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看建筑师为奥运建筑打分

admin 2008-09-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感受和认识   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我想每一个参与奥运工程设计的建筑师都会留下许多深刻的回忆,在建筑师的一生中可以参与到奥运建筑的
  感受和认识 

  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我想每一个参与奥运工程设计的建筑师都会留下许多深刻的回忆,在建筑师的一生中可以参与到奥运建筑的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因此这次奥运会的召开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实践平台。通过它们我想世界将会对中国建筑师设计建造方面的能力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奥运会对于建筑师来说,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一开始我们倾注了太多的激情,就像写文章,总是想把最美的词呈现给大家,结果却可能出现堆砌词汇,如果满篇都是华丽的词藻,这文章是有问题的。  

  郑方(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奥运建筑工程对于中国建筑的整个行业,也包括建筑师本身,都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以前曾经经历过盖帽子加屋顶的阶段,现在由于奥运会的机缘,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性,社会大众对于“鸟巢”、中央电视台的方案能够接受,这种心态本身对于我们的影响是良性的。 

  吕强(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工程师): 

  在奥运场馆的建设过程中,带着一种诚惶诚恐的兴奋心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感觉建筑师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首先从施工的程序看,任何一个步骤都首先需要设计师的签字。不管这件事是因业主而起,还是由于施工方的原因,在我接触到的项目中,大事小事,甚至螺丝怎么用、选择什么类型的,都是需要建筑师签字的。这对建筑师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全过程参与的难得的机会。 

  “水立方”的室内部分工作我有所接触,从土建到室内设计,遵循的始终是一个原始的概念。“鸟巢”也是如此,秉承原始的设计理念。 

  对奥运建筑的认识 

  刘康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体育建筑工作室副主任建筑师): 

  我们承担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改造,这两个项目都是1990年亚运会的场馆,当年亚运会时是最为先进的场馆,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回头再次审视这些体育场馆,就会发现它的落后。落后的原因包括体育建筑自身发展的原因,当然也有当时的生产水平、工业化水平,实际上更多的原因我认为,体育建筑的更新换代会对建筑师的场馆设计造成的影响。当年的亚运会的场馆基本都是3000座规模的,奥运场馆动辄就是上万的坐席。除了工体、首体、奥体中心之外,其他场馆基本上都没法再利用了。 

  这些场馆集中了目前最好的建筑师队伍,最强的财力资源,最高的技术支持。也许从建筑的角度,它们是非常好的建筑,但是从体育建筑角度看,它们究竟算不算是好的体育建筑呢?前一个月左右,伦敦刚刚公布了奥运会的主体育场方案,公布的方案与申办时的方案相差甚远。当年的方案是一个非常前卫的造型,到现在他们的方案变成赛后要拆掉一大半坐席,变成非常临时的材料作为装饰性材料,体现一种环保精神。可见,他们已经把奥运场馆建筑变成临时性的建筑,中国则不同。中国人通过纪念性的建筑来纪念事件的发生,从而表达对事件的回忆的意识格外强烈。在国外,这种意识可能相对弱一些。 

  衡量体育建筑的成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验、沉淀才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过些年我们再回头看这些建筑,也许像“鸟巢”、“水立方”这种具有雕塑性的建筑会变成城市的永久性纪念的建筑,但更多的在今后能为城市带来些什么,还是值得思考的,要通过以后的运营去不断地完善,这些建筑提供的空间有很多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吕琢(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奥运建筑项目从总体来看,可以代表中国建筑师目前最高的水准。不过不同的项目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鸟巢”、“水立方”它们的角色注定就是要承担奥运会的象征。很多其他场馆,包括我们设计的自行车馆(老山自行车馆),从业主的角度来讲,它的功能非常明确,是训练场馆,奥运会只不过是暂时借用的。由于在国外这些场馆属于公共投资,是受到严格的监管的,国内的公共投资可能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代表着最高水准,国外则不同,往往是私人投资项目的水准更高一些,而公共设施的建设有一个公共利益问题存在,因此恰恰并不能代表最高水准。所以国外的奥运会的设施往往是非常功能性的,纯粹是为了短期需求。 

  庄惟敏: 

  36个场馆应该不在一个层面上。比如学校的场馆,校园建筑的特点在于并不苛求一定要体现什么样的理念,或者说一定要以怎样的造型呈现,更多地讲应该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百位建筑师交出的答卷应该说是非常完整的,不能说2008北京奥运拿出来的仅仅是几座建筑,其他很多层面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位置。 

  关于后期运营 

  朱小地: 

  虽然对于后期的运营也有所考虑,但由于没有有经验的运营团队进入,因此对于运营问题关注的还是不够的。北京院设计的五棵松体育馆是在前面就引进了NBA运营商,这完全改变了五棵松项目的设计工作。设计中增加了四个大型餐厅以及辅助房间,篮球馆的场地要求可以变成冰场,将迪士尼的表演引进来等,由于对后期运营的关注,对于项目的生命力以及建筑的全寿命的发挥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再回头反思一下,我认为体育建筑应该是有后期营运方面的考虑的,这方面可能正是第三、四代体育建筑所缺乏的内容。 

  王士淳(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奥组委在历次的会议都有所提及,我们在设计中,与业主配合,也进行了诸多的考虑。经过甲方测算,天津奥体中心这个6万人规模的体育场赛后的管理和经营费用每年需要2000万元以上,因此赛后利用在设计中被作为一个较为主要的因素考虑。在方案的调整中,加入了相当一部分为体育产业发展所设置的用房。体育场的整个面积是16.9万平方米,为体育产业发展所设置的用房面积大概是4万多平方米,包括餐饮、娱乐、健身、体育用品商店等。甲方已经开始对这些用房进行招商,从现在效果看来还是不错的。 顾永辉(北京院胡越工作室副主任): 

  按理说赛后运营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每每接触到新的项目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在想场馆的赛后运营到底应该怎么做,实际上也提了很多的想法,出了很多的主意,但到了最后的结果也都不是很理想,所以自己也在反复思考原因何在。通过五棵松体育中心,我觉得我们至少发现了一条路、一个方式,因为场馆的赛后利用成功与否是用钱说话的。 

  赛后运营应该属于商业范畴,建筑师终究不是商人,想要完全通过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去解决赛后运营的问题,我觉得有很大的难度。五棵松场馆有点特殊性,但是解决赛后运营问题解决得非常好。它的业主是一个私人业主,是一个投资商,如果让一个投资商不去投资商业来挣钱,让他投资体育建筑去挣钱,我觉得这似乎并不现实。这个项目阴差阳错,最后这个投资商成为业主,当然这个篮球馆有一个背景,就是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体育建筑,背后还有一大片商业设施,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商业利益的。他们来运作这个体育建筑的时候,是完全从一个投资商的眼光看待体育建筑的,投资商首先考虑的是商业策划如何做。从做法来看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运营策划给一个能做好体育建筑运营的公司做,同时将后面的商业部分的品牌价值提升,通过后面的商业部分挣钱,前面的场馆部分只需要不赔钱,或者少赔一些就可以了。提到品牌价值,篮球领域NBA肯定是首选,NBA作为大的篮球商业已经运营了很多年了,而且确实非常的成功。建筑师谈到赛后利用是一个多么大的难题,到了商人眼里却变得非常的简单了。  

  刘康宏: 

  目前我国对于体育建筑的投资体制基本上还是按照公益项目来投资的,是国家或者各级政府投资,编制建设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或各级政府尽可能少的投钱,同时又能够实现公益性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控制的过程中,赛后运营所大量需求的建筑面积和功能是不在国家投资范畴的,体制上就是如此。五棵松项目是一个特例,它刚好是一个开发商投资体育建筑同时又有商业收益的全程的项目,它与其他大量的体育建筑还不太一样。也许以后会有这种改变。国外的体育建筑有一部分是政府投资,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资本介入。但是至少在我国目前的阶段,在编写建设标准的时候就存在这个困惑,政府投资仅从体育场馆必然是无法自给自足。体育场馆中,体育馆和游泳馆可能相对好一些,其他的比如说体育场、自行车馆,赛后运营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只是能够承担一些训练的需要,但是真正做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现在看来还是少数。因此我觉得赛后运营问题的存在还是由于体制的问题,而并不是建筑师通过功能、房间的设计就可以解决得了的。 

  究竟可以打多少分 

  ——从受关注度、建设标准、震撼度来看,奥运建筑我觉得可以给5分(满分);设计理念和努力程度给4分,理念方面应该说是非常努力,但是在平衡尺度的运用方面,还有欠妥的地方。 

  ——我还是觉得设计理念是4分,努力程度倒是可以给5分。因为我们的设计理念,有些是先进的,大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度的方面还是欠妥。建设的施工精度,应该是4分。技术先进度,3分。技术的应用已经尽力了,但是实际上与国外先进相比技术水平处于中等。集合的完成度,给2分,这么好的关注度、好的材料、应用了最高的技术,但是集合的完成度总体上说与国外的水平相比还是下游水平的,很多的构造做法、材料的处理、工艺的交接还存在很多幼稚的地方,这点不得不承认。 

  ——设计理念我认为应该是满分。我认为这些场馆的设计中,都在涉及我们目前最为关心的课题,有关建筑的、公众体验、安全的,从建筑语言、建筑技术实施的程度,所有的场馆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所以我更倾向于理念给满分。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