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专访“落叶流芳—马里奥•泰尔茨景观设计展”策展人鲁旸:景观的哲学性和艺术性

admin 2012-11-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12年10月15日维也纳国立应用艺术大学景观设计教授马里奥•泰尔茨景观设计作品展“落叶流芳”开展,景观中国网就此采访了策展人之一北京易德地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鲁旸先生。

鲁 旸  北京易德地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鲁 旸 
   
  国家注册环境艺术设计师 
  北京易德地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景观部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客座讲师 
  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学士学位 
  奥地利维也纳国立应用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Vienna
  教授 Uni. Prof. Mag. art. Mario Terzic 景观艺术设计研究生班获Mag. art.硕士学位  
  奥地利维也纳 KIRCHKNOPF LANDSCHAFTSARCHTEKTUR 景观建筑事务所          
  奥地利维也纳 RAINER PIRKER ARCHITEXTURE 建筑事务所
  德国GTL+RAINER SCHMIDT.LANDSCAPE ARCHITECTS景观建筑设计事务所 

 

  2012年10月15日维也纳国立应用艺术大学景观设计教授马里奥•泰尔茨景观设计作品展“落叶流芳”开展,景观中国网就此采访了策展人之一北京易德地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鲁旸先生。

  景观中国:为什么这次展览主题定为 “落叶流芳”,表达了什么涵义?

  鲁旸:马里奥教授即将退休,希望把自己教学和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留给后人, 教授在展览同期出版了本书名为《落叶成肥》,书名的意思是希望毕生积累能够像腐烂掉的落叶一样最终化为肥料,供养新一代的植物生长,它的德文原名是《Humus》,有机肥料的意思。这次的展览因为是在中国举行,展览的中文名为了契合主题同时又能让中国人更明了,所以命名为“落叶流芳”,这也是对本次展览的主题定位。
    
  景观中国:您这次“落叶流芳”展览的策展初衷是什么?

  鲁旸:说到举办展览的初衷,原因有很多,第一,为了教授,他即将退休,需要通过一个展览来总结展示他多年教学和实践的思想结晶。第二,为什么展览在中国举办,其实这次展览对于我也是很有意义的,我是马里奥教授教学以来的第一个中国学生。第三,教授在维也纳国立应用艺术大学带领的艺术景观班到今年已经成立了十年,这次展览也是对这十年的一个纪念。  

  景观中国:这次展览分几个部分?展览的主题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现?

  鲁旸:展览现场布置主要遵循教授的想法,他把这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案例规划成九大部分、九个主题,以运动公园、体育、健康、节日、庆典、旅行、舞台设计等为主题,集中详细地展示了他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理念。从现场布展可以看出这九大部分是联系的、渐变的一个过程。布展形式也很简单,没有采用模型,而是一张张手绘图稿、图片渐次平铺开来,每条画幅长约11m,像是连环画一样,叙述着他从事教学和实践的思维过程,非常地完整统一。 


 

马里奥教授作品 运动公园

 

马里奥教授作品
 

  
  景观中国:每个展览可能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您觉得这次展览活动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鲁旸:我觉得最大的特色,首先是教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对国内教学方面会有一定促进作用,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没有浮躁的心态,是真正地在做设计。第二,他的作品不虚荣,教授在做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去迎合甲方的利益,其作品是一种质朴的、纯真的表达,在这些实际项目中,你会看到很多梦幻的想法。 
 

马里奥教授手绘图稿
 

  
  这次展览并没有展出很多的实景照片,教授认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学的过程。他希望由此达到启发大家思维的目的。这是他想体现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是跟其他展览的最大区别。尤其是作品像连环画一样,放电影般地展示出来,我觉得这是展览的特色。
    
  景观中国:为教授策划这次展览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鲁旸:对于我来说,第一,马里奥教授是我的恩师,清华大学也是我的母校,能够促成这次学术交流活动,我非常高兴。第二,我希望把当时在维也纳国立应用艺术大学学到的我认为好的东西介绍到国内,我非常乐意为促进国内外景观教育方面的交流尽一点儿绵薄之力,设计在于沟通。

  景观中国:教授是从工业设计研究转到景观设计教学的,在设计上他有哪些独特的见解?
   
  鲁旸:教授最后为什么选择景观设计?首先,他认为景观是有生命力的,这是与其他设计专业最大的区别。他认为生长是一种概念,实际上这次展览的所有作品都跟人的生长有关系,是跟生命有关系的,所以他认为建筑混凝土、工业产品等不是他想选择的东西。
     
  教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思维,他并不要求学生把图面效果表达地多好看。而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授非常注重手绘表达方式,他认为这是能纯粹地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他的手绘都很简单朴实,是对想法的一种表达和记录。这对当下的教育应该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另外,教授也非常注重艺术性的逻辑表达,艺术性本身是很抽象的,它不是技术、几何,而要把艺术这种抽象性的东西用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绝对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教授采用的训练方法是体验性的课程。比如,要学生去接触自然,去爬山,爬到山顶后从山顶向下冲的那种感觉只有亲自体验过才知道。他引导我们去体会阳光打在皮肤上的感觉,急速行驶经过密林时的感觉。例如,有次课程是深夜把我们放到维也纳郊外,让每个人独自徒步走到维也纳市区,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救能力,让人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舞蹈、戏剧也是他的景观班中主要的科目,这些看似很好玩、跟景观没关系的事情,其实对于学习艺术设计的人来说,不仅仅是玩,这个过程能够带给人丰富的体验。

  景观中国:您在教学时是怎样把马里奥先生教授的这些方法继续传递给您的学生的?
    
  鲁旸: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戏剧性的景观设计”。例如,去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一门大学选修课, 我定的课题就是“戏剧性的景观设计”,以一个旅游规划项目为载体进行景观设计的教学。我告诉学生们不要盯着电脑画规划图、画路线分析等等,到学校周边的河边上去找石头、找枯树、找绿植等等。比如说石头,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跟这块石头之间能沟通什么,跟它能产生什么样的肢体语言,通过这些锻炼学生逐渐的朝抽象思维的方向去发展,而不是让他们觉得景观设计就仅仅是一个个项目、就是不停地画图。

  现在很多学生经常把一个很简单的想法画得很复杂。这种情况给我一个可怕的信号,设计已经失去了纯粹感。那么,在我的教学中,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艺术性逻辑表达。
       
  景观中国:您以前谈到比较注重景观的哲学性和艺术性,希望您阐述一下。   

  鲁旸:我认为,哲学思想贯穿于任何设计之中。景观的哲学性,我的理解一方面是景观中植物的生生不息的生长理念,另一个层面是植物的色彩、质感跟自然的关系,以及所产生的效果,这也包含了哲学层面上事物的联系性。

  我非常崇拜一位西班牙景观设计家,他最初是学习哲学专业的,毕业之后逐渐地把哲学和景观设计结合在了一起。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万事万物在光线下面的变化是无常的。他在印度或西班牙设计的很多作品中运用的植物都修剪成最简单的几何形体,比如球状、波浪状等。他最常用的植物是小叶黄杨,修剪地非常精细,阳光洒在上面,晶莹剔透。他处理水景设计时,从来不采用跌水形式,他做的纪念水池设计,仅是采用混凝土砌的池子,水面像镜子一样平整,它跟阳光之间的反射关系非常地强烈。另外,他运用的石材一定是天然的、带毛孔的,不同时间段的光投射在石头上的那种变化关系是他所注重的。他的作品特别干净,思想非常统一,表达非常充分。因此我认为,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其实不需要很多的语言,不是今天想表达这个,明天又想表达那个,而是要始终保持思想的统一性。 
   
  我认为从事设计行业,要表达艺术性,体验是最重要的。要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所强调的哲学性和艺术性,最关键的还是从体验中获得,千言万语说到最后,我认为体验是真谛。在维也纳求学期间,我们虽然不是学园林或植物设计专业的学生,但有两年时间都在维也纳植物园里面干活,每天修剪植物、刨土等,这些都是我们大学时的必修课程。我们天天去接触这些植物,虽然可能不知道一些植物具体的名字,但在做设计的时候,关于植物的这种体验会带给人一种创作的感觉。也就是说,只有你真正去接触过、去触摸过这些东西,你才有感觉,你才知道它是什么质感。而且植物的生长在一年四季都有变化,这些都需要你去体验。

  另外,要有一种跨界的意识,这也很重要。我跟随教授学习的那段时间,真正学习景观设计时间也许只占了60%,但是那40%的时间实际上学习了很多不同的东西,让我体会到更多,给了我一种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思考的能力。

  景观中国:请您从跟随马里奥 •泰尔兹教授学习时参与的众多项目中,挑选一个您认为有代表性的项目介绍一下?

  鲁旸:曾经为维也纳植物园做过一条竹路,竹林里的一条小路。这个项目是在维也纳参加的一个植物园竞赛,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我非常深切地体会到教授的思想。项目有几个设计要点,第一,让这条在竹林中的路看起来不像是普通的路,目的是把人引到竹林里面看竹子。第二,竹林中这条路的形状是沿用竹节的形式,路面采用网眼的、透水性良好的铺装。第三,竹林的栏杆顺着竹子倾斜生长的方向自然生长而成。 
  

奥地利维也纳植物园竹路(Bamboo Path, Vienna)


奥地利维也纳植物园竹路(Bamboo Path, Vienna) 

 

  简单地看,这条竹林小路的艺术性不是很强,但它的艺术性实际上就蕴含在竹子里。最终目的是把竹子本身的特点体现出来,引领人们真正进入竹林去体验竹子的感觉。所有的设计不能破坏人们对竹子的体验性,避免喧宾夺主,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作为景观设计师,就是要帮助人们体验景观带给人的美感,引领人置身其中,在生态中体验到美。

  景观中国:“在生态中体验景观的艺术性”这一思路在您近期的国内项目案例中是否有所体现,请列举一个项目具体介绍一下。
  
  鲁旸:最近正在筹备一个展览:“城市里的回忆”。这源于我最初的一个想法,我非常喜欢金鱼,我想用自然中具有生命力的成群金鱼制作一个景观装置作品。这个想法还没完全成熟的时候,我竞标到西安老城改造的项目,其中售楼处的设计要求正好契合我的这一想法。甲方的售楼处设计定位为“城市展览馆”,一是纪念这次旧城改造为新城的历史意义,二是希望把销售上升到艺术的层面,从而改善经营。 
    

“鱼池城市”展览效果图 


“鱼池城市”展览效果图 

“鱼池城市”展览效果图 

“鱼池城市”展览效果图
 

  
  整个场地极具感染力,非常适合做“鱼池城市”展览。整个项目的建筑设计非常的有想法,展览馆后院还有一位西安先锋雕塑家的作品,用红砖砌了一颗树,叫做“长安树”,这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地方,一个可以让很多艺术家在里面进行展示的地方。同时,展览取代了那种中规中矩的沙盘展示售楼形式,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达到售楼展示的效果。

  在“城市展览馆”中,我们用鱼缸代表建筑楼群,做成“鱼池城市”的装置:由12个1.8m以上高度的大鱼缸代表12座SOHO高层建筑,每个鱼缸里大约有五、六千条鱼,都是10到15cm的红色的短尾小锦鲤。另外,采用喷雾缸制成40座低层住宅配楼模型,最底部的商场模型采用不锈钢制作的一些基座。

  项目场地旁边还有一条绿化带,设计成整个展览馆的人行交通主路线,约30m长,采用刻花玻璃铺地,道路两边采用LED灯光平行照射,玻璃路面下是一套水系循环系统,放置沙石,种植水草等水生植物。

  这个装置看似是很艺术化的,其实更具技术性。比如,展览期间要保证鱼的存活,水就要保证每小时循环50次。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展览现场还配合了声音的设计,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城市中的声音,比如说话声、汽车声、关门声等,通过处理把所有声音合成,以最小的音量播放出来,像是鱼儿们在说话,我们称之为“城市里的声音”。
    
  景观中国:我们还想了解一下“城市里的回忆”这个展览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鲁旸:展览装置艺术所要表达的思想包括很多种含义,承载了我很多的想法,我跟西安负责这个项目的同事一起探讨过设计的目的,他认为就像毛主席说的那句话:“为人民服务”,我非常认同。当你把握住这点后,你就抛弃了很多其他的东西,包括压力、经济因素等等。这时你会把设计过程塑造出一种很轻松的感觉,由此才能把你所强调的艺术性真正地发挥出来。这是我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甲方对“城市里的回忆”这个展览的装置艺术的定位是要体现出生态、艺术、技术。我们用“鱼池”来表现“城市”的装置充分体现了这三个主题。这个装置艺术是我认为称得上真正的景观艺术的一个作品。

 

  易德地景简介

  北京易德地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Open Fields 地处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以东学院路768创意园区A座,是一家专业从事景观设计的空间环境设计机构。768创意园现有建筑始建于世纪20 世纪50年代,由原苏联设计师设计,是现有为数不多的老工业遗址之一。公司项目遍及国内中国省市和地区,公司客户群体主要为知名地产开发企业和各级政府。我们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竞赛,立足于国际学术实践平台,联合国内、国际顶级景观设计师。我们的设计成果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并在业界享有一致好评。

   点击进入相关专题:想象城市与戏剧景观——易德地景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