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崔彤:设计来自科学的滋养

admin 2009-06-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国科学院所在的几个街区面貌看起来有些陈旧,你很不容易在这块地方找到它所下辖的建筑设计研究院。“但这块地方很有戏剧性,你无意间在街上碰到一位其貌不扬、穿着朴素、手里还不忘拎着一个布袋的老先生,很有可能这位老先生就是著名的科学家。”崔彤说。

  中国科学院所在的几个街区面貌看起来有些陈旧,你很不容易在这块地方找到它所下辖的建筑设计研究院。“但这块地方很有戏剧性,你无意间在街上碰到一位其貌不扬、穿着朴素、手里还不忘拎着一个布袋的老先生,很有可能这位老先生就是著名的科学家。”崔彤说。

  崔彤每天就在这块地方忙忙碌碌。由于“科学院”这三个字,鲜有人知道它还辖管了一家建筑设计院,而这个建筑设计研究院已经存在了近半个世纪。

  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崔彤进入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如这里许多不引人注目的老先生一般,崔彤默默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但在2002年,崔彤突然就“火”了,因为他设计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当时囊括了所有建筑设计类奖项,包括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在建筑设计界,一个建筑师他的作品一旦获得工程设计金奖,就可以申请评建筑设计大师,这个名号对体制内的几乎所有的建筑师都颇有诱惑力。但至今,崔彤的职业称号还是总建筑师。对当初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设计,他似乎有很多遗憾,还因此呕过气;再者他忙得连评建筑大师这样的申请过程都无暇应对。自从做了建筑师,崔彤已经没有了上下班的时间概念。

 

  培育与汲取

  在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了多年,崔彤越来越感觉到科学院这块地方的资源尚待挖掘的潜力还很大,而他日渐强壮的职业生命的养分大部分都来自他所在的这块地方。

  “建筑有两面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两者需要相互平衡。”科学的建筑设计是崔彤做事时首要把握的,但毫无疑问,建筑也离不开艺术构思和感性思维。崔彤说科学院的背景是其他同行所没有的,它的周边有化学所、纳米中心、电子所、院士楼等。就好比种庄稼要看长在什么地方,设计院依托了科学院强大的后盾力量,汲取了它丰厚的营养。

  当艺术和科学交融的时候,这种养分给予了崔彤和同事无比的支撑。崔彤目前所带的研究生就是研究有关生态建筑的,令这些研究生幸福的是他们能够和科学院生态研究所的顶级人物一并实践。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楼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崔彤在这个环境中工作,似乎并不在乎办公条件的好坏与否、设施的先进与否,不在乎这里的表面是否光鲜,这里能给予他的滋养正是自己所期待和久违的。

  崔彤说自己在科学院所做的项目中,他得到的东西是建筑领域无法给予的,并影响着他的建筑生涯,这个东西也许就是一种行事的方法。

  因为做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项目,崔彤认识了一些著名学者。某院士说:“其实复杂的东西很简单。你可以把一个立方体化解为最小单元,如此一来所有的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一座大山你可以把它切成片,把片切成条,把条切成点。当一切形态的东西还原为点时,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思路。这种思路给予建筑师是种毕生享用的方法,崔彤受此思路醍醐灌顶,他一直在用此种思路解决难解决的问题,而难题往往迎刃而解。因此他强调在浮躁的情况下创造的东西必定会违背事物的逻辑关系,建筑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建筑学是有限的,而科学能给予建筑学充分的滋养。

  在这些养分的呵护下,崔彤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看着完全不入流,可是都是有用的东西,是精华的东西。”

 

  经济与适用

  被科学院文化熏陶出来的行事风格对崔彤来说十分有用,它帮助崔彤能很好地在自己的设计中游刃,即使甲方抛出来的难题有多难。有这么一个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崔彤的设计思路。

  联想集团曾经购买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整个园区,由美国建筑师设计的昂贵的联想集团的融科大厦盖得雄伟而略显跋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也并没有彻底离开这个园区,而是要在联想集团大楼的南面起一幢花钱不多但要能与前者看起来抗衡的楼,这给建筑师抛出去的难题是要把以前整个园区的功能集中在一栋楼里,同时要节约成本,怎么省钱怎么设计,所有需求还要一并实现。这对崔彤是一个挑战。

  理解科学院的文化,体现科学院的文化,但又不刻意突出这种文化。这是崔彤对这个设计定的基调。这使得他想到中国古代的布衣隐士——看似无奇,一旦靠近就能感觉到来自他特有的底蕴,这种力量使你感到由内而外的震撼。

  崔彤所推崇的科学院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底蕴和科学文化的基础长期积淀而成的,没有被商业浸泡,依然保持了原本。基于这种理解,崔彤说自己努力做到的是首先满足计算所所有功能需求,复合空间从下往上依次为1层~4层为展览馆、博物馆、报告厅、教室,中间部分为科研人员办公空间,顶部为行政人员办公空间。有人说这栋楼不就是个写字楼吗?不然,崔彤要做的是一个立体的园区,生态空间和节能技术被灵活应用在端部,崔彤称其为“生态仓”。

  在这幢楼里,你能隐约地感受到独有的文化。崔彤在这个设计中突出了一个大厅——金色大厅,宽15米,高15米,进深80米,数以百计的科技人员和博士生将在此空间活动。该空间的台阶下方有一个能容纳300多人的报告厅。一旦有大型的庆典,台阶上方的金色大厅顿时变换了空间功能,成为多功能的复合大厅。“它就像一座科学的教堂,仪式感很强,是个神圣的地方。”

  建筑形态由4片单元叠置而成CPU。首先,它是中国计算机领域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培养了国内高精尖的人才;其次,它本身的形态看起来就是CPU,无数层信息片被剖开后又叠加到一起,每片表情不一样,内容不一样,意义不一样。在做这样的设计前,崔彤找到了计算机所做芯片研究的专家,咨询后崔彤所能做的是把精神的东西物化,“我们叠至的只是一个象征,建筑语言远达不到科学所包容的含义。”

  不仅如此,丝网印刷的幕墙上能看到一个一个看似不规则排列的中国算盘,但这种排列应用了电报密码的发射规则,读出来才发现它们组成了一句话,好比达芬奇密码,难以破译。

  在建筑师的主持下,多轮方案优化后,计算所如愿以偿,用有限的资金做出了高于周边楼宇的品质。当这幢楼出来后,相比较周边的写字楼,它亲和、谦虚、儒雅,但骨子里天然有一种傲气。

 

  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

  身在科学院严谨的氛围中,说崔彤恪守传统,也不为过。在信息大爆炸的这个年代,他几乎不上网,他觉得过滤信息太耗费时间,而信息又真假难辨。惟一应用网络的目的就是十天半个月到自己的信箱浏览一下邮件。崔彤也几乎不看同行的相关信息,他说:“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别人做的东西对我也没有影响。”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路。

  崔彤在积极地汲取中国传统中的精髓,并有机地融入到现代建筑中,而经过时间检验的传统中的精髓使得崔彤的自信是无人能比的。曾经他所做的中国国家美术馆二期“水墨中国”于竞赛中胜出,在第一轮即进入前三名,此作品及其他两作品代表我国参加了圣保罗国际建筑与艺术双年展。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使得崔彤把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应用了一把。在崔彤前,业主并不看好本土的建筑设计单位,找的都是国外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两轮方案后,业主还是看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崔彤的出现。他的几次草图就让业主找到了感觉,中国的、现代的、科技的、生态的要求似乎都能感受得到。业主听取了崔彤的汇报,在4个方案的基础上,选中了一个方案——“八柱七间”,这个方案由基座、柱子、大屋顶组成了巨构体系,大气磅礴,而这个项目的设计让崔彤做得很过瘾,它或许将会成为长安街的最后一个精彩建筑。

  在很多时候的设计中,崔彤有意无意的总是很理性,其实大部分时候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逻辑关系使然。崔彤所做的建筑设计,也是严谨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在里面,偶尔在集群设计中也会玩一下前卫,但无论风格怎么变,背后支撑他的精神是不变的——回归理性。“用一种形式或者风格的语言要表达一个人精神的全部,我认为是空洞和没有意义的。”建筑不是时装,崔彤对建筑的态度是建筑应该是永恒的,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建筑应该是那时此地的,它要能回答过去、瞻望未来。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