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陈显尧:适应气候变化的景观设计

admin 2011-12-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陈显尧:中国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LAC: 您认为气候变化给我们的现今生活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   陈显尧:环境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名词,我想这里主要谈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


陈显尧:中国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LAC: 您认为气候变化给我们的现今生活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

  陈显尧:环境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名词,我想这里主要谈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等要素。气候变化对这些要素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首先,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温度的变化。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的历史最高温记录不断被刷新,全球温度不断升高;而同时,原本该是温暖天气时的低温记录也在不断地刷新。我们对于天气温度变化的感受是最深的。其次是水循环。水循环是一个科学名词,其中老百姓感受最直接的是降雨的变化。近年来,全球的大雨次数增多,但是细雨次数显著减少,这对水土保持有很大影响。而在我国,1998年那场全国范围内的洪涝灾害、2008年初南方地区的雪灾、今年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都凸显出气候变化对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作用。

  但是,我认为这里要强调一个概念问题,就是我们在谈论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不要把所有环境变化的问题都归咎于气侯变化。事实上,现在可能在很多国家已经有了这种趋势。借用一位美国气候学家的话: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我们气侯学家一直st a n d by(旁观着)各种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一点一点地把环境变化的问题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期影响。我想,气侯学家应该st a n d up(站出来),去把这些问题说清楚,哪些是环境变化的问题,哪些是气候变化的问题,不能再混淆。

  我想仍然引用这位美国气候学家所介绍的例子:近些年来,印度人口不断增长,为了维持人民的生活水平,印度大量使用化肥来增加粮食产量,但是过多地肥料导致河流和湿地的污染,也影响了土地的再利用率。而为了在旱季也能保持粮食的产量,大量使用地下水灌溉,直接导致河床下沉。这些问题与气侯变化没有关系,是人类自身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当然,如果采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 N F C C C)所定义的气候变化,即:“A change of climate which is attributed directly orindirectly to human activity that alter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lobalatmosphere and which is in addition to natural climate variabilityobserved over comparable time periods.”(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那么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归咎于“气候变化”就显得“自然”了,但这并不是好事。因此,我个人仍然觉得I P C C所定义的气候变化更为合理:“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the climate that can be identified (e.g., by using statistical tests) by changes in the mean and/or the variability of its properties, and that persists for an extended period, typically decades or longer. Climate change may be due to natural internal processes or external forcings, or to persistent anthropogenic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or in land use.”(气候变化是指无论基于自然变化抑或是人类活动所引致的任何气候变动)。
 
  LAC:您认为现在不断出现的极端天气是否属于正常的气侯变化?

  陈显尧:首先需要说明这里我所说的气侯变化采用的是IP CC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是气候系统正常的变化过程。这些被称为“极端”天气的现象过去曾经发生过,未来也会再次发生。而现在之所以被称为极端天气,是因为它过分地偏离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平均状态。我们界定自然变化的过程正常或异常时,会事先取一个平均值。如果现在的状态偏离这个平均值太远,就可以说现在的状态是一种极端状态。但是,气候系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间内的平均值各不一样,所以正常的或异常的变化需要在一个时间段内来界定。举个例子来说,在地球过去6 000万年的历史里,我们现在正处于最冷的时期,与恐龙灭绝时期相比,我们的地球现在非常冷;但是如果和冰河期相比,地球现在又很暖和,从南极的冰芯估计,我们现在的温度比冰河期要高10℃左右。因此,现在不断出现的极端天气现象很可能是气候系统长期变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当然,我们需要加强研究来确定人类活动是否对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有决定性的影响。

  L A C:您认为当前的这种气候变化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周期性的正常波动?

  陈显尧:两个因素的作用都存在。但是,我们现在仍然不能确定人类活动因素和自然变化因素的影响究竟各占多大的比重。气候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里1加1不一定等于2。我相信人类的活动会对气侯系统产生影响。人类是伟大的,工业革命之后的百年来,人类活动已经显著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但是对于人类活动能否改变气侯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虽然I P C C第四次评估报告已经下结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Most of the observedi n c r e a s e i n g l o b a l l y a v e r a g e d t emper a t u r e s s i n c e t h e m i d-20t hcentury is very likely due to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Very likely”(很可能)不是一个科学的措辞,这种模棱两可的结论很容易导致不同的解读。而我个人的看法是质疑、甚至是否定的。我认为IP CC过分夸大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一个例子最为明显,观测数据显示过去一百多年来,地球温度有一个周期约为65~70年的震荡过程。但截至目前,I P C C报告所采用的数值模式还很难模拟出这个震荡周期。显然基于这样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所得到的结论是值得质疑的。我们现在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期望能够合理地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但是,我们目前的观测数据长度和数量对于认识气候系统来讲太短暂了。人类有天气观测记录的历史不过150余年,其中较为有价值、有代表性的数据记录不足100年。通过这么短暂的观测,我们无法确定气候系统本身的一些周期性震荡,也就更无法确定人类活动是否会产生一些决定性的作用,我想这可能是需要倾一生之力去做的事情。

  此外,不知大家是否了解,IP CC评估报告的结论是通过举手表决来确定的。气候系统是复杂的,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不能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解决。

  LAC:您认为人类需要被动地适应这一境况,还是应该主动地去改善?

  陈显尧:无论是“适应”还是“改善”,人类都是主动的。我们现在对于气候系统的认识还很不完善,特别是人类活动到底有多大作用,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影响气候变化的,我们都还不清楚。这时我们该怎么做呢,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将气候系统比喻成一只大猩猩,你轻轻地去捅捅它,它没反应;你再捅捅它,还是没反应;你可能想要再轻轻地捅它一下,或再狠狠地捅它一下,可你不知道它随后会有什么反应。有什么可以确保这只大猩猩不发怒呢?答案就是别再去捅他。所以说,在我们还不确定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变化时,合理的做法是主动地适应气候变化。至于主动地改善气候,我还是要重复我前面所说的,人类是伟大的,但我不认为人类有能力改变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趋势。但我们能够通过主动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行动,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L A C:“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热点话题,您如何看待此现象?您认为这一舆论导向对人类解决或适应这一变化问题是否会产生影响?

  陈显尧:当气候变化问题和政治、经济甚至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时,它就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了。这里面有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利益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新型能源技术、能源及碳交易等领域占有全球性的优势,这些技术不会免费给发展中国家。而在科技和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一些岛国,他们在气候变化中受到的影响很大,但他们自己无能为力,人力、物力、财力也都不允许他们去做这么浩大的工程。他们就需要向发达国家寻求帮助,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个过程中,双方就会产生利益冲突。气候变化的问题就被这样转移成了和经济利益挂钩的复杂的事件。

  L AC:根据IP CC的报告,一些系统和行业已经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这些领域正是景观行业的设计对象,比如水、生态系统、海岸线等,您认为景观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影响?

  陈显尧:我对景观设计的了解不多,我只想简单谈一些我个人的感受。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与艺术科学的应用科学。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角度上讲,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景观设计,对此我有两个建议。一个是大家天天都在讲的—节能,另一个是我想强调的—自然。采用大量高科技手段的现代景观无论在设计和使用过程都会大量消耗能源,例如对光的使用等。设计师们如果有效解决了能源消耗和景观效果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景观就能够长期存在。充分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个方面,我想强调的是自然。我们现在很多景观的设计非常工业化、现代化,但忽略了自然才是最吸引人的。如何在设计时依托自然,尊重自然是一个课题。这里我们的先辈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例如都江堰。随便找一份关于都江堰的介绍,我们都能够看到都江堰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的规律和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灌溉、防洪和提供生活用水等问题时所展现的智慧。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L A C: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么:当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活动和自然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关系时,就要先避免犯错误?

  陈显尧:是的,你总结得很对。老百姓需要绿地、喷泉,需要有场所来满足他们文化、艺术、休闲的需求。所以现代的景观设计应该是环境、自然和百姓需求的和谐。追求这种和谐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这是我们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但是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也许已经不能用来指导农业活动了。而谁先意识到这个问题,谁就会先受益。我上面所讲的意思是,不仅农业、渔业、林业等与气侯变化有直接密切关系的相关行业需要因势利导,需要去改善行业发展的传统方式,其他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原文摘自《景观设计学》2010,(11)1:54-56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