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皖江经济带将成中部经济新引擎
admin
2010-03-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1月22日上午,安徽省政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称“皖江经济带”)获批,这是2010年首个获批的区域振兴规划,也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
1月22日上午,安徽省政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称“皖江经济带”)获批,这是2010年首个获批的区域振兴规划,也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
安徽作为中部省份,毗邻沿海发达省市,在长三角的定位中,安徽一直以来十分尴尬,由于皖北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落后,安徽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皖江经济带经过数年的调研论证,最终获批,无疑对安徽的发展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被纳入皖江经济带的城市是: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其人口占安徽全省的44%,面积占55%,经济总量占66%。将此定为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否会成为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个国家级示范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区有什么不同?它未来的产业如何定位?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等等,都是公众十分关注的焦点。
8年的皖省主政,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面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获批,3月6日,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一向以稳健低调而著称的省委书记,露出由衷的欣喜,浓浓的东北口音里,生动幽默的词汇和比喻不时地传出。
“全方位开放,但也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
记者:皖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仅仅是制造业,还是其他产业都有?
王金山:这个不拘一格,产业转移不仅仅是承接东部的长三角产业转移,还包括来自国际上的产业。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我们都会接收进来,包括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总之,我们研究了东部沿海地区、国际上产业转移的趋势,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全方位的、360度的开放政策。
但我们也一直强调,产业转移示范区,不是你想承接它就转移,也不是它转移你就能做成示范。这里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做好承接和转移,就必须做好改善发展环境的工作,这样才有吸引力。来了的,也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而是要有选择,要搞节能的、环保的、循环的、低碳的产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记者:目前,安徽省在这些地区有哪些配套政策?
王金山: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第一步就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项目落地。必须狠上项目,没有项目说什么都白扯。我们也认识到,集聚要素最重要一条还是人才,引来一个人才就可能带来很多项目。
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在规划中作了充分考虑。总的讲,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把两个关口,一是把住环境评估关,绝不让污染的企业进入示范区;二是把住低水平重复建设关,绝不让低水平重复的项目进入示范区。
“综合优势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记者:和其他的地方比较的话,皖江经济带有哪些不同?
王金山:第一,在于区位独到。它居中靠东,沿江通海,原来说是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现在是组成部分了。长三角的峰会由两省一市变成了三省一市,现在是江、浙、沪加安徽,这就是优势,我们在研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时,都通盘考虑;我们的若干城市,都将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范围之内。这个优势是兄弟省市没有的。
第二,有科教优势。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的科研院所158家,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7所高等院校,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人员就有114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科研队伍。而且,有7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都出在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力量,一般的地方也不具备这个条件。
还有一个就是资源优势,其他地方有的有物质资源、有的有科技资源,但咱这里既有人力资源又有科技成果,还有煤炭、钢铁、金银铜锌等各种物质资源。
“不另起炉灶,在原来开发区基础上拓展提高”
记者:在皖江经济带上过去都有经济开发区,以后在政策上是以这些经济开发区去对接,还是要另起炉灶?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定位?
王金山:我们这个示范区叫“一轴双核两翼”,“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首先是要利用现在已有的开发区,同时选择条件具备的搞集中区。不同的区域都有一些小型的集中区,产业的转移,并不是整体性转移,而是形成一种新型的区域分工机制。比如我们把东部地区保留为研发和市场,把加工制造装配等转移到周边的地区,从而形成一种纵向的分工,不重起炉灶,而是在原来基础上拓展提高。我们确立的重点区域,总体是要省市共建,但有的以省为主,有的以市为主,多数是以市为主。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动起来。
记者:皖江经济带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那么它如何与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对接?
王金山:开发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将是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又一大亮点。我们在集中区建设上将探索一种灵活多样的合作共建新模式,可以引入现在很多地方已有成熟经验的“飞地经济”概念,在我们这个区域内可以进行独立开发、联合开发或者委托性开发。比如说一些发达地区感到自己的一些产业难以割舍,不愿意成建制转过来,但又受到环境容量的限制,就可以委托我们这个示范区来开发,也可以直接由他们来开发,然后安徽配合和服务。外来投资者在这块土地上,可以享受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这是建设示范区的一个新的重要想法。
“有助于促进皖北经济的发展”
记者:皖北的经济还十分欠发达,安徽农村人口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皖江经济带会给这些地区带来哪些发展的机遇?会不会带动整个安徽的人均收入的提升?
王金山:那是必须的。现在农民工不到外省去,留在家乡搞建设,已经是一种趋势。而且在家乡就业比在外地成本低、收益高。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我认为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必然形成的一种局面。原来都外出,那是因为家乡没发展,家乡发展了以后就不出去了。这是区域平衡发展、协调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
皖江经济带的建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收入的渠道也会更多,农民就地务工就业,肯定能增加工资性收入,从而提高整个农民收入水平。
记者:原本皖北和皖江经济带就已经有相当大的差距,那么,皖江经济带的建立,会不会造成这种差距更大?
王金山:不会。一方面,省委、省政府正在持续加大对皖北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项目、人才等诸多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扶持;另一方面,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承接皖北的劳动力输出。安徽整体投资环境的提升,也将有力地促进皖北地区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现在,皖北地区的发展势头很好,还会越来越好。
“合肥将成为2—3小时交通枢纽中心”
记者:如果要您描绘一个愿景的话,皖江经济带在未来的3-5年会是什么景象呢?
王金山:再过三五年,合肥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合肥到南京、上海的高速铁路开通之后,现在合肥到南京是59分钟,到上海是2小时59分钟。等到今年6月底,到上海就是两小时了。合武高铁建成后,现在到武汉是1小时55分钟。再过一年到杭州、上海都是2小时。接着就是到北京3小时,到福州3个小时多一点。这样一个枢纽位置的形成,必然会形成一个区域人流、物流和各种要素集聚的中心。所以,未来安徽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到时候,皖江经济带应该是一个产业集聚、环境优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能够牵引中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引擎。
记者:面对其他地区许多经济区,引资的竞争压力很大,皖江经济带当前亟待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王金山:是观念和胆略。我们知道这是一块金字招牌,但也是一个重要任务。这个金字招牌,是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也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必须下大力气,心无旁骛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开拓创新的实践中去。在这里,最突出的任务是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许多别的地方没采取的办法,我们也要试一试,行了就坚持,不行就更正,什么东西都有试验的过程。所以我们说,不争论、不议论,用实践最后做结论。
安徽作为中部省份,毗邻沿海发达省市,在长三角的定位中,安徽一直以来十分尴尬,由于皖北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落后,安徽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皖江经济带经过数年的调研论证,最终获批,无疑对安徽的发展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被纳入皖江经济带的城市是: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其人口占安徽全省的44%,面积占55%,经济总量占66%。将此定为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否会成为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个国家级示范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区有什么不同?它未来的产业如何定位?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等等,都是公众十分关注的焦点。
8年的皖省主政,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面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获批,3月6日,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一向以稳健低调而著称的省委书记,露出由衷的欣喜,浓浓的东北口音里,生动幽默的词汇和比喻不时地传出。
“全方位开放,但也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
记者:皖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仅仅是制造业,还是其他产业都有?
王金山:这个不拘一格,产业转移不仅仅是承接东部的长三角产业转移,还包括来自国际上的产业。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我们都会接收进来,包括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总之,我们研究了东部沿海地区、国际上产业转移的趋势,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全方位的、360度的开放政策。
但我们也一直强调,产业转移示范区,不是你想承接它就转移,也不是它转移你就能做成示范。这里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做好承接和转移,就必须做好改善发展环境的工作,这样才有吸引力。来了的,也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而是要有选择,要搞节能的、环保的、循环的、低碳的产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记者:目前,安徽省在这些地区有哪些配套政策?
王金山: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第一步就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项目落地。必须狠上项目,没有项目说什么都白扯。我们也认识到,集聚要素最重要一条还是人才,引来一个人才就可能带来很多项目。
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在规划中作了充分考虑。总的讲,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把两个关口,一是把住环境评估关,绝不让污染的企业进入示范区;二是把住低水平重复建设关,绝不让低水平重复的项目进入示范区。
“综合优势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记者:和其他的地方比较的话,皖江经济带有哪些不同?
王金山:第一,在于区位独到。它居中靠东,沿江通海,原来说是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现在是组成部分了。长三角的峰会由两省一市变成了三省一市,现在是江、浙、沪加安徽,这就是优势,我们在研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时,都通盘考虑;我们的若干城市,都将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范围之内。这个优势是兄弟省市没有的。
第二,有科教优势。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的科研院所158家,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7所高等院校,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人员就有114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科研队伍。而且,有7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都出在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力量,一般的地方也不具备这个条件。
还有一个就是资源优势,其他地方有的有物质资源、有的有科技资源,但咱这里既有人力资源又有科技成果,还有煤炭、钢铁、金银铜锌等各种物质资源。
“不另起炉灶,在原来开发区基础上拓展提高”
记者:在皖江经济带上过去都有经济开发区,以后在政策上是以这些经济开发区去对接,还是要另起炉灶?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定位?
王金山:我们这个示范区叫“一轴双核两翼”,“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首先是要利用现在已有的开发区,同时选择条件具备的搞集中区。不同的区域都有一些小型的集中区,产业的转移,并不是整体性转移,而是形成一种新型的区域分工机制。比如我们把东部地区保留为研发和市场,把加工制造装配等转移到周边的地区,从而形成一种纵向的分工,不重起炉灶,而是在原来基础上拓展提高。我们确立的重点区域,总体是要省市共建,但有的以省为主,有的以市为主,多数是以市为主。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动起来。
记者:皖江经济带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那么它如何与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对接?
王金山:开发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将是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又一大亮点。我们在集中区建设上将探索一种灵活多样的合作共建新模式,可以引入现在很多地方已有成熟经验的“飞地经济”概念,在我们这个区域内可以进行独立开发、联合开发或者委托性开发。比如说一些发达地区感到自己的一些产业难以割舍,不愿意成建制转过来,但又受到环境容量的限制,就可以委托我们这个示范区来开发,也可以直接由他们来开发,然后安徽配合和服务。外来投资者在这块土地上,可以享受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这是建设示范区的一个新的重要想法。
“有助于促进皖北经济的发展”
记者:皖北的经济还十分欠发达,安徽农村人口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皖江经济带会给这些地区带来哪些发展的机遇?会不会带动整个安徽的人均收入的提升?
王金山:那是必须的。现在农民工不到外省去,留在家乡搞建设,已经是一种趋势。而且在家乡就业比在外地成本低、收益高。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我认为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必然形成的一种局面。原来都外出,那是因为家乡没发展,家乡发展了以后就不出去了。这是区域平衡发展、协调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
皖江经济带的建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收入的渠道也会更多,农民就地务工就业,肯定能增加工资性收入,从而提高整个农民收入水平。
记者:原本皖北和皖江经济带就已经有相当大的差距,那么,皖江经济带的建立,会不会造成这种差距更大?
王金山:不会。一方面,省委、省政府正在持续加大对皖北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项目、人才等诸多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扶持;另一方面,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承接皖北的劳动力输出。安徽整体投资环境的提升,也将有力地促进皖北地区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现在,皖北地区的发展势头很好,还会越来越好。
“合肥将成为2—3小时交通枢纽中心”
记者:如果要您描绘一个愿景的话,皖江经济带在未来的3-5年会是什么景象呢?
王金山:再过三五年,合肥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合肥到南京、上海的高速铁路开通之后,现在合肥到南京是59分钟,到上海是2小时59分钟。等到今年6月底,到上海就是两小时了。合武高铁建成后,现在到武汉是1小时55分钟。再过一年到杭州、上海都是2小时。接着就是到北京3小时,到福州3个小时多一点。这样一个枢纽位置的形成,必然会形成一个区域人流、物流和各种要素集聚的中心。所以,未来安徽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到时候,皖江经济带应该是一个产业集聚、环境优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能够牵引中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引擎。
记者:面对其他地区许多经济区,引资的竞争压力很大,皖江经济带当前亟待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王金山:是观念和胆略。我们知道这是一块金字招牌,但也是一个重要任务。这个金字招牌,是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也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必须下大力气,心无旁骛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开拓创新的实践中去。在这里,最突出的任务是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许多别的地方没采取的办法,我们也要试一试,行了就坚持,不行就更正,什么东西都有试验的过程。所以我们说,不争论、不议论,用实践最后做结论。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