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骏:永不忘建筑文化的云南语言
admin
2009-08-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有人说,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一个时代文明的体现。您留过学、出过洋,又从事创作几十年,形成了一个成熟、全面的视角,那么您怎样看待云南当代建筑的创作?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外交流频繁,本土建筑师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
全球化浪潮中不失自我
记者:有人说,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一个时代文明的体现。您留过学、出过洋,又从事创作几十年,形成了一个成熟、全面的视角,那么您怎样看待云南当代建筑的创作?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外交流频繁,本土建筑师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
刘家骏:现代化是中国的总趋向,人心所向。在建筑创作上,吴良镛大师很有见地地说:“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
云南的建筑市场对外开放,国内外设计事务所正进入云南,他们带来新理念和新技术,我们需要学习、配合。同时也应与之竞争,从中锻炼提高。
在本地,配合固然是我们的优势,但体现地方化和民族化,把握建筑的历史文化更是我们的优势。无论是竞争投标或是配合兄弟设计单位做再创作,我们都要发挥这个优势。我们不要在城市建设中失去自我地与外域建筑千篇一律,不必去强调“欧式风格”、“加州风格”等等。更不宜用外国的地名或洋人的姓名来命名我们的住宅小区。
我曾经接待过一些外国友人,他们在看到昆明的一些所谓“南加州风情”、“欧陆风情”的住宅小区之后,都连连摇头。什么是南加州风情?恐怕美国人自己也没有明确定义。生硬的模仿只会贻笑大方。
近几年我们的建筑行业面临一些文化缺失,中国的建筑市场还处于成长期,免不了会出现问题,发现后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令其回归到有理想、有规则、有信仰的道路上去。
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房子
记者:在结合本土条件设计、建设房屋的原则下,您认为哪些地方、哪些项目是做得较好的?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刘家骏:比如云南大学的扩建、新建,扣合了文化、历史的传承;昆明的一些新建楼盘如滇池卫城、滇池南郡等,都属于既注重特色、又融合现代化理念的项目;昆明金马碧鸡牌坊和广场的建设都是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发挥再创作能动性的代表作;西双版纳州的一些区域也建设得非常好。
关于古旧建筑的修复、重建,意大利古罗马街区是一个典型示范,我在那里生活过几年。古街区被独立保护起来,外表如故,内部设施现代化。古代的断壁残垣都被完整地保留,破碎、分散的部分由专家尽力地拼接起来,无法填补的漏洞就让它们保持原有的风貌。最有意思的是,古罗马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市政”水渠,因当时不懂“连通器”原理,把自来水管支于高空以求水能供到楼上。这些水渠至今还保留,让人凭吊。
我很不赞成一些地方把历史、文化建筑拆掉以后,建一些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当然,仿古建筑不是不能建,但是要深入研究、探讨,既还原历史风貌,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使用要求。
我曾经受一位老挝亲王邀请,作为设计组成员,为其修建一个“500人宅邸”的建筑群。我们深入老挝民间,调查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并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当中。经调查,当地人习惯保留柴灶,除设计现代厨房,我们为每家设计了一间地道的老挝灶房。
建筑要做到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在建筑创作的准备阶段,就进行两个调查:一是功能和文化调查,弄清建筑使用要求,调查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民俗习惯和生活水平等;二是技术和物质调查,了解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沙石竹木)及建材产品生产,了解施工能力,以求设计不脱离实际。
发掘绿色建筑的云南机会
记者:国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建筑的建设就是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理解绿色建筑?云南有哪些特殊自然条件可以合理地运用?
刘家骏:说绿色建筑主要指保护和营造自然的生态环境、使用生态的无污染建筑材料、房屋建造和使用中的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多个方面。
我省的老一辈建筑师走村串寨,深入多民族地区,完成了两部《云南民居》这样丰富的巨著,提供了丰富的民族建筑技艺,因地制宜地利用天然建材和园林绿化。
我省江河下游地区,虽多雨不能日照充足,但水利为优;而江河上游地区虽不能称水利充足,但日照和风力充沛。
以日照而论,滇中和滇东北都在每年两千小时以上。因而,昆明的太阳能集热板面积占了全国首位。
利用太阳能我们已走出了步子,利用风力发电也在重点区域试用。
具体就冬暖夏凉的太阳能房,我也做过研究工作,并在国际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NextPage]
我省的建筑能耗属于落后地位。水、土、声、光的污染也是严重的,而且在恶化发展。我们随处可见一些不必要的消耗,比如昆明许多三星级以上酒店都使用全空调。我认为既不环保,又影响健康,只是硬套规范。
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对环境问题已高度关注。作为建筑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努力响应,做好我们的工作。
抗震设防着重推广新技术
记者:云南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工程抗震这一课题艰巨而又现实。您有哪些研究成果和观点,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刘家骏:通俗地说,世界各国抗震设计《规范》设定的“抗震设防目标”都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这里说到两个概念,一是给地区划设防烈度,二是给建筑提设防目标。
量大面广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在总结震灾时,要多从它的工程质量和实际抗震能力去找,不要盲目说那地区烈度定低了。不要发生一次地震,提高一次烈度。这样不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投资者也望而却步。
地产商不能因为成本因素,非法降低建筑抗震烈度;反之,国家投资项目盲目提高烈度或重要性分类,也是不可取的。
我国经济虽然发展了,但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盲目提高工程设防烈度或工程重要性分类等级,既浪费,且无必要。此类问题一定要按权限审批。
昆明的呈贡新区将要开展大规模建设。在国家总的地震区划的基础上,云南地震工程研究院又作了小区化的研究,这对工程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设计是关键。对设计是首先选好结构体系和抗震方案,即做好“概念设计”;
结构抗震新技术是保障。上世纪末,我们就生产出了橡胶隔震垫,试用于昆明和大理等地,现在昆明新机场建设也采用此类措施。我省还成功地开展了耗能支撑的研究。
可能有些人认为,使用新技术太花钱。但实际工程中要算总账,新型技术装置虽然要花钱,但减少地震作用又会省钱。何况,某些安装在建筑物内的设备(如大型计算机系统)往往比建筑物本身更需要防震。
建筑物(住宅小区)的开发商也不要硬性地要求设计人员降低结构断面和用钢量,这可能导致不安全的后果,请带头支持优化设计和使用新技术。
建议主管部门,对使用抗震新技术设立优惠政策。新技术发展了,其措施费本身也就下降了,建筑造价也就更大幅度地下降了。
其人其事:刘家骏,云南省工程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曾获多项省和国家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及科学大会奖,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家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通过考试公派出国(意大利)留学人员,留学3年;继后又在加拿大从事2年结构抗震研究。归国后先后任云南省设计院院长和省建设厅总工程师。
记者:有人说,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一个时代文明的体现。您留过学、出过洋,又从事创作几十年,形成了一个成熟、全面的视角,那么您怎样看待云南当代建筑的创作?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外交流频繁,本土建筑师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
刘家骏:现代化是中国的总趋向,人心所向。在建筑创作上,吴良镛大师很有见地地说:“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
云南的建筑市场对外开放,国内外设计事务所正进入云南,他们带来新理念和新技术,我们需要学习、配合。同时也应与之竞争,从中锻炼提高。
在本地,配合固然是我们的优势,但体现地方化和民族化,把握建筑的历史文化更是我们的优势。无论是竞争投标或是配合兄弟设计单位做再创作,我们都要发挥这个优势。我们不要在城市建设中失去自我地与外域建筑千篇一律,不必去强调“欧式风格”、“加州风格”等等。更不宜用外国的地名或洋人的姓名来命名我们的住宅小区。
我曾经接待过一些外国友人,他们在看到昆明的一些所谓“南加州风情”、“欧陆风情”的住宅小区之后,都连连摇头。什么是南加州风情?恐怕美国人自己也没有明确定义。生硬的模仿只会贻笑大方。
近几年我们的建筑行业面临一些文化缺失,中国的建筑市场还处于成长期,免不了会出现问题,发现后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令其回归到有理想、有规则、有信仰的道路上去。
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房子
记者:在结合本土条件设计、建设房屋的原则下,您认为哪些地方、哪些项目是做得较好的?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刘家骏:比如云南大学的扩建、新建,扣合了文化、历史的传承;昆明的一些新建楼盘如滇池卫城、滇池南郡等,都属于既注重特色、又融合现代化理念的项目;昆明金马碧鸡牌坊和广场的建设都是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发挥再创作能动性的代表作;西双版纳州的一些区域也建设得非常好。
关于古旧建筑的修复、重建,意大利古罗马街区是一个典型示范,我在那里生活过几年。古街区被独立保护起来,外表如故,内部设施现代化。古代的断壁残垣都被完整地保留,破碎、分散的部分由专家尽力地拼接起来,无法填补的漏洞就让它们保持原有的风貌。最有意思的是,古罗马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市政”水渠,因当时不懂“连通器”原理,把自来水管支于高空以求水能供到楼上。这些水渠至今还保留,让人凭吊。
我很不赞成一些地方把历史、文化建筑拆掉以后,建一些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当然,仿古建筑不是不能建,但是要深入研究、探讨,既还原历史风貌,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使用要求。
我曾经受一位老挝亲王邀请,作为设计组成员,为其修建一个“500人宅邸”的建筑群。我们深入老挝民间,调查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并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当中。经调查,当地人习惯保留柴灶,除设计现代厨房,我们为每家设计了一间地道的老挝灶房。
建筑要做到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在建筑创作的准备阶段,就进行两个调查:一是功能和文化调查,弄清建筑使用要求,调查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民俗习惯和生活水平等;二是技术和物质调查,了解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沙石竹木)及建材产品生产,了解施工能力,以求设计不脱离实际。
发掘绿色建筑的云南机会
记者:国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建筑的建设就是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理解绿色建筑?云南有哪些特殊自然条件可以合理地运用?
刘家骏:说绿色建筑主要指保护和营造自然的生态环境、使用生态的无污染建筑材料、房屋建造和使用中的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多个方面。
我省的老一辈建筑师走村串寨,深入多民族地区,完成了两部《云南民居》这样丰富的巨著,提供了丰富的民族建筑技艺,因地制宜地利用天然建材和园林绿化。
我省江河下游地区,虽多雨不能日照充足,但水利为优;而江河上游地区虽不能称水利充足,但日照和风力充沛。
以日照而论,滇中和滇东北都在每年两千小时以上。因而,昆明的太阳能集热板面积占了全国首位。
利用太阳能我们已走出了步子,利用风力发电也在重点区域试用。
具体就冬暖夏凉的太阳能房,我也做过研究工作,并在国际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NextPage]
我省的建筑能耗属于落后地位。水、土、声、光的污染也是严重的,而且在恶化发展。我们随处可见一些不必要的消耗,比如昆明许多三星级以上酒店都使用全空调。我认为既不环保,又影响健康,只是硬套规范。
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对环境问题已高度关注。作为建筑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努力响应,做好我们的工作。
抗震设防着重推广新技术
记者:云南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工程抗震这一课题艰巨而又现实。您有哪些研究成果和观点,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刘家骏:通俗地说,世界各国抗震设计《规范》设定的“抗震设防目标”都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这里说到两个概念,一是给地区划设防烈度,二是给建筑提设防目标。
量大面广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在总结震灾时,要多从它的工程质量和实际抗震能力去找,不要盲目说那地区烈度定低了。不要发生一次地震,提高一次烈度。这样不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投资者也望而却步。
地产商不能因为成本因素,非法降低建筑抗震烈度;反之,国家投资项目盲目提高烈度或重要性分类,也是不可取的。
我国经济虽然发展了,但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盲目提高工程设防烈度或工程重要性分类等级,既浪费,且无必要。此类问题一定要按权限审批。
昆明的呈贡新区将要开展大规模建设。在国家总的地震区划的基础上,云南地震工程研究院又作了小区化的研究,这对工程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设计是关键。对设计是首先选好结构体系和抗震方案,即做好“概念设计”;
结构抗震新技术是保障。上世纪末,我们就生产出了橡胶隔震垫,试用于昆明和大理等地,现在昆明新机场建设也采用此类措施。我省还成功地开展了耗能支撑的研究。
可能有些人认为,使用新技术太花钱。但实际工程中要算总账,新型技术装置虽然要花钱,但减少地震作用又会省钱。何况,某些安装在建筑物内的设备(如大型计算机系统)往往比建筑物本身更需要防震。
建筑物(住宅小区)的开发商也不要硬性地要求设计人员降低结构断面和用钢量,这可能导致不安全的后果,请带头支持优化设计和使用新技术。
建议主管部门,对使用抗震新技术设立优惠政策。新技术发展了,其措施费本身也就下降了,建筑造价也就更大幅度地下降了。
其人其事:刘家骏,云南省工程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曾获多项省和国家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及科学大会奖,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家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通过考试公派出国(意大利)留学人员,留学3年;继后又在加拿大从事2年结构抗震研究。归国后先后任云南省设计院院长和省建设厅总工程师。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