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小英:功艺兼备的北欧设计
蒙小英: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曾赴瑞典马尔默斯堪的纳维亚绿屋研究所(SGRI)进修,哥本哈根大学林业与景观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从您的经历中我们得知,在2005年和2009年您曾经分别在瑞典和丹麦进入了比较深入的考察与学习,成为了北欧景观设计在中国的积极推荐与传播者,您是如何与北欧结缘的?
蒙小英(以下简称蒙):我本科、研究生都是学建筑学的,在博士阶段转向景观。国外建筑史书上介绍阿尔托(Alvar Aalto),把他的建筑风格定义为“人情化”,这令我很好奇和向往,希望能去看一看。后来准备博士论文,特别想写建筑和景观这两个学科交叉的东西,所以将方向定为“现代主义建筑对园林的影响”,和一些国外的教授也讨论过,他们都表示这个选题挺难写的,而且这种影响不是特别突出。
后来(2005年),我正好有一个机会到瑞典马尔默斯堪的纳维亚绿屋研究所(SGRI)进修。那时,我的计划主要是看阿尔托的建筑,同时也看了一些瑞典和丹麦的景观项目。当时国内有关北欧景观的资料特别少,只在王向荣老师的那本《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有一些介绍。回来之后,在导师的建议下我就把研究方向定在北欧。2008年我又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选择去丹麦,我的好多同学都说你为什么要再去?我觉得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问题,所以想再去多了解一下。
图1. SLA 设计的腓特烈斯贝中心(Frederiksberg Center)改造的灯光效果
北欧设计现在可以说是引领了当今世界设计的一种潮流,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北欧设计风格的形成?
蒙:北欧设计风格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对北欧风格的认知更多是通过它的家居产品展览。其实,不管世界流行什么,人们对它关注与否,北欧设计风格自其形成以来一直都在自信地走自己的路:即沿着以生活为原点、追求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设计之路。北欧的地理气候和北欧人对自然的热爱是促成北欧设计风格形成的原始动力,对民族设计文化的自信力是北欧设计风格一直自信走自己路的根本保障。
图2. 松思菲尤山观景平台
在您的博士论文《北欧现代主义园林设计语言(1920~1970)》中,您对于这五国的设计语言是分别总结的,北欧五国之间存在统一的设计语言吗?
蒙:五国之间完全统一的设计语言可能是没有的,但是句法是共通的。在论文里面,我把它归结为“时态”,就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转译和再现,我觉得这一点是他们共有的。在丹麦和瑞典景观中更为明显,比如两国设计师们将农业景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转译成现代的设计语言并将它再现出来。丹麦和瑞典的原野景观通常呈现出树林、田野、树林的节奏,设计师们把这种节奏变成小树林加一片开阔草地的方式再现在作品中。
图3. 罗弗敦的桥
这种时态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很难找到?在北欧的现代景观特色形成的过程中能对传统文化有很好的传承,它有一些怎样的背景?
蒙:在中国,其实大家都在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个问题。这种时态在当代中国—比如俞(孔坚)老师和王(向荣)老师的一些作品中有所体现。
它要成为中国的语言,需要更多设计师的热爱和推动。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实践中探索着怎样将生产性景观(农业景观)、传统园林的意境、地域性的材料等融入创作中,应该会越来越好。
北欧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不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民族浪漫主义运动”中树立了自信,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19世纪末,发生在全球的“民族浪漫主义运动”对整个20世纪设计的方方面面都有特别深刻的影响。丹麦、瑞典,尤其是当时还是俄国大公国的芬兰,特别希望可以通过各个方面的挖掘,树立起民族的自信。通过对芬兰语的重视、确定湖泊为民族性景观等,来树立一种民族的自信。
再者是他们有自己的设计文化,我们会觉得北欧设计是一个品牌,在他们看来设计可能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一种习惯。例如精良的手工艺传统,对本土文化的眷恋,和小国情结下认为舒适的东西肯定是长久的、是不会过时的设计观①,以及代代相传的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为生活而设计等专业的传统。
图4. 彻塔市国际士兵墓园
在全球化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民族的特色正受到同质化的冲击,北欧景观的特色有没有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蒙:全球化的影响肯定是有的,这是设计的时代性决定的。丹麦景观杂志的一位主编安娜玛丽·隆德(Annemarie Lund)一直认为,1980年以后,许多在原来丹麦景观中特别有特色的东西在逐渐消失。我是写博士论文期间读到她的文章。但是实际上等我去了之后,考察了一些欧洲国家的景观作品,再来看丹麦的当代景观还是很有特色的。许多新锐景观设计师正在创造新的特色:亮丽洁净的色彩、景观细节中对北欧天气特征的呈现,以及SLA事务所新近作品中呈现的室内舞台灯光室外化(图1)等。不管全球化怎样影响,当代丹麦景观所秉承的北欧设计追求精良的传统,也是和欧洲其他国家景观的显著区别。
总体来说,北欧景观是实用、简洁、平和和美观的。但实际上随着纬度的变化,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不同,北欧各国还是有各自明显特色的。
图 5. 哈马尔比•斯约斯塔德新城中心湖区
那您能分别介绍一下北欧这几个国家现代景观的特色吗?
蒙:这里暂且将有特色的表现时间段分为1920~1970年代和20世纪末至今两大阶段。1920~1970年间,北欧五国的景观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瑞典和丹麦较为突出,那个年代是这两个国家景观发展比较辉煌的一个时段。丹麦以景观设计师索伦森(Carl Theodor Sørensen,1893-1979)为代表,形成了富有丹麦地域特征的几何式景观,瑞典以海默林(Sven Hermelin,1900-1980)为代表形成了自然式的园林风格。挪威的成就相对没有瑞典和丹麦突出,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因为国内对这时段的挪威景观介绍还不多,这里就多说一点。如果说瑞典在那个年代是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丹麦是一种几何式的风格,那么挪威则是并驾齐驱的。因为挪威本身的自然景观也非常漂亮,因而具备写实自然的条件。挪威几何式设计风格的存在一方面是“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影响。挪威水利电力公司(Norsk Hydro,1963)花园,是密斯式几何风格的代表作,也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挪威现代主义景观的一个里程碑。芬兰森林覆盖率高达67%,即使城市中的小区环境、广场空间,看上去也犹如森林的缩微。1950~1960年代,芬兰景观设计师扬内斯(Jussi Jännes,1922-1967)曾把丹麦的几何式景观和布雷·马克斯(Roberto Burle Marx,1909-1994)的彩色叶植物应用带回芬兰,并在塔匹奥拉(Tapiola)的建设中付诸实施。他的一些设计手法遭到了芬兰其他一些景观设计师的反对。因此,在他去世之后,芬兰又恢复到那种修复自然式的旷野景观。冰岛的现代园林始于1950年代,之后20多年,为数不多的冰岛景观设计师都在为专业获得认可而努力。这期间,园林作品主要是以留学美国的本约恩松(Jón H. Björnsson)为代表的加州风格和以留学丹麦的威尔雅姆松(Reynir Vilhjalmsson)为代表的几何式风格。
20世纪末至今,丹麦景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园改造、街区景观更新和游戏场建造等方面均衡、稳健地发展。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挪威观景公路及其设施的建设。例如挪威西海岸的大西洋之路、松恩菲尤(Sognefjell)山(图2)和艾于兰(Aurland)峡湾的观景平台、罗弗敦(Lofoten)的各种桥(图3)等在世界上都颇具知名度。这不仅是挪威在打造旅游的结果,也是挪威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都会有景观设计师参与的结果。
图6. 西北公园的星形座凳
在北欧五国中,您认为最能代表北欧景观设计风格的项目是哪一个或哪几个?
蒙:瑞典的森林墓地(Woodland Cemetery)是享有世界盛誉的。我2005年去北欧的时候,先在瑞典南部的马尔默(Malmö)住了一个月,对当地的自然景观有所了解。后来参观森林墓地时,站在入口处,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景观特别像马尔默郊外的景观。后来,读到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的文章,他写到当时他想探讨的是瑞典的民族景观怎样体现,所以在入口处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借鉴了瑞典南部开阔、起伏的山地和小树林的自然景观特征。
还有索伦森的纳拉姆(Nærum)家庭花园,50个大小一样的椭圆,散落在一个低缓起伏的地形上面。丹麦一些航拍照片把整个花园拍成一种地景,令人非常震撼。人在其中穿行,觉得空间变化无穷。
挪威的第一个女景观设计师赖斯塔德(Karen Reistad,1900-1994),她的作品被誉为“诗意的功能主义”。1969年她设计的位于挪威西海岸彻塔(Tjøtta)的国际士兵墓园(图4),我也很喜欢。这是一个无名墓园,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艘运载俘虏的船只在彻塔峡湾附近被炸沉而遇难的2 500名士兵。赖斯塔德设计了一个下凹的椭圆形草地,白色十字架立在椭圆草地的高处,墓园背景就是当年战船沉没的海域。这个作品的纪念元素非常简洁、平和,设计是“有为”的,但设计的结果看上去却是“无为”的。国际士兵墓园和索伦森的康根胡斯纪念公园(Kongenhus Minderpark,1945-1953)类似,都是以事件发生的场所为纪念背景,转换时空,在平和中凝炼强大的纪念力量,震撼生与死的对话。
图7. 诺勒松比广场存水湾的倒影景致
您刚才提到的大多是20世纪的设计师和作品,您是怎么看近年来的新景观呢?
蒙:近年北欧新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从北欧设计师在全球参加的各种活动,以及出版的书刊以及各类评奖项目都可以看出。北欧当代新景观不仅在基础设施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在宜居的生态小区环境建设上也颇为领先,例如马尔默的Bo01小区、斯德哥尔摩的哈马尔比·斯约斯塔德(Hammarby Sjöstad)新城(图5)和赫尔辛基郊外的维奇(Viikki)新区。无论全球化怎样影响,材料与建造方式怎样更新,北欧景观设计师们依然秉承着为社会设计、为人设计的信条,那种以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或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让我特别敬佩。斯蒂格·L·安德森(Stig L. Andersson)在介绍他新建成的西北公园(North West Park)时说,这个区域外来移民较多,文化多样性丰富,但失业率和犯罪率高,环境也有污染。公园改造除了要给人们提供各种活动空间外,还通过塑造3个圆台形的山、星形造型的座凳和图案(图6)等让居民在这里感受自然、对话自然,提升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审美。公园既是娱乐休闲的去处,也有美育的作用。北欧设计的亮丽色彩一直颇受人们称赞,当代新作品也较为突出。克里斯汀·詹森(Kristine Jensen)在哥本哈根布拉格大道改造中设计的草绿色灯柱和绿色椅子,位于奥斯陆郊外福内布(Fornebu)的挪威电话中心的办公楼广场,设计师以红、绿、蓝、黑白条的四面色柱构建不同角度的视觉色彩。
我们也一直很疑惑,为什么北欧的设计师在中国或者是说在其他国家所做的项目达不到他们在北欧做的那些项目的好评度?
蒙:西安大师园我还没去看过,我听到过一些关于安德森设计的黄土园的相关评价。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设计,北欧景观的平和、刻化的细节、良好的景观视觉是属于北欧的天气、北欧的自然环境,以及北欧的设计文化与建造水平的。因为它的设计风格本身就非常朴实、平和,不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是期待蓝天、浮云、树影、人的参与来构建出良好的景致。斯蒂在阿尔堡(Aalborg)诺勒松比(Nørresundby)设计的一个作品就是这样,它曾经获过罗莎·芭芭欧洲景观奖。那是在港口边不大的一块场地,朝向港口一面宽50~60m,总面积1 000平方米。场地设计主景以一些可以存留浅水的凹凸地形和小喷泉组成,只要有一捧水放到地形里,就会倒影着天空和云彩,很漂亮(图7)。
您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您对北欧的一个整体的印象?
蒙:如果说设计,是功艺兼备吧—功能和艺术兼备;如果说个人感受,是心依旧向往。
注:
①丹麦知名景观设计师S.I.安德森(Sven-Ingvar Andersson,1927-2007)说丹麦有“小国情结”。认为“因为北欧国家都比较小,拿什么东西去跟别的大国抗衡呢?”在这种小国情结之下,他们信守的设计观是舒适的东西肯定是长久的、是不会过时的。
原文摘自《景观设计学》2011,(03):66-69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