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密斯:用更直观、更温和的设计方式达到生态共鸣
美国艺术家,玛丽密斯设计工作室首席设计师。
Mary MISS: American Artist, Principal of Mary Miss Studio.
在您从业的数十年中,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们对生态的认识也逐渐提升,这对您的设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玛丽·密斯(以下简称密斯):现在,很多人对环境产生了更多的关注。我一直对艺术家在帮助人们理解人与环境之间联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我而言,目前最大的变化是我意识到我需要探寻与人们交流的方式、建造项目的方式,这样将会降低成本。我认为我们目前正逐步发觉,那些大尺度的、极为雄伟的建筑项目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对于如何在城市环境或大尺度景观中,乃至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下保持积极的活跃度十分感兴趣。
您之前的作品倾向于游人在场地中的感官体验,而近几年的作品所呈现出的往往是一种警示性的艺术设计;但所有这些项目中都在试图构建起场地与参观者之间的联系。您认为我们对您作品的这种解读是否准确?
密斯:我早期的项目所做的尺度都比较大,因此可以自然而然地将人们引入一种情境,例如将人们引至水面上,人们可以在其视平面的角度上观赏水面;或者使游人登上高塔,俯瞰眺望。而在最近的这些项目中,我仍然在寻求场地中的视觉融合,但却是通过一种更为温和的介入方式来实现。经过多年的努力建成大尺度的项目之后,我发觉它们通常因为资金短缺而难以实现。因此我决定寻找一种更为直接、温和的方式将设计注入环境之中。但同时,为游人带来强烈的美观视觉体验也非常重要。例如,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Indianapolis),在一面镜子上设置了一个小小的红色标记,其指明了某些我想让大家注意到的事物,例如雨水管道。在雨水管道附近,我放置了一个直径15cm的红球,就像谷歌地图中的指示标记一样,不过这个标记却是存在于现实的时间与空间中的。当照镜子的时候,你能够看到镜子里的红色标记以及自身同周边景观的联系,同时还能看到远处的标记红球。你不能同时关注这两样东西,因此眼睛会在这些事物之间来回移动。相较于在书本上或在网上的所读所感,我试图通过一种真正的视觉方法将人与景观联系起来。而这种情境将会形成一种更为直接的参与形式。
无论是美国博尔德溪洪水区的三维地图项目(Mapping the Highwater Hazards and History of Boulder Creek Project),还是百老汇1 000步项目(Broadway 1,000 Steps Programme),我们发现您已经将关注点移向了城市环境。引发您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在表达方式、表达过程方面有什么不同?如何将艺术品很好地融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当中?
密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的项目一直都有涉及到城市环境方面,因此,将我的作品建在未发展地区同建在城市环境中一样,对我的工作而言,两者并不矛盾。然而,最近的两个项目展示出了非常不同的情况,一个是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有关白河(White River)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城市的尺度更小,并且河流尚未开发。那块场地也并不是城市的核心,那里有一块草场、一个艺术装置以及一座自然公园,以及一条沿河自行车小径。经由近10km的延伸之后,项目的尾端地区已变得更为城市化。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设立了一系列显而易见的停留站点,但有些时候站点间的距离非常遥远。
纽约市的城市走廊项目则非常不同。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设置了一片由浅绿色杆件、一系列能够反射人自身影像的凸面镜,以及一些我们乐于使人们留意到的相关内容片断所构成的区域。在纽约这样的城市中,有很多的规章制度需要我们来遵循,所以在城市中你能占用的地方非常有限。我们将测试装置设在第137大街,我们发现镜子的确引起了行人的兴趣。这些镜子是城市的一个个缩影,每一面镜子都提供了对我们在这座城市中生活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
您在与我们两年前的访谈之中曾提及百老汇1 000步项目是以城市作为生活实验室(City as Living Laboratory)框架中的一个实施项目,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很欣慰地看到此项目已经展示在了世人面前。我们想知道该生活实验室框架中还有其他的什么项目?其今后又会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密斯: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完成的那个项目也是生活实验室框架下的一项尝试。我们在沿河流域那些河流拐点以及反映其重要历史、生态意义的地区设立了100个停留点。那些镜子可以使游客能够看到其自身与河流的相互联系。沿着河岸地区,我们开发了一种App程序软件,可以使人们追踪河水与他们所处的位置—家、办公室—之间的流动。它显示了河流在开放水渠管道中的流经过程,各种污染物在其上一目了然:那上面提示着为改善水质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此外,该项目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从而对项目本身和河流的整体走势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流动:你能看见河流吗?”项目
原文摘自《景观设计学》2011,(05):52-53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