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李凤禹:AECOM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admin 2011-06-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财富》世界500强之一,在《工程新闻记录》2010年度全球500强工程设计公司排名中总体排名第一的AECOM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AECOM通过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由AECOM研发的可持续系统整合模型(SSIM),试图提供一个精确、量化的平台,通过和规划设计的紧密配合实现对各种可持续系统及具体措施进行评估、权衡、选择、优化和成本核算,最终提供适合项目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策略。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我们的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环境问题也更加突出。为此,建设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呼声不绝于耳,目前几乎每个城市也都将节能减排加入到了十二五规划中来。然而,我们究竟该如何具体、有步骤地整体推进城市的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依然令人困惑。

  《财富》世界500强之一,在《工程新闻记录》2010年度全球500强工程设计公司排名中总体排名第一的AECOM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AECOM通过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AECOM研发了可持续系统整合模型(SSIM),试图提供一个精确、量化的平台,通过和规划设计的紧密配合实现对各种可持续系统及具体措施进行评估、权衡、选择、优化和成本核算,最终提供适合项目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策略。

  近日,景观中国记者就此采访了AECOM中国区可持续发展总经理李凤禹先生。 

   
  李凤禹
  AECOM中国区可持续发展总经理

  李先生有20年专业经验,胜任不同尺度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多年的丰富经验使他深刻理解国内规划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善于把握项目方向,是AECOM可持续实践的核心力量。

  
景观中国:AECOM成立可持续发展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李凤禹:流水线的工业化城市时代应该结束了,我们需要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平台。

  城市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内部有各种作用力相互作用。而人们在研究城市的过程中,却往往借助各个学科将城市肢解成非常孤立的部分。例如人们做城市项目的过程都是线性的:策划、规划、建筑、景观、市政然后建设。但实际上城市以及城市项目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这种学科的分立把城市割裂成了很多互不联系的、独立的系统,城市综合性、互动性被减弱,宜人性降低,而城市建设、运营和维护成本却大大增加。


  比如说修一条街道,市政的人设计道路,市容的人设计退线,建筑人员做建筑。其实城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不同部门的管理,或者分段的设计丧失了活力或者吸引力。在中国很多时候做项目是不计代价的。比如说北京奥运会,当时建的时候是世界最宏伟的。可现在鸟巢、水立方的维护成本却成了一个黑洞,每年可能有一千多万的沉入成本要往里投入。另外一个例子是地铁。国内大概有200多个城市要修地铁,而如果不精打细算,它的建设包括运营都是巨大的黑洞,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 


  这种单兵作战、散兵游勇似的工作模式只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越是盛大的城市活动反而会越严重地伤害民众的利益。目前每个学科都在谈可持续发展,但是仅仅关注单一的某个系统,比如说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是不是已经伤害了当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大家所谈到的低碳、节能减排都只是手段,是次要的。上海世博会的口号也提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其实建造城市是为了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在中国不管是全球城市、世界城市或者新城,你发现做了之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糟。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拥堵的交通、恶劣的环境、激烈的竞争,完全跟城市发展的目的相违背了。它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或者GDP,是以扼杀当代人生活发展的权利为代价的。


  针对这些问题,最初AECOM想成立一个研发中心,但后来觉得做研发往往会因为跟实践脱节,会变成乌托邦的东西。所以后来AECOM决定成立研究中心,既做研究,同时真正地做很多项目,去实施研究的成果。通过这个中心把多个学科重新整合,用集体智慧为城市综合的可持续发展做服务。从规划的时候就给城市输入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和发展动力,让它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的态度能有一个健康的转变,而不只是建一个所谓的图景。


  这个中心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永远不停下来,不断积极进取,去发现新问题寻找新答案。
 

  景观中国:可持续设计与传统的规划设计有什么不同?


  李凤禹: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从战略和微观两个层面解决问题。

  第一是战略思考层面。传统的社区、公园或者街道,可能是其他团队可以做的。但是考虑到城市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时候,就需要战略上的思考。中国很多城市被分割成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其实人为地把生活的距离拉长了,造成巨大的浪费。城市应该均衡工作和生活,有一个模式。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战略定位,功能之间的关系都是不一样的。这不是一个景观和一个中国传统的规划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很多城市都在相互竞争,长江上游在污染中游,中游在污染下游,大家彼此掠夺资源。北京单核心的城市结构也限制了通州、顺义、大兴等周边地区的发展权,这是非常不均衡不健康的状态。所以AECOM 希望通过可循环的战略规划使区域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城市规模、文化特色与彼此的协作达到可持续的状态。虽然这种尝试在中国很难,可是城市需要这种战略思考。


  第二是微观层面。过去的规划基本是拿出来一个非常宏伟的蓝图,而不去考虑人性的东西。比如居民的生活成本、避难设施、商店公园等生活设施的可达性等等。有些景观设计师经常以美或其个人喜好为主要出发点。而做可持续规划时,比如在北方AECOM首先希望景观是耗水量比较小的景观。因为北京的水是通过南水北调,拿长江下游的水、汉江流域的水来补给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会给景观设计留出可创造的空间,但首先会对景观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包括其可参与度、安全性、碳汇和对雨水的吸附能力。


  我们希望做城市蜂窝、城市单元的概念,比如1-2平方公里的尺度内使居住、工作能够平衡,在社区内部安排商业、教育、医疗设施,做雨水收集,同时使用太阳能或地源热泵,使社区内能源自给。这类似于LEED-ND(绿色住区),但不完全是美国的标准。无论在新建项目还是旧城改造中,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都希望做这些微观的实验。


  既满足整体开发目标的需要,又有人性化的考虑、并且系统精明搭接的规划不同于传统规划,它是整合了各个专业智慧的新规划,其生命力、可持续性和所包含的智慧就不一样了。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会把过去相对滞后的市政、水、能源、交通、运营人员提前纳入到规划团队里面。有的时候不是AECOM一家公司在做,甚至是很多公司在一起做。通过众多参与者的头脑风暴,最后得到一个能够指导未来生活的全面整合的、量化的规划技术解决方案,而不是快速生产出来的产品。


  景观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人员结构如何,你对他们有何期望?


  李凤禹:首先,研究中心人员必须专注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理想的做法是成立一个开放的团体,交通、景观、规划、能源、水的设计人员分别从AECOM相关专业人员中来,因项目而临时组建。但后来发现这种模式下工作很难推进,因为大家在不同部门,有各自的发展目标和诉求,时间的安排也常常冲突,不可能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包括我们中心跟其他的专业部门、学校或者设计单位,都有类似的困难,如果没有足够的预算大家就很难协作。所以AECOM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用经济手段去解决技术合作的问题,既能固定一些专职人员来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又能利用外部资源来扩充力量。


  目前研究中心的人员更多是环境专家、规划师,城市运营投资、能源已经慢慢有人进来,交通还是跟外部协作。他们来自哈佛、伯克利、清华、北大,以及德国、澳洲的著名高校。这种多元的国际化的团队,能够把各大洲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将其经验依据中国实情改良后应用到本土的建设实践中。但这不并意味着所有专业都全了才能做可持续规划咨询,最佳的途径是博采众长,不仅跟AECOM其他部门通力协作,而且跟很多专业咨询顾问公司合作,比如说世联、麦肯锡、戴德梁行、中规院和中原等。

  
当前的中国的城市面临着很多困难,着实令很多人感到绝望。谈到城市问题的时候会看到大家相互推诿,不承担责任,说这是规划的问题,是景观的问题,是建筑的问题,或者是交通的问题。如果不用整体的、系统的视角认识城市问题,去跟其他专业衔接和协调,城市的改善空间是极为有限的。

  
所以我希望这些人有创造性、有热情、有才华、能够协作。每个人既是思想领袖,会深度地思考这些问题,同时要做技术解决方案的实践者,能够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夸夸其谈。还要成为专业上的沟通者,能跟各界沟通。这样我们中心才能影响很多人共同创新,一起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中国:您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李凤禹:我认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高品质的生活、自然与人和谐对话、城市的精明运营和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

  
首先是高品质生活。无论是城市规划设计还是景观规划设计,包括可持续发展研究都是为了让大家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对于政府来说,为了追求政绩不以牺牲环境和高品质生活为代价的做法应该尽快纠正。


  第二是自然与人和谐对话。自然的伦理应该得到充分体现。为了发展城市而牺牲人的幸福生活、破坏自然是不足取的。例如人们蔑视自然,把长江截成无数个水电站,长江变成很多的湖。虽然口号喊了很久,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中国的城市每天依然有新问题出现。
 

  第三是城市的精明运营。中国现在的城市规划和设计都是以水和资源无限量为前提条件的。从不顾忌水从哪里来,能源怎么样,城市土地的价格怎么变化,就是画的好看。这种粗放型的规划和建设和实际运营完全是脱节的。造成了社会福利的巨大浪费。城市形态摊的很大、很远,城市的效率越来越低。规划设计变成快速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受限于当地政府或开发商,却很少去考虑生活成本。国内的规划设计竞赛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讲空洞的概念,炫耀标志性建筑物而不顾及成本效益。


  北京地铁站附近开发强度比较低,周边容积率是2非常普遍。根据北京的地价,当前的楼面地价可能达到每平方米12左右;那么提高开发强度,将容积率提高到4-5的话,楼面地价就变成每平米6千多甚至5千多,房价和生活成本大大降低。地铁会服务更广泛的人群,商业也会变得很发达,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城市到底是该鼓励车还是鼓励人行?这个问题上中国很多城市在重复别人犯过的错误。


  鼓励车行的交通导向不仅造成拥堵,而且会增加交通事故率和提高死亡率。中国把酒驾当做大量交通事故的源头。而事实上酒驾可能只是个噱头,即使酒驾绝迹了,中国的交通事故也许仍然不会减少。因为我们一直将追求通行速度作为首要目标,城市道路在无限的放宽。而道路越宽越拥挤,越宽交通事故越增加,这是个恶性循环。城市道路应该重新回归生活的尺度,增加密度而不是增加宽度。日本的街道很密集,它最小的街道只有三米多。欧洲日本把交通的稳、静作为最重要两个前提。市区的交通限速就是40迈,在到达社区的时候就是20迈,社区里边就是10迈,它要设减速带,道路缩窄,都是基于高品质生活的考虑。


  第四就是城市要有个性和特色,它的气质不应该被磨灭。我们到法国会感受到浪漫,到英国会感受到古典,到美国会感受到自由。可到中国的城市,特色是什么?认不出来。除非在那些老北京的胡同、老上海的里弄里你才知道身在北京或上海。我经常往返于不同的城市,在一条街上却看不出自己在哪里。


  城市的特色要靠致密的城市机理、生活化的空间和场所以及文化来体现,靠的是内在和外在的结合。我们不能把别处的好东西随便搬回来,仅仅因为领导喜欢就投其所好,更应强调城市内在的东西。上海的淮海路只有24米宽,它一直是上海最繁华的一条街道。而很多地方人们把街道变成60米之后,商业并没有繁华起来,人流量也没有增加。这就是说这些规划和大量的投入没有把城市特色和内在的气质表现出来,城市反而因为盲目追求庸俗气派变的千城一面。


  可持续发展当然不仅仅局限于这几个方面,但如果实现这几个方面,大家乃至后代就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天津塘沽北塘可持续新城首选总规方案
  景观中国:AECOM研发了可持续系统整合模型(SSIM),SSIM如何帮助政府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

  李凤禹:在规划过程中,SSIM首先确定目标,不是拍脑子,而是通过SSIM把相关数据以及产品技术信息输入进去,再与其成本效益相校核之后所确定的,是从下至上得到的目标。AECOM可持续研究中心做的天津的北塘项目中,在两平方公里的尺度上水要节约40%,碳要节约40%,能源要节约35%50%。基于目标、基于成本效益控制它每项技术基本就有一定的可选性了。依据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例如SSIM会告诉你景观设计的耗水量要控制在多少,建议选择的植物是哪些或者建筑师可以选用哪些墙体等。

  SSIM同时解决了有限的钱如何做更多的事的问题。好钢要用在刀刃上。SSIM由英国、澳洲、美国、中国的巨大团队在做,确定一个目标没有中国那么简单。领导拍脑袋拍出来的目标根本分解不下去。比如有的生态城市要实现绿色交通出行100%,绿色建筑100%,这不可能。中国的项目,绿色出行最多50%,因为中国的公交网、地铁, BRT,以及自行车专用线在规划里没有,即使调整规划之后也会发现公交的建设是滞后的,开始的时候区域性的出行还是要自驾车。在社区内可以用自行车,但你也只能骑大概两三公里,不可能再长。


  所以规划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可实现的,而所选用的各个指标跟成本效益、总体目标相关联,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不能把别人的直接拿过来用,即便是国外最好的指标体系,因为拼凑起来的东西往往不能实施。

[NextPage]


 

  景观中国:SSIM如何获取那些可以反映现状的真实数据和选择合适的可持续的技术?

  李凤禹:首先是城市本身现有的数据。只有对现状和目标比较清楚之后,你才能决定需要哪些数据,如何去检校、如何来提升。AECOM可持续发展中心跟GEABB、西门子、施耐德,这些公司都有紧密的联系,他们可以提供产品的性能、价格等数据。在SSIM里输入这些产品的性能、价格,成本效益控制就出来了。


  此外我们中心也有人员对数据进行动态收集和更新。因为这跟SSIM的精确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觉得中国的数据不够精确,就像CPI一样,所以我们还要去筛选、测评、补充,不断升级
 

  SSIM是非常开放的系统,有新技术随时可以更新。因为可采用的新技术会越来越多,尽管现在可能是可持续性的技术最艰难的时刻,成本很高,基本上没有应用的市场基础,但以后会逐渐的降下来。 当然,要用高技术还是低技术永远是需要平衡的,在造价控制之内,有些东西用低技术就可以了,没必要一定要用高技术,弄成很炫很张扬。用最好的科技,可是造价比传统建筑增加了50%,这并不是可持续的建筑
.

  景观中国:您对SSIM系统的市场前景有何预期?


  李凤禹: SSIM是一把尺子,是帮助我们来量化评估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帮助我们进行理性的判断。因此,市场买不买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否通过令人信服的技术解决方案真正取得好的成效。如果我们准备的充分,对未来的需要考虑的比较周密,市场也一定会接受,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目前比较小的市场认知并不意味着未来市场前景有限,同时目前市场接受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因为市场会轻松地去选择另外一个东西。我觉得如何不断升级这个系统以提供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才是最重要的。


  SSIM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局希望AECOM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运用SSIM帮他们建设一个规划管理系统;广东建筑师协会、美国绿色建筑大会都邀请我们去演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企业都看到了这个方向,也兴趣投入资金来支持我们做SSIM的技术研发,。


  在大家都在谈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立刻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还要进行动态调整。而SSIM能实现这些,所以即使那些企业不赞助我们,我们也会继续研发,把这个系统应用到每个项目中去。同时我希望SSIM在公共平台来做事情,先从政策层面上改变中国城市的现状。

  景观中国:谁来承担采用可持续设计方案所增加的成本?

  李凤禹:城市开发的主体是开发商,政府应该通过引导开发商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组织不力,最后这些成本可能全部落到最终消费者身上。

  我们的理想是在可持续发展导则中明确政府、开发商、可持续发展顾问、还有终极用户的责任,也只有这么做才能保证压力不会全落在政府、开发商或者最终消费者的身上。过去的规划很少将可持续设计的成本和效益量化,造成大家都贴标签挂羊头卖狗肉,可持续发展也只是喊口号而没有人认真去做。运用SSIM,就能拿出非常清晰的表格,告诉各利益相关方这个项目大概需要投多少钱,投到哪里,以后效益怎么样。


  我们为天津塘沽北塘新区所做的可持续规划设计,与传统方式比,只增加6%的投入,就能取得节水50%、降低能耗42%的效果。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减免税收,降低市政基础设施的接口费,约占所增加成本的2%,作为对可持续发展的弥补;开发商要承担2%,能够增加企业品牌效应;个人用户承担2%,因为物业保值率将因此增加15%左右,未来水电等运行的费用也会减少。这些都可以通过SSIM具体地计算出来。


  景观中国: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落实可持续设计的方案?


  李凤禹:理念一定要跟未来的实施结合起来,还要有一个行政计划去管理,大家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去做这些事情。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指责说领导是坏领导,开发商是黑心的开发商,好像大家没有责任,那样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家要形成一种社会共识。理念的落实,应该是全方位的。政府要是好政府,开发商也要选择绿色开发商,社区居民也要能够承担垃圾分类的责任,选用节水洁具、节能灯、选择公交车或者自行车出行。这就要求规划设计真的能够对降低生活成本、提升生活质量有帮助,这样才能吸引、鼓励人们去承担责任。比如选择节水洁具和节能灯,水电费真的会减少;选择自行车出行真的会减少交通的开支。人的很多观念是可以转变的,因为无论一个人多有钱,他都会考虑合理的的生活支出。要让他发现乐趣, 比如说积极地设计有趣的自行车线路,穿过一小块湿地、一个小公园或者学校,去吸引他选择自行车出行。


  有个在三环内上班的朋友告诉我,他如果开车到公司,一天停车费是80块,加上油费得一百块。而现在他选择每天用5分钟从家里走到公交车站,15分钟坐公交,再用5分钟从公交车站走到公司,总共也就是20分钟。步行相当于去健身房运动了,公交车费用才一块钱,每天还相当于节省了90多块钱,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15分钟的车程是理想的情况,如果是一个小时的车程谁愿意去挤公交呢?这就涉及到中国城市结构的问题,人们工作跟生活的地点太远。在AECOM举行的世界城市北京专题学术研讨会上,我就提出北京市的空间结构一定要从一城一心改成一城多心,其心脏才能够承担综合的增长动力,交通才会健康,不会形成钟摆式的问题。


  像北京这个1800万人口的城市至少要有四到五个中心,它的每个卫星城也都应该有个中心。如果大兴是200万人口,通州是300万人口,那么他们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水平就会达到另外的水准,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真正分担北京的人口压力和产业压力。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在自己的活动区域里边工作、生活。这样的城市才是健康的,我相信不久的北京一定会走这条路。



李凤禹先生在世界城市北京专题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北京城的空间结构应该向一城多心转变
  景观中国:谈到北京城市结构的问题,在既有的城市机理上,我们能做什么?


  李凤禹:随着城市中心区的生活成本增高,一些住宅和企业会搬出去,在这种搬迁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外溢来拟合成新的城市。还可以用快速的轨道交通,来建设一个新的中心。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就像东京经过20年左右的成长,才从最早的单中心变成一个多中心的城市。但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思路,不断地把这些东西合理化。

  举全民之力去搞建设只能加重城市的疾病。某种程度上奥运会不应该建在北五环,它应该建在更有意义的郊区。其实最早如果建在宛平的话,它可能会拉动房山、丰台等地的发展。但当时的设计单位还没有人提出场馆赛后利用,或者如何与城市空间结合等远见。


  英国奥运会赛时跟赛后结合的很好,赛后有一些场馆会被拆掉变成绿色社区,城市的机理会逐渐的填进去。而北京奥运会的场馆一旦结构定下来,龙型水系、大轴线、大广场,巨大的空间资源就浪费掉了。因为设计的尺度有问题,可达性也很差。每次路边那里的时候,会发现车也不多,人也不多,很空旷。只有晚上还能看到一些亮光:一个鸟巢,一个水立方,很孤单的两个建筑。它放在那里谁都不想去动。你进去参观还要付费,在外面看又是非人尺度的东西,还不如去河边走走,去公园坐一坐。


  这种所谓的盛大庆典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中国的城市在变大的同时,缺失了可识性和吸引力。我们在很小的城市生活的时候,上街去买一本书、一瓶饮料都会感受到与这个城市亲密接触。而现在城市跟人们的联系很弱,耳熟能详的生活离你远去,在其中的生活体验和记忆越来越弱,城市变成一个功能性的机器。人们快速地制造城市、复制城市,生活却变成了次要的东西。


  在古代建造城市是为了防御,在工业革命的时候是为了生产。我觉得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不错了,建造城市的目的应该调整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不是拼命地为造城而造城。人们应该考虑如何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满足人性的需求。比如设计步行的线路时,应该考虑到街道上功能的多样性,因为能够选择的东西最多样的时候,人才是最愿意去的;社区要真的有一个中心,走路或者骑车两三公里就能到达超市、书店,这才是城市,它应该是由无数有趣的单元组成的。北京的公园很大,也很多,但因为它超越了人们日常生活所能够到达的距离,会令人感觉它跟我们没关系。


  如果城市意识到自己进入误区,就应该有所行动,考虑在这个区域进行再开发,把生活、文化、交通、体育等各种配套设施重新引进去,把它的尺度、功能合理化,变成容易到达的地方。这样做城市还是可以恢复其活力的。


  景观中国:最近出现了一些水上景观、水上建筑的概念,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凤禹:有一本叫《水知道答案》的书讲到,一杯水放在那,你赞美他的时候,水的晶体会非常喜悦,而当你去呵斥他的时候,水的晶体则会呈现另外一种形态。也就是说,水是有生命的。

  如果这种研究结论成立,把建筑放在水上的时候,水就会受到压力。因此水上的建筑或景观构筑物的尺度要适宜。建筑和水需要互动,可以局部做一做,但不能是压迫式、占有式的方法。人要尊重水,惜水爱水,像中国古代设计的亭台楼榭,都是从水边悄悄的经过,而不会去粗暴地占有水。


  海南填海造的那些非常奇怪的建筑是一种灾难。它可能是取得了一时的满足感,但对真正的未来的用户来说,它对维护成本、安全性、跟自然的关系的考虑都是欠缺的。


  有些建筑标榜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我不认为这是积极的做法。因为把建筑放在水上,海平面上升反而会增加它的危险。而且世界上全部城市、建筑用地大概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3%,你永远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完全没必要到海上、去孤岛上生活。

   
  迪拜的棕榈岛也好,帆船酒店也好,也都是只一种先锋性的实验,并不能真正要靠这些来生活,真正大量的后续开发还是在没有滨海的地方。而且实际上他们做过测算,海平面上升之后棕榈岛可能会被淹没。迪拜的这种极端做法靠的是石油财政的支撑,而中国的城市建设是人民来买单的,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钱。这种情况下去做那些夸张的奢华,对生活、环境、城市的特色和运营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景观中国:各种绿色建筑或生态标准近来纷纷出台,而业界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李凤禹:我觉得这种多元标准的出现是好事。我始终认为要边想边做 ,条条大道通罗马,无论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或者中国的三星,只要大家去尝试,最后都会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案。大家因持有不同的观点而争辩,恰恰可以促进可持续设计的发展。

  一个人爬山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已经站的这么高了为什么要爬上去?而很多人一起爬山,则会激发你的斗志,力争爬上顶峰。这就是一个社会心态,无论是政府、学术单位还是市民,一定要看到一个目标,才能够去超越。只有越来越好的社区、越来越好的城市单元出来后,才会刺激那些新的、更好的东西出来。这么多年人们谈了很多,却没有一个更好的城市单元,都是快速的制造出来的东西。中国花了30年制造尴尬,我觉得下个十年、十五年,应该换一种方法去发展城市。


  无论规划设计还是技术咨询,包括媒体都应该客观、辩证发展地看待事物。当环境和经济条件、人的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就要去更新这些标准。过去人们一味地遵守现成的规范,给城市造成了很多问题。而我们只有用创造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既有的各项工作技术,同时放眼未来进行创新,城市的未来才有希望。

  
关于AECOM

  
AECOM(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ACM)是提供专业技术和管理服务的全球咨询集团,业务涵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筑、环境、能源、水务和政府服务等领域,通过全球55,000名员工的共同努力,已成为各专业领域的业界翘楚。AECOM统括全球视野、本土认知、技术创新与专业知识,持之以恒地改善并维护世界各地的建筑设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AECOM作为《财富》500强公司之一,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截至2010630日,过去12个月的营业额达63亿美元。

  
如需了解集团及相关服务,请浏览 www.aecom.com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