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托马斯·赫斯维克:建筑应是自然的墙壁

admin 2012-06-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你可能被他的满头卷发和颇似憨豆的神态萌到,也可能被他幽默风趣的谈吐和极端丰富的肢体语言逗笑,不过,更可能的是,你被他那些极富创意的设计作品深深折服。在6月15日V-Talk万科公开讲坛中,世博英国馆的设计师“菲利普王子奖”的获得者托马斯·赫斯维克让我们见识到了他的建筑灵感之源和设计之路。
  你可能被他的满头卷发和颇似憨豆的神态萌到,也可能被他幽默风趣的谈吐和极端丰富的肢体语言逗笑,不过,更可能的是,你被他那些极富创意的设计作品深深折服。在6月15日V-Talk万科公开讲坛中,世博英国馆的设计师“菲利普王子奖”的获得者托马斯·赫斯维克让我们见识到了他的建筑灵感之源和设计之路。

  他是天马行空的幻想派,能够想出世博英国馆“种子圣殿”这样灵动的创意;他也是谨慎务实的行动者,热衷于亲自动手实践,工作室就是他的试验场。从家具设计到住宅设计,再到公共建筑,托马斯·赫斯维克在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他崇尚建筑的自然和谐,从中国的园林中撷取灵感,“在园林里,自然变成了建筑本身,建筑变成了自然的墙壁”,在作品中,他力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完美共生,“我的作品应该是尊重当地,能够提炼一个地方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作为设计师对于当地的尊重和我对这个行业的热情。”赫斯维克如是说。

  谈建筑

  真正有精神的建筑来自悠久文化

  媒体:
你是如何思考新的设计和当地既成建筑之间的关系的?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不希望自己设计的东西是全新的,而是和当地既有的建筑有共性,只有老的东西才是有灵魂的。以前建一栋楼所用的砖瓦都比较小,现在一块面板就有三层楼那么高。材料越来越复杂,人性的成分反而越来越少。

  对任何一个地方来说,真正有精神的建筑都来自古代悠久文化,因为它们都是人工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现在的很多建筑根本不需要依赖手工,材料、建筑方式都是机器式的。我觉得从传统里面去发掘,才是对建筑的尊重,也是对使用者的尊重。

  媒体:如今建高楼成为一个趋势,如何看待越来越高的建筑?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并不担心建筑的高度,反而担心建筑接地的部分。在一些地方,凭空而起一座高楼,给人感觉特别不真实。迪拜塔我也看过,周围太空旷了,看上去像是一个模型,很不真实。一个楼不但要追求高度,也要追求和街道、景观以及环境是怎样融合的。

  媒体: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曾经热衷于模仿西方建筑,我们叫“欧陆风”,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托马斯·赫斯维克:一个城市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像深圳,已经有很多住宅在建设,应该考虑如何形成一种整体的哲学和理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住宅。我去过很多的城市,只有少数城市令我感觉到不同。

  媒体:很多国外知名建筑师的作品在中国呈现,中国也因此被称为“建筑实验场”。作为一个设计师,你在中国怎样定位自己?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师的实验场。中国的设计师也在做很多的实验,一些非常前卫的建筑也来自中国的设计师。曾经有人对我说世界是一个很迷人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会感受到不同的风景。长大后我去了很多城市,却感觉城市越来越像,一个建筑可以放在任何地方。我希望别人看到我的作品时,马上就能感受到这就是赫斯维克的作品,而不是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设计师对于一个地方的尊重,和我对建筑的热情。

  谈创意

  从中国园林中汲取创意

  媒体:你的学科背景是三维设计和家具设计,在你的代表作中,有家具、报亭、巴士之类,但是住宅相对比较少,如何看待这些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不同与联系?

  托马斯·赫斯维克:在英国,如果你50岁,人们还会觉得你是年轻设计师。而在中国,一个设计师,并且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室,马上就会得到一些项目去做。我认为,设计小型项目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之前那些小项目,自始至终都是我亲手做的。小项目还给我提供了亲手尝试材料的机会,让我对材料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设计师首先应该是好的工艺师。而要做一个好的工艺师,就一定要亲手操作。在我们工作室最核心的地方,现在仍有一块很大的空间,里面摆有许多工具。有木工,有塑料,有各种各样的切割,还有3D印染等工具。二十年前,我最初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发现建筑都是庞然大物,有一些却缺乏灵气,而小的设计既有创意,又充满了灵气。我经常会感觉大项目有冷漠感,所以希望把小设计带到建筑设计上。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不断地进行规模、材质等方面的探讨,拓展我建筑设计的道路。

  媒体:你理解的中国本土文化有哪些元素?如果将来你在中国设计作品时会把哪些元素吸收进去?

  托马斯·赫斯维克:提到中国元素,我的启发来源于上海的地产商,在英国我从来不会在一个地产商那里得到文化上的启发,但是在中国我有这个经历。这个地产商跟我说,他的项目不仅要考虑和中国的关系,还要考虑和中国文明之间的关系。他带我去苏州参观园林,给我讲中国画。他觉得建筑有时候首先要考虑景观,应该是景观中的一部分。中国文化非常抽象、注重人的感受,这是这个地产商给我的启发。

  媒体:你的创意来自哪里?除了设计之外,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托马斯·赫斯维克:创意并不需要通过去不同地方的方式来获取,实际上如果你有足够的求知欲的话,把会引起灵感的东西拍下来放在手机里,当你陷入困境时,把它打开看看,这个时候就会突然灵光一闪。我的工作也正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另外一个爱好是骑自行车去开会,不是趴着骑,而是躺着骑的,我很喜欢骑自行车到伦敦各个地方去闲逛,这也是让我放松的方式。

  代表作

  种子圣殿

  把英国的什么东西展示给中国人呢?我们不想做一个关于英国的廉价的俗气的宣传,英国馆当时造价的预算是其他所有西方国家场馆的一半,要非常专注把钱用在刀刃上。英国正好有这样一个项目,叫做“千年种子银行”同意提供6万多种不同的种子。我们把场馆的六分之一设计成一个盒子,光线从外部通过亚克力纤维管,直接进到里面,然后照亮每一颗种子。我们当时有两个秘密没有告诉英国政府,第一个秘密是我们当时心里根本没底能不能够把这个设计做得出来;还有一个秘密,这个场馆中无论从哪个方位看,英国国旗的“米”字都在里面。这个项目也改变了我们工作室的命运,如果不是这个项目的巨大成功,我也不可能有后面很多的项目,更不可能来到中国。

  滚动桥

  第一个项目是关于桥的,我们要建的桥在运河的上面,为了让船可以通过,桥必须要经常开合。传统的桥看起来比较笨拙,在开的时候,就像人的腿骨突然被折断。所以我想,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让它开合得更加舒展一些。当时我想到的是恐龙模型馆里巨大的橡皮恐龙,恐龙的尾巴折起来角度是非常舒缓的。

  场外提问

  我喜欢简单的房子

  提问:我也是一个设计师,你的作品里面有很多对于细节的追求,这些都是比较费时费力,在中国做项目往往时间非常短,请问你怎样做时间管理?

  托马斯·赫斯维克:在中国做项目时间压力很大,有时按照甲方要求,一栋百年建筑要在一两个礼拜之内拿出方案,我们要在短时间内用上一辈子的知识和所有资源来做这件事情。我们的经验是,在最开始的阶段把管理流程做好,知道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速度快带来很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在欧洲的问题就是项目时间太长,要等上好几年,在中国,有这么强烈的需求,设计师要抓住机遇去实践很好的理念。

  提问:你喜欢住怎样的房子?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喜欢比较简单的房子,我自己的家就非常简单。我不希望自己的家设计感很强,喜欢能够有自己的空间,接近自然,可能有些杂乱无章,但是非常实用。

  记者手记

  安静的绿色设计师

  渐变绿色格子衬衣,卷曲的头发,正在和一个记者面对面低声交谈,在清淡的混凝土墙面衬托下,像是一棵树。

  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其非凡的创意。或是一辆光景随着脚步流转的双层巴士,或是一间在街头舒展的报亭。

  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种子圣殿”,那座在上海世博会上赢得最多掌声的国家馆。王石当年亦在博客上盛赞,“最喜欢哪个馆的建筑?均同意英国馆的蒲公英首选”。因为,“整个建筑就像迎风欲舞的蒲公英,简洁富有诗意”。

  他便是英国最当红的设计师之一,是国际上冉冉升起的先锋设计师,也是英国最有声望的“菲利普王子奖”的获奖者。同时,他也是一位绝佳的采访对象。在演讲前的50分钟里,几乎每一位记者,都可以感受到礼貌和诚意。当有人问及他本人对于万科V -T A LK的期待时,他做了个鬼脸表示,“我今天晚上一定要讲好,这样的话才能让这个系列不断地延续下去。”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