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专访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俞孔坚:城市规划大批判

admin 2010-01-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为“低碳城市”正本清源 土地不仅是房地产开发的经济资源,更是生命的承载系统 绿色新技术不一定就是高技术,更要回归祖先留下的低技术 要抵制西方消费主义观念,更要批判民族传统文化,反思自我 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手段不仅不能包治百病,甚至是危险的

  为“低碳城市”正本清源
  土地不仅是房地产开发的经济资源,更是生命的承载系统
  绿色新技术不一定就是高技术,更要回归祖先留下的低技术
  要抵制西方消费主义观念,更要批判民族传统文化,反思自我
  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手段不仅不能包治百病,甚至是危险的

  2008年初,当时的国家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只是短短一年多,在环境危机的升温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引下,中国俨然出现了低碳城市跃进潮,试图派发这一名片的城市已经数以十计,从所谓国际大都市到西部偏僻小城。但真正的低碳城市概念却仍是莫衷一是,通达路径更是千差万别。

  一直以来扮演城市批判者角色,曾经直指央视新大楼、鸟巢等都是“小脚城市的代表”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对于眼下的低碳城市热潮,依旧有话要说。

  自然系统是王道

南方周末:“低碳城市”的概念正火,从城市规划和功能角度讲,我们的距离究竟还有多远?

俞孔坚首要的是城市布局和规划的空间战略,要有所改变。现在的城市功能过于单一,没有进行土地的综合利用,城市密度和混合度不够,城市日益向郊区蔓延,摊大饼的空间模式有很大问题。市民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耗碳量非常大。而低碳城市的空间格局,就是土地空间要节约,要形成混合型格局。当年社会主义城市布局的一些优点是值得吸取的,这就必须有新的规划方法论,应该优先考虑自然的系统。

  我们总是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试图靠人工系统来调节城市生态,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实际上是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系统——水会自己净化,植物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依赖我们浇灌。这个意义上来说,让自然系统自然做工,维护自然的完整性和它的功能,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步行和自行车能够解决出行需求,如果人的活动及其排放的碳、垃圾、污水,能够通过自然系统解决,我们离低碳目标就不远了。城市的空间规划,应该以维护土地生命系统为首要目标,人工系统要尽量紧凑。这个自然系统我就把它叫作生态基础设施。

南方周末:城市是人力的产物,把一切交给自然,听起来与城市的本质背道而驰。

俞孔坚:如果从现在开始做生态基础设施,把自然系统所需要的空间——比如河漫滩和湿地留下来,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修防洪堤。防洪堤投入巨大,维修成本巨大,关键是破坏了自然原有的调节能力,而这要支付巨大的代价。下一场雨,北京立交桥下的通道就淹掉了。因为我们依赖于人工疏排系统,自然系统彻底没有吸纳能力。就像一个人没法吃饭和排泄了,免疫力没有了,胃的消化能力没有了,必须靠插入管道抽出里面的液体,或者注射葡萄糖来获取营养。

  中国的许多城市,实际上就是处于这种状态。特别是北京。

  北京做的第一件丧失免疫力的事是修了很多水库。最典型的就是圆明园工程,想做一个水面,结果水蒸发掉了,又要抽地下水或买水补充,彻底破坏了自然系统而靠人工来维持水的平衡。

  回归祖先低技术

南方周末:是我们的城市规划系统观出了问题吗?

俞孔坚:对,现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思考方式,基本是机械方式,而没有有机地、完整地思考。所以我提出,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整合各个部门,比如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环境部门、文化遗产文物部门,都应该整合在一个系统里。

  我们现在对于土地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只把它当作经济资源,十分单一。土地最重要的功能是承载人类,承载文化,承载我们生命系统。但现在,就被简单理解为一个开发房地产。我们关于土地的价值观应该彻底改变。

  还有水污染,为什么老治不好?建了这么多的污水处理厂,都靠人工管理,费电费能量。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水是一个系统,更没有认识到水和土地生命的联系,而如果把土地系统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我们就能够用湿地来净化污水。我们在上海黄浦江做的项目,一个不到20公顷的公园,一天能够净化240吨的水,如果所有的城市绿地公园、农田都发挥这种生态服务功能,就能很大地解决富营养化和污水问题。

南方周末:从技术层面,这样的城市,这样的生态基础设施如何实现?

俞孔坚:有两方面问题。一个是回归低技术来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用传统的办法解决通风、而不是通过空调。

  新的绿色技术应该使用,但最基本的,我们应该从祖先那吸取一些低技术,比如通过房屋朝向来解决采光,来吸收太阳能。北方的窑洞利用土地的热量,岭南的干栏式建筑有它独特的通风功能。

  应从民族文化批判始

南方周末:这一切城市表象的背后,是我们对“先进”和现代生活的功利化定义?

俞孔坚:所以,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品位和审美意识,包括什么是高雅的,什么是落后的理念。我们现在向往的高雅的生活都是高碳的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几千年审美的趣味已经实际上培养了我们向往贵族生活的价值观。进行低碳生活,我们要从审美观和文化上进行反思,要彻底抛弃和批判那种生活方式。

南方周末:这种生活方式的根源,在你看来,是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吗?

俞孔坚:我们一直说中国人热爱节约,只说对了一半。中国人其实也是最喜欢铺张的。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正是因为太过节约导致了挥霍欲望的爆发。

  它的危险在哪呢?中国的贫瘠资源只承担得起少数人享受这种生活方式。今天有了百分之四十的人在城市,土地已经不堪重负了。所以我们必须从批判自我、批判文化开始,不光要批判西方的消费主义的文化,也要批判中国自身的这种贵族文化和挥霍文化。

  文化基础必须改变,这是整体结构性的基础。如果老百姓价值观改变不了,那么所有做法都可能没有效果。

  危险的经济手段

南方周末:
文化基础改变是长远的事情,我相信很多人会提出另一种思路——通过种种经济手段,市场化的杠杆来调节或引导改变。

俞孔坚:这是很危险的。经济的办法就是折算成某种价值、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可卖。比如白鳍豚,它本是不可标价的。一旦消失就永远消失,是无价的。不能说最后一对白鳍豚,标价一个亿,然后用这一个亿来治理长江,那没有意义。

  当然不能说市场手段什么都不能解决。比如说为了节约资源,把水价标高一点,在某种意义上能发挥作用。

南方周末:从目前城市设计和规划的趋势来看,哪些生态基础设施是我们可以在不远的将来看到的?

俞孔坚:合理利用城市的热岛效应,包括水的处理、自流水的应用,各国都在实践。比如我们种植城市水稻,它可以汇集雨水,而不是被排到下水道里去,还可以使城市有生产的功能,变成好多动物的栖息场所,从而保护生物。

  又比如,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种菜,这就是低碳生活方式。

  在国外,防洪系统也改得比较早。欧美早就不修硬化的河道了,因为认识到对生物有害。另一种是大量使用乡土物种。我们现在还在大量使用奇花异卉,国外早就认识到乡土物种的重要意义。还有的比如屋顶花园,可以用来种庄稼、用来绿化。不光是绿化问题,还可以减小热量的吸收,增加绝热效果,解决热岛效应等等。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