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何镜堂:中国馆提升中国人自信

admin 2010-05-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国馆增强了中国建筑师的自信。许多建筑师跟我讲,他们感觉很光荣。当然,作为设计人员,大家都希望它能成为标志性建筑,但这个馆能不能成为标志性建筑不是我说了算,要全社会来说;并且不是现在说了算,还要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比如说巴黎埃菲尔铁塔,开始也被骂得很厉害,包括贝聿铭搞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开始也遭骂;还包括悉尼歌剧院,开始也被曲解。但它们经过历史考验,都是很成功的建筑作品。我想,重要建筑都要经过这样的考验。

  

  记者:何院士,世博园开园以来,中国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场馆,作为设计总负责人,您感觉如何?它是否成为名符其实的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

  何镜堂:它的确增强了中国建筑师的自信。许多建筑师跟我讲,他们感觉很光荣。当然,作为设计人员,大家都希望它能成为标志性建筑,但这个馆能不能成为标志性建筑不是我说了算,要全社会来说;并且不是现在说了算,还要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比如说巴黎埃菲尔铁塔,开始也被骂得很厉害,包括贝聿铭搞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开始也遭骂;还包括悉尼歌剧院,开始也被曲解。但它们经过历史考验,都是很成功的建筑作品。我想,重要建筑都要经过这样的考验。 

  记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场馆,您都去专门看过、比较过吗?比如英国馆(种子圣殿),您是怎么看的?

  何镜堂:英国馆和中国馆是不同的两种定位。英国用种子来宣扬自然生态,透明亚克力(一种化学材料)“触须”向外伸展,里面装种子,风吹可以摆动,这种做法很新奇,很特别,但作为中国就不可能建成这样。中国馆不能太时髦,作为长期标志性的建筑,要耐看,要经典。

  我觉得这次世博会总结了全世界的文化技术和科学成就,各国都用不同的渠道来表现,一些文化历史比较悠久的国家,比如中国,是难得的向世界表达中国文化的机遇。但是这种表达必须用现代手法来传达。有些国家,比如泰国,历史文化特殊,也用文化来表现,这算一种类型;还有一些国家,用高科技来表现,宣扬本国这方面的成就;还有一种类型,特别强调低碳、节能、环保;还有一种类型,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宣扬自由、丰裕、休闲等状态。文化是多元的,各国可以用自以为值得表现的方法来表现。

  记者: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最近网上有一些观点,说中国馆和日本的光明寺很像,还有网友说中国馆和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加拿大馆有点像,外观都是“斗”形。您怎么看?

  何镜堂:光明寺什么样我不知道。其实不管人家怎么评,中国馆的设计是有根有据的,都来源于中国文化。日本的建筑也来源于中国文化。若说它们都像斗拱,如果追根求源,其实还是中国的东西。斗拱是了解中国建筑的一把钥匙,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就是斗拱。所以哪个外国人搞的建筑像斗拱,那是他们学中国的。斗拱是中国建筑的精髓,但它已成为一个世界认同的文化符号,别人也可以用。就像金字塔是埃及的东西,但并不能说其他国家就不能用,贝聿铭就用过。提意见和建议的人,最好先了解我们的创意是怎么来的。

  记者:您设计过那么多著名的建筑,中国馆是您最满意的吗?

  何镜堂:到目前应该算是我最满意的之一吧。另外,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我也觉得比较切题,不但把震撼表现出来了,同时让人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我觉得一个建筑不仅要有基本的功能,比如展览馆作为展览用,采光通风要好;但这还不够,最好还能给人以精神层面的提升。比如悉尼歌剧院,很多人去那里不是去看表演的,买了票是为了看建筑,人们觉得这个建筑是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象征。

  我希望建筑要有精神功能。比如中国馆,它的外形有一种文化张力,让人能感觉到民族的自强不息,让中国人感觉自信,这就达到目的了。能提升到文化层次的建筑是最好的,这正是我追求的!

  记者:您对中国馆最满意在什么地方?

  何镜堂:这个感受不是我说的,是很多人给我讲的。感觉到震撼,感觉到中国人很光荣,泱泱大国的感觉树立起来了。整体让人感觉自强不息,正好当前我们国家需要这种精神。一旦建筑与社会要求一致了,建筑就有生命力,就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共鸣!

  记者:除了整体,您有没有对具体哪个细节最满意?

  何镜堂:我最满意的是那个“图章”通风口。它把功能和中国元素完全结合起来。一开始没考虑它作为通风口,后来窗户不能开,总要想办法解决通风问题,就想到把艺术和功能结合起来。一个图章,有虚有实,虚的地方用来通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巧妙结合。

  记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您怎么评价目前中国建筑在文化长河中的位置和水平?

  何镜堂:改革开放前比较保守,与国外没有沟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很多新观念、新材料和新技术,这对促进建筑的现代化有很大作用。但这个过程也有一些现象,追求表面的东西,搞形象工程,忽视了功能,忽视了国情,带来一些不足之处。而近些年,特别是这五年十年,很多外国建筑师的作品立起来,议论也很多;这次中国馆交给中国人设计,也有这个因素。我想中国建筑以后会慢慢找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光搞复古不行,只有现代化忘了自己的祖宗也不好。中国建筑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自己的地位,老是跟着外国人走,就永远没有自己的创新点。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就能走出一条自己特色的路!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