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哈佛博士第一人 金华“土人”天下闻

admin 2009-07-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俞孔坚1963年出生金华白龙桥,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访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俞孔坚教授

  俞孔坚1963年出生金华白龙桥,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俞孔坚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曾五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两次获世界滨水设计最高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2008首届国际建筑节优秀奖,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这些作品以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的精神,赢得国际声誉;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俞孔坚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分别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晚,中央电视台新开的《小崔说事》栏目播出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对一位金华籍学者的访谈,特别让金华人感到高兴和亲切的是,这位学者除了有“中国首位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等身份以及潜藏在这后面的突出贡献之外,他还是位特别热爱家乡的人。在电视采访中,他多次提到:“我的老家是浙江金华。”他充满感情地告诉小崔和电视观众:“金华是著名诗人艾青的故乡!”他还当场朗诵起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的话博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他说,他也和艾青一样,对故乡的土地爱得非常深沉。他称自己是“土人”。他告诉观众,当年自己出国留学,行囊中就带了一包故乡金华的泥土。

  在此后不久,这位深爱故乡的“土人”踏上了金华的土地,并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他是中国第一位哈佛设计学博士

 

  俞孔坚1963年出生在婺城区东俞村,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像许多金华人一样他发奋读书,顽强拼搏。1980年,他顺利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又留校任教、晋级教授……但俞孔坚注定是个不安分的教书匠,在林大呆了5年后,他投考了TOEFL

  1992年,俞孔坚远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专业。

  在校期间,他就作为教员和该校教授一起培养了近30位研究生,还获得过4项大奖。还未毕业,他就在美国景观设计方面最著名的SWA景观规划集团找到了工作。但他最终的理想是回到祖国,只有回中国来,把心中的理想景观一点点地实现在这块土地上,才是他最幸福的事。“我追求是在中国大地上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使祖国大地园林化,这种理想,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实现。”他说。

  绿卡、优厚的待遇、永久的居住权……为了理想,他选择了放弃。

  19971月,俞孔坚放弃了国外的优厚薪金举家回国。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建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同时他又在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了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当时国内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几乎还是空白。 

  一年多的时间,他的研究所不仅为国内外完成了高品位的30余项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而且他还被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政府聘为城市建设高级顾问,向数百名城市建设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广泛传播国际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开发思想。

  他是一位含义丰富的“土人”  

 

  “我注定是土人,必须是土人。”记者问他为什么以“土人”自居时,俞孔坚博士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理性地说,土人至少包含了四层意思:其一 ,指‘土地和人’;其二,针对洋人而言,我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但反对崇洋;其三,我对脚下的土地有一种特殊的眷恋,这种眷恋在我的设计中随处可见,也是我的作品中最受重视和肯定的华彩之处;其四,土人的称谓源于我的母亲。她为我从家乡风水林采来一捧土,我带着这捧土到北京、到哈佛、到世界各地又再次回到祖国,它是我灵魂的皈依。”

  “故乡情结”不仅是促成他回国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城市设计理念的灵感和源泉。俞孔坚的城市规划、区域景观、居住社区、旅游风景力求允许体现“天-地一人”的和谐,把握自然、历史、文化和人类的和谐,创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生态景观。

  回到中国的俞孔坚感到如鱼得水,他说,没有一个外国人会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他更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他能够将先进的设计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结合起来,让作品更加人性化、自然化。俞孔坚这样定义“土人”的理念。

  

  他开创了我国景观设计的新天地

 

  俞孔坚坦言自己对自然、对土地有着无法形容的热爱和眷念。“有时候出差到外地,见到大片高高的野草,我会忍不住跳下去拥抱它们,我甚至愿意就那样生长在它们中间,无休止地时时刻刻体验它们的美丽和美妙……”

  作为业界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强调: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地方文脉,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他的这种一贯坚持和遵循的“土人理念”,从未放弃过。“土人理念”是贯穿俞孔坚整个景观设计思想与实践的主线。他的“土”观念可以说是深入骨髓,滲透在每一个设计作品里的。他认为,只有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地方文脉、体现人的归属感的作品,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创造。

  在广东中山市有一个废弃的造船厂,俞孔坚回国后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受当地政府的委托,把这个废弃的造船厂改造成歧江公园。说起拿到这个项目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当时俞孔坚是在一个城市自然情况分析研讨活动中,与中山市的领导有了接触。知道要把这个废弃的船厂改造成公园已经有了初步方案,但是中山市的领导不太满意。俞孔坚在后来的招标中提出了最好保留造船厂的原味。比如可以在船厂厂棚的基本构架不动的前提下,设计一些茶桌、凳子,利用现有的设施改造成一个有船厂味道的茶社。

  俞博士的方案一提出,立刻遭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反对。因为按当时国内流行的设计做法,大兴土木、山水“搬家”似乎才能体现景观设计的水平,俞博士这种保留多于改造的做法,让不少人觉得太反传统了。最后还是中山市的市长、规划局长等站出来支持,俞博士的设计方案才被认可,现在已经成了当地著名的景点。这一景观同时也在2002年被美国景观设计学会授予学会最高奖--荣誉设计奖,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美国建筑设计的最高荣誉。

  俞孔坚认为没有比设计更愉快的事了,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融入设计中的一草一木。他说,其实越是土的东西越是现代,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在他看来,真正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破坏自然、破坏生态、也不是钢筋水泥丛林的高楼大厦,而是自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

  在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中,他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土人景观”的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突出了都江堰历史与文脉的“水文化’特色。

  在中关村西区的开发与规划设计中,他提出“模块式”的建筑模式,强调建筑本身的组合、改造,力求创造出交流的空间——一个创新的土壤和环境。

他主持的西藏昌都步行街的设计,以朱红色为基调,凝重而明快,体现了西藏的独特文化与现代都市气息的完美结合,该设计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中心区景观设计国际竞赛三个入选优秀方案中,“土人”是惟一的中国人。

他的务实、坚定和自信,正在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一步一步地向着更加现代、科学的方向推进。

 

他请城市规划的“长官意志”走开

 

但是俞孔坚也有忧虑和困惑的时候。

作为中国惟一一位哈佛设博士,他把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引入城市规划与地产开发,向传统发起挑战,在业界掀起一 次“革命”,其间的曲折在所难免。

最让他懊恼的是,有些人因为掌握一定的权利,即使他提出的设计思想再符合科学性、自然性、艺术性也会被否定。

5年多来,俞孔坚走遍了大江南北。“所到之处,令人痛心。欧美早年盛行的城市‘化妆运动’正在各大小城市流行。恢弘气派的景观大道和城市广场背后几步之遥,却是弥漫着恶臭的垃圾堆,千顷良田被划为“开发区’后却被撂荒或做成无人光顾的硬地广场……这些都只是一种表面虚假的繁荣,充斥着暴发户意识和小农意识,缺乏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缺乏对普通人的需要和体验的关注。”这是他最大的感触。

 为此,俞孔坚与北京大学讲师李迪华合作,出版了《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一书,以求引导一条健康、安全、生机勃勃的真正优美的城市景观之路。“我的目的是让每个市长都人手一本。”俞孔坚笑言。让他略感欣慰的是,已经有人对此感兴趣,并开始认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

  “谁是现代城市的主人,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现代城市的主人是人,新型城市是为人设计和建设的,实际上是一个放大的家园,服务设施应有尽有,青山绿水温馨舒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城市规划要请‘长官意志’走开,要注意避免将城市建成‘市长的城市。”

  由于这一理论和现在的很多设计思想相抵触,因此,在推广的过程中,俞孔坚遇到了不少困难,“这是时代给每个人的烙印,要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我要做的就是从观念上为他们扫清消障碍。”

 

作品入选“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

 

,有朋友给记者发来了短信,说是俞孔坚作品入选了“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那天是愚人节,原以为是一条愚人的消息,但上网一查,果然,据新华社报道,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康德纳特斯旅行家》评出的“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在4月刊上登载。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秦皇岛汤河公园“红飘带”生态景观工程榜上有名。它与著名的丹麦“积雨云”、阿联酋迪拜塔、美国新当代艺术博物馆、英国温布利大球场等同享“世界建筑新奇迹”美名,也是中国唯一入选的建筑作品。

  《康德纳特斯旅行家》杂志社在英国伦敦,是国际上知名的旅游杂志。据介绍,这次评选活动的主要评选标准,一是设计突破常规,二是突出生态环保理念。《康德纳特斯旅行家》在评价入选的“红飘带”时称:“这一构思保留了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将城乡接合部的一条脏、乱、差的河流,改造成一处魅力无穷的城市休憩地。”

事实上,秦皇岛汤河公园自从20067月完工后,已经多次获奖:当年,它被评为“中国环境范例奖”,被命名为“绿荫里的红飘带”;2007年,该项目荣获了“2007年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红飘带”还曾被选为美国2008年第l期《景观设计学》杂志封面,该杂志主编汤姆森说:“这个公园的非凡之处在于--在一个将严格控制的景观作为标准的文化里--景观设计师解放了河流,并让植物自由生长。”

记者获此消息当即与教授取得了联系。

俞孔坚说,这几年,他的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作品获得了5项世界大奖,那是在专业领域内的,而这次,是得到了大众媒体的认同。

 “你看到过从卫星上拍摄的‘红飘带’照片吗?”俞孔坚问。

 “没有啊,卫星上能看到‘红飘带’吗?”记者问。

 “能看得很清楚,而且很漂亮。”俞孔坚说着,就把照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记者。

是的,“红飘带”,绵延旖旎,穿梭在绿树林荫中,可以坐,可以照明,还可以当盆景,既是环境解释系统,又是乡土植物展示台,让人流连忘返。这个设计,没有砍伐一棵原有的树木,实在难得。

据介绍,2008年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还以它为样本,倡导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号召设计师“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

要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俞孔坚说,他的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一直以来积极倡导节约型的城市绿化理论和实践工作,倡导“寻常景观”与“白话的城市”,他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理念不但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也为广大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广泛接受,他提出的城市建设要先做“反规划”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理念也成为许多城市决策者进行城市建设的具体行动。在众多的设计中,节约与野草,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中山岐江公园利用旧厂房、机器和当地野草,已然成为节约型城市景观设计的国际典范;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用土生土长的水稻,营造了一块丰产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绿地,成为都市农业的国际教案;浙江黄岩的永宁公园则“与洪水为友”,保护河流的自然形态,恢复被水泥渠化和硬化的河道,重建河滩湿地,并集约化利用河滩湿地,作为洪水滞留、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市民生态休闲的综合功能区……

据了解,20084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公布本年度专业奖项,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主持设计的秦皇岛汤河公园“红飘带”已获得了专业综合设计荣誉奖。

中国“土人”频频获奖,设计作品被国外专业杂志广为刊载,多个设计作品已被美国等国的大学作为教学案例,并收入教材。从2003年开始,教授先后5次被邀在全球景观设计师大会、全美景观设计师大会等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作主旨演讲,2007年又应邀在澳洲举行的国际城市设计会议上作主旨报告。他的在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发展的学术思想,如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和反规划论,也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这两年应邀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瑞典、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我国的10多所大学作巡讲。

可以说,俞孔坚带着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开始走向世界。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