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官方景观杂志《JoLA》编辑谈景观设计
admin
2008-03-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USD = 《城市环境设计》(Urban Space Design) MP = 马丁·普荣民斯基(Martin Prominski) USD:《JoLA》杂志所关注的问题都有哪些?杂志的定位是什么? MP:《JoLA
USD = 《城市环境设计》(Urban Space Design)
MP = 马丁·普荣民斯基(Martin Prominski)
USD:《JoLA》杂志所关注的问题都有哪些?杂志的定位是什么?
MP:《JoLA》关注的景观问题很广泛。我们致力于景观设计的全方位考虑,努力增强景观的多元特质。《JoLA》的主办方欧洲景观教育大学联合会(ECLAS)对景观设计这一职业的定义如下:
“景观设计是一门关注人类有意识塑造其外部世界的学科。它通过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和景观管理来创造、维护并增强地域价值,使之不仅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而且适应人类和生态的多样性需求。
景观的多面性及人类与景观的互动性意味着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借鉴融合各种理念和方法,这些不仅仅来自于创意艺术和自然科学二者之间形成的传统鸿沟,而且包含了人文科学和工艺技术的诸多方面。”
我们认可景观设计的这种广义定义。另一方面它摒弃了那种过于狭隘的方法论。例如那些从地理和生态角度单纯描述性的文章就不适合我们杂志,因为我们一直强调着眼于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因此,我们努力探寻针对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并竭力扩展研究领域的各种交流模式。
USD:贵杂志是否特别关注欧洲范围之内的稿件?
MP:《JoLA》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为逾百所开设景观设计学课程的欧洲大学之间搭建一个支持、促进和增强景观设计学科间学术讨论的交流平台。但是我们从最初就很清楚一本学术杂志不可能划定任何界限,无论是研究的主题还是作者的出身。因此,《JoLA》虽然立足欧洲,但却放眼全球,具有国际化的洞察力和敏锐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投稿者和读者群。
正如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翻阅一下《JoLA》最新一期2007年秋季刊就不难看出这一点:比利时的美国女教授与斯里兰卡的同事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在日本获得奖学金的德国女性在东京发表了她的研究成果;两名澳大利亚男性公布了一份新加坡的研究报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一位意大利女性撰写首尔一个项目的评论文章。正如你所看到的一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只关注于某个大陆的研究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举步维艰了。然而,与这种学术全球化相对照的是我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欧洲景观设计的现状如何?幸运的是我们很快就会拿到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
USD:可否谈一谈收录文章的标准?
MP:《JoLA》关注景观设计领域的探讨和研究——相对于《Topos》、《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scape》这些专业期刊而言,它更具学术性和权威性。
研究发现新的知识,并且将它们体现在当前的学术论文中,通常是在参考文献中列出。《JoLA》的独特之处就是超传统学术论文的研究理念,同时着眼景观设计的专业主题。杂志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天空之下”,主要是每期苛评一个景观设计项目(见问题6)。第二部分名为“思想视角”,也是一个视觉论文部分。它是对常常采用非可视性模式传统论文的延伸,搭建了景观设计相关的视觉文化的探索和试验的平台。
像任何一本学术杂志一样,《JoLA》的每个部分都是经过双盲试验和同行评议,文章经过评论家的筛选。只有文章通过了他们的评审,我们才能出版。尽管对于编辑、作者还是评论家而言,这都是一项花费很多时间的工作,但也是使杂志达到高水平唯一的方法。
USD:能否概括一下《JoLA》的文章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MP:正如我所说的,为了避免杂志以偏概全,我们不设立专门的主题。已出版的四期杂志中所探讨的问题包括乡村景观剖析、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景观设计的理论与评论、自然植被的研究。
作为一本学术期刊,我们特别欣赏那些阐述创新设计方式的原著文章。《设计工作室的叙事法》(JoLA 1,2006年春季刊)和《景观》(JoLA 3,2007年春季刊)这两篇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逆潮流而为之。目前最热门的话题是“景观城市化”。《JoLA》最近三期文章中也在关注这一主题——但常常从一个学术所必须的评论性角度来分析。
USD:您认为景观设计批评在欧洲景观设计领域中与建筑设计批评相比较有哪些差异?
MP:我完全认同景观设计批评的发展远不如建筑设计批评发展的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景观设计这一职业的规模尚小,因此导致它的教学规模也相对狭小。大部分的建筑设计课程中,都有专门教授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教授理论知识又是职业化发展所必需。如果没有它,人们就无从进行职业批判,然而最终只有通过不同立场之间的争论才能真正促进职业的发展。遗憾的是在一些规模尚小的景观教学机构中很少有研究理论方面的教师,至少在欧洲是这种情况。
然而,通过《JoLA》我们试图尽自己的职责改变这种状况。在“天空之下”这个栏目中,我们开设一个通过苛评项目来促进方法创新的论坛,并将其视为景观设计理论构建的一部分。对项目的分析如同项目读写一样,是理解项目概念和设计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苛评这一部分作为景观设计研究的出发点就是针对项目的批判性理解。苛评意味着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从而对景观设计的理论构建做出贡献。“天空之下”栏目中的项目评论涵盖广泛,无论是大规模的地域研究还是小的庭院设计,都是其关注的对象。
我们目前对“天空之下”栏目中发表的4篇评论文章深感自豪——因为每一篇评论都介绍了不同方法,表达了建设性批评的可能性。
USD:能否谈一下杂志的未来走向?
MP:《JoLA》还只是一个两岁的孩子。我们开设的三个版块“研究论文”、“天空之下”和“思想视角”到目前为止似乎还具有可行性和吸引力。我们正在学术领域积极地增强自身影响力,短期目标是至少实现开设景观设计课程的学校的图书馆订阅《JoLA》杂志。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杂志的订阅率还是很低,我们希望能够很快地改变这种状况。
USD:未来的中国景观有哪些是杂志所关注的?
MP:在景观设计方面,中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之一。据我所知,中国对景观设计这一职业的理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于庭园的设计和装饰。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发生很大转变,景观设计的全部潜能被逐渐认识到。中国也将任重而道远。
我出席了9月份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德景观规划设计高层专家研讨会”。与会期间,俞孔坚教授领导的北京大学研究小组开展的项目“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项目是对整个中国国土进行环境研究,对其他国家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中国如何将自然和景观丰富传统的认识与景观设计现代广义的理解有效地结合起来很感兴趣。因为中国对自然和景观丰富传统的认识不像西方文化那样将人类与自然完全割裂开来。我很好奇是否新的景观设计理念会从中国文化中诞生,它们或许会影响到整个世界。
人物简介:马丁·普荣民斯基博士,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任当代景观设计理论教授。2006年联合创办了欧洲景观教育大学联合会官方景观杂志《JoLA》(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并担任学术论文板块编辑。
MP = 马丁·普荣民斯基(Martin Prominski)
USD:《JoLA》杂志所关注的问题都有哪些?杂志的定位是什么?
MP:《JoLA》关注的景观问题很广泛。我们致力于景观设计的全方位考虑,努力增强景观的多元特质。《JoLA》的主办方欧洲景观教育大学联合会(ECLAS)对景观设计这一职业的定义如下:
“景观设计是一门关注人类有意识塑造其外部世界的学科。它通过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和景观管理来创造、维护并增强地域价值,使之不仅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而且适应人类和生态的多样性需求。
景观的多面性及人类与景观的互动性意味着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借鉴融合各种理念和方法,这些不仅仅来自于创意艺术和自然科学二者之间形成的传统鸿沟,而且包含了人文科学和工艺技术的诸多方面。”
我们认可景观设计的这种广义定义。另一方面它摒弃了那种过于狭隘的方法论。例如那些从地理和生态角度单纯描述性的文章就不适合我们杂志,因为我们一直强调着眼于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因此,我们努力探寻针对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并竭力扩展研究领域的各种交流模式。
USD:贵杂志是否特别关注欧洲范围之内的稿件?
MP:《JoLA》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为逾百所开设景观设计学课程的欧洲大学之间搭建一个支持、促进和增强景观设计学科间学术讨论的交流平台。但是我们从最初就很清楚一本学术杂志不可能划定任何界限,无论是研究的主题还是作者的出身。因此,《JoLA》虽然立足欧洲,但却放眼全球,具有国际化的洞察力和敏锐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投稿者和读者群。
正如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翻阅一下《JoLA》最新一期2007年秋季刊就不难看出这一点:比利时的美国女教授与斯里兰卡的同事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在日本获得奖学金的德国女性在东京发表了她的研究成果;两名澳大利亚男性公布了一份新加坡的研究报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一位意大利女性撰写首尔一个项目的评论文章。正如你所看到的一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只关注于某个大陆的研究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举步维艰了。然而,与这种学术全球化相对照的是我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欧洲景观设计的现状如何?幸运的是我们很快就会拿到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
USD:可否谈一谈收录文章的标准?
MP:《JoLA》关注景观设计领域的探讨和研究——相对于《Topos》、《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scape》这些专业期刊而言,它更具学术性和权威性。
研究发现新的知识,并且将它们体现在当前的学术论文中,通常是在参考文献中列出。《JoLA》的独特之处就是超传统学术论文的研究理念,同时着眼景观设计的专业主题。杂志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天空之下”,主要是每期苛评一个景观设计项目(见问题6)。第二部分名为“思想视角”,也是一个视觉论文部分。它是对常常采用非可视性模式传统论文的延伸,搭建了景观设计相关的视觉文化的探索和试验的平台。
像任何一本学术杂志一样,《JoLA》的每个部分都是经过双盲试验和同行评议,文章经过评论家的筛选。只有文章通过了他们的评审,我们才能出版。尽管对于编辑、作者还是评论家而言,这都是一项花费很多时间的工作,但也是使杂志达到高水平唯一的方法。
USD:能否概括一下《JoLA》的文章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MP:正如我所说的,为了避免杂志以偏概全,我们不设立专门的主题。已出版的四期杂志中所探讨的问题包括乡村景观剖析、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景观设计的理论与评论、自然植被的研究。
作为一本学术期刊,我们特别欣赏那些阐述创新设计方式的原著文章。《设计工作室的叙事法》(JoLA 1,2006年春季刊)和《景观》(JoLA 3,2007年春季刊)这两篇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逆潮流而为之。目前最热门的话题是“景观城市化”。《JoLA》最近三期文章中也在关注这一主题——但常常从一个学术所必须的评论性角度来分析。
USD:您认为景观设计批评在欧洲景观设计领域中与建筑设计批评相比较有哪些差异?
MP:我完全认同景观设计批评的发展远不如建筑设计批评发展的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景观设计这一职业的规模尚小,因此导致它的教学规模也相对狭小。大部分的建筑设计课程中,都有专门教授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教授理论知识又是职业化发展所必需。如果没有它,人们就无从进行职业批判,然而最终只有通过不同立场之间的争论才能真正促进职业的发展。遗憾的是在一些规模尚小的景观教学机构中很少有研究理论方面的教师,至少在欧洲是这种情况。
然而,通过《JoLA》我们试图尽自己的职责改变这种状况。在“天空之下”这个栏目中,我们开设一个通过苛评项目来促进方法创新的论坛,并将其视为景观设计理论构建的一部分。对项目的分析如同项目读写一样,是理解项目概念和设计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苛评这一部分作为景观设计研究的出发点就是针对项目的批判性理解。苛评意味着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从而对景观设计的理论构建做出贡献。“天空之下”栏目中的项目评论涵盖广泛,无论是大规模的地域研究还是小的庭院设计,都是其关注的对象。
我们目前对“天空之下”栏目中发表的4篇评论文章深感自豪——因为每一篇评论都介绍了不同方法,表达了建设性批评的可能性。
USD:能否谈一下杂志的未来走向?
MP:《JoLA》还只是一个两岁的孩子。我们开设的三个版块“研究论文”、“天空之下”和“思想视角”到目前为止似乎还具有可行性和吸引力。我们正在学术领域积极地增强自身影响力,短期目标是至少实现开设景观设计课程的学校的图书馆订阅《JoLA》杂志。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杂志的订阅率还是很低,我们希望能够很快地改变这种状况。
USD:未来的中国景观有哪些是杂志所关注的?
MP:在景观设计方面,中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之一。据我所知,中国对景观设计这一职业的理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于庭园的设计和装饰。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发生很大转变,景观设计的全部潜能被逐渐认识到。中国也将任重而道远。
我出席了9月份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德景观规划设计高层专家研讨会”。与会期间,俞孔坚教授领导的北京大学研究小组开展的项目“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项目是对整个中国国土进行环境研究,对其他国家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中国如何将自然和景观丰富传统的认识与景观设计现代广义的理解有效地结合起来很感兴趣。因为中国对自然和景观丰富传统的认识不像西方文化那样将人类与自然完全割裂开来。我很好奇是否新的景观设计理念会从中国文化中诞生,它们或许会影响到整个世界。
人物简介:马丁·普荣民斯基博士,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任当代景观设计理论教授。2006年联合创办了欧洲景观教育大学联合会官方景观杂志《JoLA》(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并担任学术论文板块编辑。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