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组委权威解读奥运景观艺术
奥运开幕式令世界为中国动容,而在史诗般长卷拉开序幕之前,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早在几个月前,整个北京城正依托“奥运形象景观设计”突然从一座现代之城变为一座奥运之城。那么,什么是“奥运形象景观设计”,奥组委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让艺术融入奥运中。记者走访了奥组委形象景观艺术总监赵萌。
记者:目前一些城市居民开始理解城市景观设计,但是对于奥运形象景观依然比较陌生,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赵萌:奥运形象景观设计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相当庞杂的系统工程,西方世界随着奥运史的积累,已经有了100年的发展,交到我们手中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范式。我们不仅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达到它的要求,而且还要加入自身的特点。它和城市景观不同,前者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奥运形象景观需要符合奥组委规定的许多元素。比如每一届奥运会都会有一套形象景观系统,其中包括核心图案、固定的口号、色彩体系、服装、Logo、官方海报等,这些会形成一个工具包,然后再将这个工具包展开运用到奥运会的各种领域。
记者: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时间结点,您和您的团队是怎样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形象景观设计和施工的?
赵萌:我们分三个阶段来工作,首先通过平面设计的系统和基础元素系统创建上面提到的工具包。包括改进核心图形——祥云,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旗帜,5套色彩系统,福娃,官方海报等,然后将这些独立的元素形成一个非常有机的系统,构成第29届和其它奥运会不同的特点。这个工具包,统一了所有场馆的形象。
第二步结合北京空间、建筑以及现有的环境等因素将这个工具包能够很好地呈现出来。比如,我们规划方案中一条线是核心的南北向中轴线,另外一条线,是长安大街东西两头,从西区的五颗松,到东部区的工体。我们既要把这两轴几点相互形成一体,同时需要根据赛事不同,建筑不同,包括区域规划不同,形成自有的特色。当这些工作都完成后,就可以报奥组委通过后施工了。
记者:您觉得奥运景观设计最需要体现什么?
赵萌:以前我认为奥运会就是一场体育运动会,其实现代奥运会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举办国的文化。国际奥委会调查后发现,奥运会最引人注目的十项内容中,名列第一的是开幕式,其次是形象景观,第三是闭幕式。由此看出,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文化。景观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是很大的公共艺术,也是对国家文化的整合。奥运对设计界的意义在于,为中国文化概念提供了一个巨大空间,让全人类分享中国概念。很多国外形象景观专家常常问中国是什么?通过他们的眼睛也非常急切地想了解中国。
记者:这次奥运景观设计的核心图案是什么?它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赵萌:核心图案是祥云。现在我们看到的祥云和最初设计出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两年前我从清华大学借调来接手负责这个项目的时候,形象景观设计中还没有“工具包”的概念。那时,基础颜色、会徽、口号、吉祥物、色彩系统都完成了。但都是点状工作,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尤其是核心图形祥云。看上去很散、很柔弱。而我们概念中的祥云,应该具有中国的某种气韵。中国和西方的哲学,我们基于虚,西方实,我们虚实相生而不是排它的关系。我告诉工作人员,随时记住有两张画面放在眼前:一个是2500年前的雅典,另一个是2500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两者正好是东西方文明形成的核心时代。这个时代,西方以雅典为中心构成了整个西方哲学、艺术、文明等一切基本的东西。而同一个时间在中国,也完成了诸子百家等文明的核心要素。这两个不同的认知体系,使得西方从希腊开始就强调宇宙是四个物质构成的,因此在它举办雅典奥运时会用石头、水等实实在在的元素。而到了中国,我们的哲学把宇宙认为是气,万物源于虚,由虚进入实。这是中国宇宙观的基础。那时阿基米德几何学认为宇宙是具体几何形象构成的物质世界,而中国则用八卦,阴阳来诠释。这是东西方世界认识宇宙本体的不同认知点和出发点,导致了后来整个文明走向,构成审美价值的不同。之后罗马征服了希腊,西方整个文明中心转向意大利。到18世纪转入法国,20世纪转到美国,因此西方世界的文明是飘移的。而中国从来没有,到了今年,所有中国人都是文明的直接传承者,也是文明的载体。我们现在的举止言谈,很多话语可以在孔子的话中找到,很多行为也能呈现出2500年前孔子时代的某种规范。这就是中国,我们应该在核心图案中体现中国特有的气韵。改良后的祥云,曲线应该更加有力,而不是松散、柔弱。应该很像唐代的绘画,瑰丽而大气。
记者:但是原来版本的祥云图案好像已经通过到国际奥组委的认可。
赵萌:是的,所以我们就说服领导,希望还是可以修改。当时领导也拿捏不准,让我们先拿出方案。而我们年轻的设计师们很努力,很短的时间内通宵达旦终于又创出两套方案。国际奥委会人员来审定的时候,我们把原先的方案贴在墙中央,两边分别是后来设计的两套,结果他们一进来就表示目前的这套祥云非常好。当时国际奥委会特别感动,说中国人简直太认真了。而且效率奇高,一晚上就把整面墙贴满了。我当时也为这些设计师感动。关键时刻中国人秉性怦然而出,很有使命感,能为国家荣誉而战。
记者:从色彩体系来说,本届奥运好像也是一次创新。
赵萌:对,这次我们使用了三色渐变色,这是历届奥运会从来没有使用过的。三色渐变不仅能使整个环境变得活泼,而且透出一种丝绸的质感。通常,在比赛场馆,为了烘托竞争气氛,我们会使用红黄白渐变;而在一些生活区、媒体区,比如新闻中心、奥运村等,我们会多运用一些让人心情舒畅的蓝绿渐变。我们把工具包中的所有元素作规划,什么区域出现什么元素,能拉开不同空间的相互关系,令观众有视觉变化,进入后更能获得信息的改变。
记者:在众多奥运场馆、生活区景观设计的项目中,最令您满意的是哪一个?
赵萌:每一个项目都很好,比如我们的新闻中心,将近1.6万名中外记者要在那生活两三个月。在这样一个比较封闭的场所中,怎样反映中国文化?我们发现中心每一层都有一个230米的通道,就把颐和园的长廊概念移植过来。通道两面墙上设立垂直的立柱,上面加横带描绘出祥云,形成一个长廊。廊上还用屏风体现北京民俗、风情、著名建筑,屏风的褶面令画面有视觉的动感。这样的设计既具有今日中国的特色。又能在古代中国中找到对应。二层长廊屏风表现了中国古代体育和现代体育的比较,很多国外记者观看后才知道当代一些体育项目竟是从中国起源的。这个新闻中心的一些休闲场所的天花板上,我们还会挂有风筝、中国伞、风车等装饰。另外,一些空间中我们会设计花艺和书艺,人们可以看到插花人插花,书画家作画,以实现和记者互动的功能。表现出国人在一草一木中看到的不仅是自然,更有精神内涵。有风骨也有君子情怀。这个中心受到了国外记者的喜爱。
另外,在罗格下榻的北京饭店是国际奥委会的办公地点,因此我们在那做了两套系统,一是国际奥委会自身的系统,包括五环等固有元素,另一个是我们特有的奥运系统。在罗格的办公室,我们用中国轴画的方式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房间中央是五环,房间的一边我们摆放了中式家具,而另一边则是旗帜。在北京饭店大堂,我们悬挂了5幅巨大的镜面, 有光丝彩色宣传画,非常漂亮,令整个北京饭店变成一个奥运气韵浓重的场所。因为要在一个空间中展现两个不同的系统,所以我们采取竖线方式是国际奥委会的元素,而祥云的横线系统则是北京元素。使得这两个系统不矛盾,而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记者:景观设计在施工中常常会遇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吗?听说北京奥运景观施工模式也是首创?
赵萌:施工常常遇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比如现场有问题,不具备施工条件。这时我们就要迅速调整景观。奥组委整个景观设计团队的核心有74人,每一个项目都由一个设计师和一个项目经理负责。另外,还有7家服务商,这是北京奥运的创举。以前历届奥运会,包括中国的设计项目,设计公司、制作公司、安装公司都是分离的,设计的不负责制作,制作的又不管安装,常常造成相互间的偏差。而我们这次因为时间非常有限,就创造出一种联合体的概念,由一家牵头单位,把相关最好的资源组合在一起,形成联合体,包括设计,制作,安装等环节。这样我们只要把标段给一个联合体就可以,比如中心区相关场馆和区域给一家联合体。雅典的艺术总监看到这种模式后都称赞中国人太聪明,为奥运提供了新模式。
记者:您在负责奥运景观设计前受到哪些国家的启发?
赵萌:我在国外看过很多奥运场馆,但是景观都已经没有一点痕迹了。因为按照规定,奥运景观会在奥运会后全部撤销。但是专业人员还是能从场馆中解读出很多信息。比如巴塞罗那,整体规划对我们很有启发。这座城市有两条线,一条是从教堂一直走向海边的奥运村,另一条轴线是从斗牛场一直到奥林匹克中心。可以清晰读出巴塞罗那从城市走向自然的设计理念。另外,奥运的新建筑都在海岸线,而城市是几百年不变的。新的巴塞罗那因奥运获得海岸线。另外海岸线的道路铺装也很有意思,最开始是自然的海滩,人们走在上面能踩着松软的沙滩,接着是木头,再往前走是硬铺装,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人类的发展变化。另外,巴塞罗那通过奥运会把城市中很多广场做成艺术型,采用了当代环境艺术概念,而不是点状地做一些雕塑。
记者:本届北京奥运会景观设计能为奥运史留下哪些宝贵的财富?
赵萌:中国为世界留下的首先是第一次提出导视系统、展示系统、和人文系统。虽然以前也有导视、展示和人文,但都是独立的,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被提出来。其次是首次应用渐变色彩系统。第三,在一些景观中加入了影像、多媒体。最后,以前的竞赛围板都是PVC板,不能回收,且有污染。而本届奥运会为了环保我们首创采用纸板。另外我们准备在奥运结束后将旗帜回收做成环保购物袋,因此我们使用的油墨都是无毒的。
记者:您的下一步工作是什么?
赵萌:因为这次中国是唯一一个奥运举办国中采用两个赛事一个组委会,因此现在正在做残奥会的景观。利用奥运会结束后的14天时间让北京进入残奥会的景观体系中。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