看到前来参加奠基仪式的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省的领导及国内顶级的建筑设计和文物保护专家,目睹自发围观的市民以热烈掌声向他表达的敬意,对曾发生过选址争议全然了解的贝老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浓浓故乡情结
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贝聿铭先生的祖籍,美丽的家乡给儿时的贝聿铭留下了温馨而难以忘怀的记忆。与故乡再度牵手却是贝聿铭离苏赴美70年后的1996年4月16日,家乡的父老乡亲在贝氏故居狮子林为贝老先生举办了八十寿诞大庆。
在亲朋好友济济一堂的欢乐气氛中,贝聿铭愉快地接受了苏州市城市建设规划顾问的聘请。他谦虚地说:我已经退休6年了,搞规划不是内行,搞建筑还可以。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贝老先生很快履行了顾问的职责,建议苏州的城市建设首先要治水,其次要绿化,在这基础上再搞好规划。第二天,他应邀在苏州建筑设计院作了一场令苏州建筑师们终生难忘的演讲,详细阐述了他的建议。
1998年的苏州“两会”,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建造新博物馆的议案,引起领导关注。当苏州投巨资建设图书馆、体育中心的同时,建造更能体现深厚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在2000年被提上议事日程。苏州的领导立即想到了擅长设计博物馆的大师贝聿铭,他们多么想让大师能为家乡留下一个传世之作啊!可是贝老已是耄耋之年,且远隔重洋,他能答应么?果然,贝聿铭婉言相告,自己年事已高,他让三公子贝礼中任董事长的贝氏事务所承接这个项目。
2001年10月,在贝聿铭担任设计顾问的中国银行总行大楼竣工庆典上,贝老向被他邀请出席庆典活动的苏州有关领导了解苏州的发展及博物馆新馆的筹备情况。当他获悉新馆馆址定于世界遗产拙政园、狮子林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相邻之处时,不禁脱口而出:这可是块“圣地”啊。这个事情我的儿子是做不出来的,他们不了解苏州的文化。贝老的一句“脱口而出”,让苏州的领导为之一振,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翌年2月7日是农历大年初七,应贝氏建筑事务所邀请的苏州政府代表团一行5人来到纽约,受到贝老热情接待。2个多小时的洗尘午宴竟成了贝老详细了解苏州情况的宝贵时间。当他听到苏州近年来投资数十亿元治水、增绿,强化古城保护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领导在小年夜研究到深夜,拍板建造博物馆新馆,禁不住为之动容。午宴后到贝老办公室,让代表团感到意外的惊喜:办公室四周墙上挂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资料,桌上竟然还有一座新馆地块的模型,贝老显然已经提前进入了“角色”。这次,贝老答允应邀赴苏州参加设计项目签字仪式。
2002年4月,贝聿铭再次回到阔别6年的故乡。他仔细察看了新馆址的四周古建筑和民居,用家乡话与居民亲切交谈,历时2个多小时;他虚心倾听了由苏州市和国内顶级的建筑、园林和文物专家参加的两个“专家晤谈会”。张开济、吴良镛、周干峙、齐康、罗哲文、陈薇等专家的发言,让贝聿铭动了真情,他说:“我退休了12年,今天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苏州是我的故乡,我接受这个挑战。这是我最后的挑战,也是最难的挑战。”并提出,晚上他要亲自签约。变顾问为亲自操刀——这令苏州的领导喜出望外。4月30日晚,当大师用那微微颤抖的右手有力地签上贝聿铭三个大字时,大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电波迅速将贝聿铭故乡赴新约,重又出山、承接可能是封刀之作的消息传遍全中国、全世界。
时隔一年多,当我们问贝老:接受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是否因为故乡之情?贝聿铭深情地说,当然是因为浓浓的故乡情结。“侬想,我已经退休12年了,而且是85岁高龄,要勿是家乡人要我做这个设计,我是决勿会做的,到底年纪大了,做勿动了。”
贝聿铭喜欢苏州,喜欢家乡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喜欢家乡的园林、书画、昆曲和评弹。奠基仪式后,苏州方面为贝老安排了属于放松性质的考察和游览。在山塘街,贝老听得是那么认真,看得是那么仔细,还不时向陪同人员询问,100多米的距离竟走了个把小时。在留园,优雅的评弹和江南丝竹,引得贝老驻足长留,欣赏的神态又是那么专注;一盆山水盆景引起贝老浓厚兴趣,管理人员干脆把椅子搬到室外,让贝老与夫人边品茗边欣赏。夜幕降临,贝老才依依不舍离园。
闭门挑战“最难”
贝聿铭以85岁高龄接受了家乡“最难的挑战”。
“最难的挑战之一”是体力和精力。贝老在2002年4月30日签约仪式的致词中说:
“我已经退休12年了,在这12年里,我接受的大部分邀请是些愉快和简单的工作,不像这一次。”就在那次不到4天的时间里,贝老强忍着闪腰的疼痛,坚持考察、座谈、接待、阅读资料,中午与晚上请医生为他推拿,最后是坐着轮椅上飞机回美国的。
“最难的挑战之二”是设计难度。博物馆新馆与世界遗产和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相邻,位于苏州古城吴文化最浓郁的地区之中,难度非同一般。
贝聿铭是著名的现代派建筑设计大师。他曾因肯尼迪图书馆标新立异的大胆设计而在世界顶尖设计大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他也曾在密特朗总统全力支持下力排众议在卢浮宫前建造玻璃“金字塔”而惊世骇俗;受科尔总理全权委托历时7年于2003年5月23日落成的柏林博物馆新馆,他以设计的玻璃和钢结构流畅的几何图形现代风格建筑,与世界遗产普鲁士王朝武器库沉闷的方正建筑形成强烈反差。贝聿铭的一生充满挑战,出自他手散布世界各地的杰出建筑设计已被视作人类的共同财富。
而这一次,贝聿铭却在为家乡设计一座中等规模的博物馆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直到设计完成,贝老才告诉大家: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比在法国卢浮宫前设计玻璃“金字塔”还要难,这是我50多年建筑设计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因为苏州的文化底蕴太浓太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造一座21世纪的建筑,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是我从未遇到的难题,这也深深吸引了我。
贝聿铭的设计是从进一步理解苏州开始的。他说:我虽然祖籍苏州,但没有在苏州长期生活过,对吴文化的理解很肤浅。签约回美国后,贝老阅读了大量苏州的资料,包括大字本的唐诗宋词和昆曲曲谱及剧本。美国找不到,就请苏州寄快递。他还要求苏州方面将博物馆3万余件馆藏文物分类材料寄给他,以便设计时“量体裁衣”。
整整半年多时间里,贝聿铭闭门谢客,倾心设计,连事务所的人也不让进。有时半夜突然来了灵感,便翻身下床伏案工作到凌晨,让相敬如宾的夫人心疼不已。事务所的林兵、司徒佐先生对我们说,贝先生如此专注和忘我,以前从未见过。
追求完美是贝聿铭的一贯风格。他不仅在主体设计上精益求精,而且在配套设计上力求完美。他自费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世贸大楼的结构工程师、罗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等为其顾问,他们都是该行业中的世界一流专家。他甚至连新馆内的一树一景都有细致周到的考虑,反复关照新馆内的紫藤一定要用忠王府内文徵明手植的紫藤嫁接;他为在新馆庭院中设计四季莲花池询问专家:“能不能让莲花四季开花?”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笑了:“这就可以让参观者四季都能看到盛开的莲花。”在拍摄电脑合成效果图时,他指着助手拿来的一棵杨柳说,这是北柳,要换南柳。一句话,让助手在美国又好一番折腾。
2002年11月上旬,贝聿铭终于完成了他的概念方案和初步设计,并制成1:300的模型。他通知苏州方面前往“验收”,并将图纸及方案分别寄给参加“晤谈会”的诸位国内大师,亲笔修书,敬请他们“不吝赐教”。
再造一座“世遗”
2002年11月11日,苏州市政府派出的代表团一行7人来到纽约贝氏事务所的会议室。在模型前,贝聿铭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看看,找一找哪是老馆,哪是新馆。”大家一下还真难以区别,新馆与紧紧相邻的忠王府、拙政园以及周边环境风貌完全融为一体,敬佩与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贝聿铭说:“设计如同做针线活,急不来。开始做了一个方案,走走,行不通。现在这个方案做通了,我比较有信心。”他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设计思想:“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
随着贝老的介绍,代表团成员领略了这一遵循“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凝聚着卓越智慧的艺术珍品的风采和神韵。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这些新建院落又成为忠王府和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诠释。建筑沿袭了苏州传统民居的粉墙,坡屋顶则以灰色花岗岩取代黛瓦,既保留了与邻近建筑的统一色彩,却拥有更好的纹理和坚固度。造景设计则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
屋顶设计源于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而屋顶已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新轻型钢架和混凝土墙体以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体现着贝氏建筑的艺术特色。玻璃天棚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或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感到心旷神怡。
对空间和建材与技术孜孜不倦的研究,是贝聿铭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要原因。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作品的精髓。这些,都在这一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与吴文化传承珠联璧合。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和作品让苏州代表团由衷的佩服和震撼。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和作品还深得国内那几位大师的赞许和肯定,除了与贝先生进行个别细部的探讨外,他们一致认为这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完美地达到了“晤谈会”上众多专家的希冀和要求。他们认为,若干年后,这将是苏州的又一座“世界文化遗产”。
2003年8月,苏州对新馆设计方案向全市人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公示,参加投票的市民93%投了赞成票。
在奠基仪式后举行的新馆设计展开幕式上,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采访贝聿铭:“您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会不会对现有建筑群落造成破坏?”贝老铿锵有力地回答:“不会破坏,也不能破坏!”贝老提前一天亲自指挥布置的设计展,紧接《前言》的不是设计效果图,而是公元1229年制作的苏州平江图,是精心拍摄的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风貌。贝老多次强调: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在他心中,平江图就是苏州古城至今不变的规划图,他说自己在设计博物馆新馆建筑时,脑子里首先跳出来的就是平江图。
可敬的大师不仅要为家乡再造一座“世遗”,他还想为家乡的古城保护探索出一条新路。
吴良镛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以前有很多人问贝先生,在你设计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贝先生回答,这就好比我的几个女儿,你说我最喜欢哪一个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可能是罗浮宫吧。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后,贝老也许会说,他最喜欢的是这个最小的“女儿”。
如今,这位待字闺中的“小女儿”已引起世人瞩目。美国派森传媒机构跟踪拍摄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全过程,在美国公众电视台向全世界播放。可以想象,当2005年贝聿铭的“小女儿”撩开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世人会惊喜地发现:21世纪的古城保护原来应该这样做。贝聿铭圆圆黑边眼镜后面那双慧眼,也一定会笑得更弯、更甜。
苏州是幸运的。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