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张永和:中国更需要规划师

admin 2008-12-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大家熟悉的建筑是用玻璃、钢、石头等造出来的,有着封闭的墙,是静态的,但是现在,借助‘魔方’,我们向那种古老的建筑说声再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魔方”)主建筑师张永和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大家熟悉的建筑是用玻璃、钢、石头等造出来的,有着封闭的墙,是静态的,但是现在,借助‘魔方’,我们向那种古老的建筑说声再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魔方”)主建筑师张永和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12月12日,“魔方”揭开神秘的面纱:夜幕降临,LED灯光变幻,营造出梦幻般的意境。“这是一个全透明建筑,甚至没有边界。透过镂空的外围可以看到内部建筑结构,仿佛一个透明的人,可以看到五脏六腑。”张永和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建筑,让大家从注重造型的理念中走出来。对“魔方”来说,利用雾和灯光,“型”被化解掉了。  

   一直强调房子的合理、好用、经济,张永和反对让建筑跳出来。在普通大众脑子里,建筑就是做一个最奇特的型,大家一看,有震撼力,建筑师的工作做完了。张永和一直反对这个,他认为,建筑仿佛舞台,是退到后面的,是为人们的生活而准备的。 

  张永和表示,其实“魔方”运用的都是一些成熟的技术,因为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大家觉得用在展览建筑上更恰当,实际上有很多技术都可以用在普通建筑上,包括太阳能、雨水收集、改变微型气候的雾等。 

  “魔方”建筑屋顶上安装了2200㎡太阳能集热屏,收集太阳能生成的95℃热水,通过超低温发电新技术,输出电功率超过200千瓦以上,这些电能可用于建筑展览和日常用电。 

  “魔方”外立面材料拟采用聚碳酸酯透明塑料(7910,375.00,4.98%,吧)管,将各种技术设备管线容纳其中,聚碳酸酯希望用上海每年产生的几千万张废旧光盘回收清洗再造。另外,通过雨水回收处理,“喷雾”技术降低局部环境温度,净化空气,带来舒适的小气候,而且还能按照程序控制,在建筑立面上形成丰富多彩的喷射图案。 

  “建筑师不是一个艺术家,他懂点艺术,他实际上是人类环境的工程师。我希望建筑能往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张永和说。[NextPage]  

  《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宣布你担任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这一任命时,MIT建筑和规划学院院长安得勒•桑托斯(Adele Santos)希望你能带领建筑系“开创新天地”,经过这几年,你做到了吗? 

  张永和:MIT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研究大学,之所以全世界找新系主任,是希望外来的人能带去一个不同的理念和看问题的角度。我认为美国建筑教育问题很大,它过于强调抽象的理论,跟建筑实践脱节得厉害。而且,美国强调宗教(有清教传统)和意识形态(崇尚自由市场),文化上总的说是保守的,其实建筑界也是如此,不开放。 

  MIT是美国甚至世界上技术上最强的学校,我强调怎样去调整建筑教育,真正与今天的社会发生关系,使环境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有所改善,而不是强调形而上的抽象的理论和建筑外部的形式。这是一个大的态度。
  2005年MIT 在美国大学建筑类专业排名中排第8 ,而今年的排名则跃升到了第2 。这是一个社会性的评估,可见,大家对我们的改革有个积极的认同。

  《第一财经日报》:你对中西建筑都很了解,那么中国的建筑教育问题是否更严重? 

  张永和:中国建筑教育问题的确更严重,中国大学太受市场的影响,太少研究含量,技术含量也谈不上。过去30年来中国盖了无数的新房子,但技术上都是老房子,咱们用的结构技术,很多100多年没有变过,因为没有人去研究。市场和建筑界一个积极的、互动的关系没建立起来。 

  如果想建立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的学校就不能跟着市场走,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些研究,有责任把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介绍给业主,介绍给社会。技术没有那么神秘。如果大学里教学的态度那么保守,或者根本不教先进的技术,那么中国建筑业想真的赶上来,道路很长。 

  《第一财经日报》:您经常游走于东西方之间,是否感受到中西建筑理念的碰撞? 

  张永和:其实,我更多看到的是西方建筑思想被中国引进,包括西方一些大师在中国设计的标志性建筑,而中国很多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也有西方的渊源。这也是正常的。我觉得,中国建筑师接下来要更有意识地反思西方的影响,这个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了。 

  如果大家都是埋头苦干,而不去考虑这些,中国建筑的成长就是个问题。我并不那么乐观。并不是说中国有了那么几个特殊的建筑,中国建筑的整体水平就带起来了。“鸟巢”的设计师是瑞士人,瑞士建筑水平高,并不是因为有人能设计“鸟巢”,而是走在街上,发现大多数建筑质量都不错。 

  而在中国,一大堆建筑跳出来,但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质量没上去。比如像央视新大楼,你喜欢与否都不要紧,实际上这个建筑跟我们日常生活基本没有关系。比如我,住在北京西北边,很少去东边,即使去,也就是看上几眼,如果是商场,还会进去买点东西,还有点关系。所以,这种重要建筑,一方面的确很有意义,另一方面,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没关系。也就证明,大家对它的认识就当做一幅画看,这实际上脱离了建筑的本意,还不如就在家里挂张画。 [NextPage]

  《第一财经日报》:国内很多知名建筑是国外设计大师负责的,包括央视新大楼、“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等,你怎么看待这些标志性建筑? 

  张永和:前三个建筑与国家大剧院设计完全不在一个水平,后者可能是我们学校大二学生的习作。水立方的技术含量,学生设计不出来;“鸟巢”的结构复杂性,学生设计不出来;央视新址在形式上的突破,学生根本不会想。并不是说大剧院不好,其实就是这个水平。业内人士看来,就是基础物理学和相对论的差异。

  如今是市场加媒体的时代,媒体对市场的影响其实很大的。这使明星制变得很重要,因为有商业价值。比如LV和GUCCI,你有钱,没有判断能力,于是你信任这些品牌,这些品牌也就生效,这很自然,我绝对不是批评。但中国建筑不能停在这儿,需要自己有判断力,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咱们请这些建筑大师过来,真的很棒,但大家不想想,为什么不请国外最好的城市规划师,请国外最好的社会学家帮咱们来看看城市大系统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在你看来,我们更需要城市规划师? 

  张永和:我们的城市面临交通、能源、环境、安全、是否方便、舒适等等问题。小孩上学、日常购物是否能就近?每天到底多少时间花在路上?国外有一大批人在做这些问题的研究,包括规划师、交通工程师、能源专家等等,都是很专业的。现在咱们不请这些人来,不关心这些,其实我们更需要他们,他们的工作是真正跟老百姓每天的生活发生关系的,而不是央视新大楼等。 

  目前中国自己的城市规划理念非常落后,考虑的只是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没想到城市作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的重要。我们光做些表面的、装饰的工作。中国造了25年的新城市其实宜居的城市不多。一个城市的居民不应该接受和容忍这样既有噪音污染,又有空气污染、交通不便利、买菜困难的城市。 

  我不光是一个建筑师,还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居民,北京的情况不如上海。地面交通、城市布局的密度、商业混合的程度,上海都比北京好,当然这是指浦西,不是浦东。浦东交通现在看起来比浦西好,那是因为没住满,住满了,绝对不如浦西。浦东是一个不能行走的城市。浦东就是北京,容量没满的时候,似乎有些优势,一旦密度与浦西一样,情况一定比浦西糟。 

  《第一财经日报》:你一直比较关注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怎么在工作中考虑建筑和城市之间的有机结合? 

  张永和:大家千万不要忘了,你自己有一幢好的房子或者公寓,但是城市不方便,环境很差,你不就是被软禁了?人们首先是生活在城市里,然后才是住在房子或者公寓里,不要颠倒了这个关系。如果上班路上要花几个小时,肯定影响心情。建筑不是一个虚的东西,城市的方方面面对生活的影响都很大。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