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应该留意批评 用心去思考
admin
2008-03-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最近,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又有新的作品,这就是位于纽约格林威治村的银塔,而且这座建筑群很有可能列为纽约市历史地标,不过,贝聿铭的这个最新设计和他以往很多设计一样,再次为
最近,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又有新的作品,这就是位于纽约格林威治村的银塔,而且这座建筑群很有可能列为纽约市历史地标,不过,贝聿铭的这个最新设计和他以往很多设计一样,再次为很多人所指责,有人认为,银塔破坏了街区建筑风格,因而反对把银塔定为纽约市地标。不过多年以来,贝聿铭和他的作品总是在争议声中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认同,使他受到世界的注目,并获得荣耀。他有70多件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在久负盛名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等建筑上,都留下了贝聿铭这个华人的影子。
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贝聿铭觉得在建筑方面现在太流行了,譬如服装,这个时髦一年就没有了,过了一年就不时髦了,建筑不能如此,建筑是做了以后,就是了,你不能说明年拆了,你不能拆它,所以要靠时髦是不应该的。你问美国的建筑师、法国的建筑师就知道,我是比较保守一点。
在法国,卢浮宫是法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地,更是法兰西的骄傲。上个世纪8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扩建卢浮宫,设计方案的应征者都是各个国家最著名的建筑师。密特朗亲自出面,邀请了世界上15个最著名的博物馆馆长参加设计方案的选择。
当时六十四岁的贝聿铭也在被邀请之列,而质疑也随着邀请同时到来,毕竟他面对的是优越感极为强烈的法国人,尽管贝聿铭是声名卓著的建筑师,但他毕竟是一个华人。然而,贝聿铭的方案却获得了15个馆长的13张支持票。
贝聿铭的设计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当法国总统密特朗选中贝聿铭,整个巴黎大吃一惊。据贝聿铭的儿子贝执中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贝聿铭的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他翻译想答辩的话。
贝聿铭说,舆论方面总是批评居多,我在巴黎做罗浮宫多年,可以说在舆论方面,跟巴黎的民众、法国的民众方面要讨论这个问题,差不多浪费了两年。因为这个罗浮宫的问题是法国国家的问题,并不是巴黎的问题,是国家的问题,是国宝。所以罗浮宫是国宝,很多人说是第一的国宝。我是中国人,我是美国去的中国人,所以他们这方面不大了解,为什么要找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到法国来改我们法国的国宝嘛?
引起法国舆论一片哗然的不仅因为贝聿铭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华裔设计师,更重要的是他的设计竟然是把象征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搬到了法国的艺术圣殿卢浮宫的中心。
很多法国人将贝聿铭的设计想象成是一大块疤痕,将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他们指责这项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破坏性十足的装置。在法国的报纸上,刊登了这样的言论——“擦擦眼睛,你以为是在做梦,好像回到了远古的古堡时代。怎么能允许让一个中国人修一个吓人的金字塔,这是对法国国家风格的严重威胁”。
法国的政客、建筑界人士也轮流起身攻击。对贝聿铭的抨击甚至成了当时法国社会最热烈的运动,人们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
贝聿铭说,免不了旁的人批评,尤其看谁批评。有的人批评没价值的,有的人的批评你应该想一想,也许他说话是对的,是应该的。可是大半自己还是靠自己。自己觉得是应该做的,旁人批评也可以不是,不应该要太给你,给他太多的重量。批评是应该留意的,可是自己还是要自己想批评是不是有价值,有价值没价值,这里面还是靠自己。
1917年出生在中国的贝聿铭,祖籍是素有园林之乡的苏州,曾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由于母亲早逝,贝聿铭从小便和祖父一起生活,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后回到上海读中学。
贝聿铭:我的母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书法家、诗人、音乐家。所以母亲这边的家庭更具艺术氛围,母亲去逝以后,父亲对我的学习抓的很紧,很关心我将来想做什么。那个时候我也不知会做什么。
中学毕业以后,贝聿铭必须选择前途的时候,他的父亲建议他从事金融业或者去学医,但是,基于当时很喜欢画画的原因他却选择了学习建筑。17岁的时候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贝聿铭表示,我是生在中国的,我长大是在中国长大的,虽然我在美国住了多年,我还是中国人,我的看法还是中国的看法。可是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所以这两方面是有没有矛盾,是不是冲突,我觉得没有。我的生活还是根本没有影响。
童年时期的贝聿铭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熏陶,从小就养成了谦和待人、冷静从容的气质。这些使贝聿铭在以后几十年海外生活中受益匪浅,也使他能够在重修卢浮宫的争议中,处乱不惊,泰然自若。但毕竟在卢浮宫前修建一座金字塔式的建筑,在当时显然是法国人无法接受的一个事实。
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贝聿铭觉得在建筑方面现在太流行了,譬如服装,这个时髦一年就没有了,过了一年就不时髦了,建筑不能如此,建筑是做了以后,就是了,你不能说明年拆了,你不能拆它,所以要靠时髦是不应该的。你问美国的建筑师、法国的建筑师就知道,我是比较保守一点。
在法国,卢浮宫是法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地,更是法兰西的骄傲。上个世纪8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扩建卢浮宫,设计方案的应征者都是各个国家最著名的建筑师。密特朗亲自出面,邀请了世界上15个最著名的博物馆馆长参加设计方案的选择。
当时六十四岁的贝聿铭也在被邀请之列,而质疑也随着邀请同时到来,毕竟他面对的是优越感极为强烈的法国人,尽管贝聿铭是声名卓著的建筑师,但他毕竟是一个华人。然而,贝聿铭的方案却获得了15个馆长的13张支持票。
贝聿铭的设计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当法国总统密特朗选中贝聿铭,整个巴黎大吃一惊。据贝聿铭的儿子贝执中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贝聿铭的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他翻译想答辩的话。
贝聿铭说,舆论方面总是批评居多,我在巴黎做罗浮宫多年,可以说在舆论方面,跟巴黎的民众、法国的民众方面要讨论这个问题,差不多浪费了两年。因为这个罗浮宫的问题是法国国家的问题,并不是巴黎的问题,是国家的问题,是国宝。所以罗浮宫是国宝,很多人说是第一的国宝。我是中国人,我是美国去的中国人,所以他们这方面不大了解,为什么要找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到法国来改我们法国的国宝嘛?
引起法国舆论一片哗然的不仅因为贝聿铭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华裔设计师,更重要的是他的设计竟然是把象征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搬到了法国的艺术圣殿卢浮宫的中心。
很多法国人将贝聿铭的设计想象成是一大块疤痕,将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他们指责这项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破坏性十足的装置。在法国的报纸上,刊登了这样的言论——“擦擦眼睛,你以为是在做梦,好像回到了远古的古堡时代。怎么能允许让一个中国人修一个吓人的金字塔,这是对法国国家风格的严重威胁”。
法国的政客、建筑界人士也轮流起身攻击。对贝聿铭的抨击甚至成了当时法国社会最热烈的运动,人们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
贝聿铭说,免不了旁的人批评,尤其看谁批评。有的人批评没价值的,有的人的批评你应该想一想,也许他说话是对的,是应该的。可是大半自己还是靠自己。自己觉得是应该做的,旁人批评也可以不是,不应该要太给你,给他太多的重量。批评是应该留意的,可是自己还是要自己想批评是不是有价值,有价值没价值,这里面还是靠自己。
1917年出生在中国的贝聿铭,祖籍是素有园林之乡的苏州,曾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由于母亲早逝,贝聿铭从小便和祖父一起生活,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后回到上海读中学。
贝聿铭:我的母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书法家、诗人、音乐家。所以母亲这边的家庭更具艺术氛围,母亲去逝以后,父亲对我的学习抓的很紧,很关心我将来想做什么。那个时候我也不知会做什么。
中学毕业以后,贝聿铭必须选择前途的时候,他的父亲建议他从事金融业或者去学医,但是,基于当时很喜欢画画的原因他却选择了学习建筑。17岁的时候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贝聿铭表示,我是生在中国的,我长大是在中国长大的,虽然我在美国住了多年,我还是中国人,我的看法还是中国的看法。可是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所以这两方面是有没有矛盾,是不是冲突,我觉得没有。我的生活还是根本没有影响。
童年时期的贝聿铭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熏陶,从小就养成了谦和待人、冷静从容的气质。这些使贝聿铭在以后几十年海外生活中受益匪浅,也使他能够在重修卢浮宫的争议中,处乱不惊,泰然自若。但毕竟在卢浮宫前修建一座金字塔式的建筑,在当时显然是法国人无法接受的一个事实。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