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秋:植根黄土地的建筑大师
admin
2008-02-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黄帝陵祭祀大殿、法门寺……这些都是当代西安引以为荣的标志性建筑,是古都西安名扬世界的标志性符号,因为数不
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黄帝陵祭祀大殿、法门寺……这些都是当代西安引以为荣的标志性建筑,是古都西安名扬世界的标志性符号,因为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和这些大气磅礴的仿古建筑,全世界都记住了西安这个独具魅力的十三朝古都,都了解了陕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把历史与现代进行巧妙融合建筑的设计者是一位女设计师。她就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四十多年的光阴,让四川来陕的这位外乡人,由当年的英姿勃发变得两鬓斑白,张锦秋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陕西这片热土。
唐诗中的陕西
1936年10月,张锦秋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学生时代的张锦秋特别迷恋文学。在诵读唐诗宋词的过程中,张锦秋萌生了对古都长安的浓厚兴趣,她想着有朝一日能真正目睹古都的神韵。
记者:首先是从唐诗中对陕西有了个大概印象?
张锦秋:对,有一些印象。因为父亲也给我们讲一些古诗,像当中还有骆宾王的诗,我记得特别深。他说:河山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就形容唐代国家是很强强盛的。“不睹皇居状”就是说你要是没有看到过皇宫的话,“岂知天子尊”?就是说要是没有看到唐代长安宫殿,你就不知道唐代帝王有多大的威严和尊贵。小时候就是对于陕西的山川,对于汉唐长安盛况,脑子里就有一些朦胧的历史画面。
初到陕西
1966年,张锦秋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别了清华园,在西北建筑设计院,开始了她的建筑设计师生涯。
记者:以你当时的条件,完全可以留在北京,但是为什么选择来到陕西,我想当中肯定有很多故事?
张锦秋:当时我毕业分配的时候,全国处于一种备战的形式。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在全国开展了。西安是三线建设的基地,领导问我,分配你到西安,你愿意不愿意?那我首先是服从国家需要,那个大的形势是决定我的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当然同时,我的先生、我的爱人也在西北,所以我很高兴接受这个分配,来到了西安。
记者:真正来到西安的时候,又是一番怎样的感受?
张锦秋:我记得坐火车从北京出发,越坐越远,越坐好像离首都,离大城市越远。上了黄土高原了,有一点苍凉的感觉。
记者:可能跟您小时候诗句中描述的有一些落差?
张锦秋:是的,那样的终南山,还有渭水啊什么的,觉得,到了陕西来看不是那样的。
尽管古长安与唐诗中的描写有很大的不同了,然而张锦秋还是喜欢上了这块黄土地。她很快就适应了陕西的生活习惯,迅速投入到建设陕西的事业当中。不久,一个机会摆在她的面前。
我在陕西落脚,第一个设计的作品是华清池大门。当时是陕西革命委员会的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西北设计院,西北设计院当时有一位洪青。可是当时他还没有解放,因为还在文革后期,她还不能正式出面做工程。所以我们院长找了我,我断然拒绝,我说:院长,洪总为了做这些民族风格建筑,受到严厉批判,你怎么现在还让我做呢?我不敢做,我不做。
记者:您当时处于谦虚还是担心?
张锦秋:不是谦虚,真的担心以后还会批判。因为洪总批判还没解放呢,这又让我做了。我们院长说,张锦秋,你放心,现在发展旅游也是国家的需要,这是革委会让做的,我们西北院担这个责任,以后要批判也是批判我,你放心做吧,就这样我就做了。
唐风唐韵给了我设计灵感
充满古韵的华清池大门设计风格让陕西建筑界人士眼前一亮,他们开始对这位师从梁思成大师的清华高材生刮目相看。初露锋芒的张锦秋从此在西安寻找着传统建筑之根。不久,周恩来总理指示,陕西要建一个现代化的历史博物馆,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西北设计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的负责人,这是她接手的第一项重大工程。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记者:当时这么简单的设计宗旨,您看了之后心里有底吗?
张锦秋:说真的,关于功能等要求都是硬杠杠,都是比较好解决的。就是这个艺术创作的主题,是难以把握的,难以体现的。当时设计院发动了全员做方案,全员一共做了12个方案。我们有些同事,有的做了窑洞的方案,有的做了四合院民居的方案。
在参选的十二个设计方案中,张锦秋设计的一组唐代宫殿式建筑,最终脱颖而出,得到国内专家的一致认可。
张锦秋: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征上,着重思考象征问题。方案里怎样体现象征?我想陕西悠久的文化,可以上推到3000年前。我想做为历史文化顶峰、鼎盛时代是什么时候呢?是唐代。我觉得唐代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宫殿。我设计的方案并不是模拟一个具体的宫殿,比如大明宫、北京的故宫。我就把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
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历经四年建成,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它成为了西安和陕西的标志性建筑,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唐代宫殿,整个建筑体现出了唐代建筑的简洁和大气。它还打破了皇家建筑惯用的红墙黄瓦,而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这一大胆设计,当时曾经受到了很多质疑。
张锦秋:色彩上,我想没有必要完全拘泥于古建筑,古建筑是比较绚丽多彩的,红啊、黄啊、绿啊,我觉得还应该考虑到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又要和传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传统审美既有欣赏色彩华丽的那种美,也有像中国山水画、水墨的这种素雅之美。所以我当时想应该走素雅,以黑、白、灰为基调的,即使中国传统,又能被现代人审美观点所接受。
“不好合作”的设计师
张锦秋尽管才华横溢,但对不符合建筑设计规律的事,她一丝不苟,从不妥协。1988年由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和日本三井不动产合作建设了三唐工程,即唐歌舞餐厅、唐代艺术博物馆和唐华宾馆。日本方的最初设计方案遭到了中方的拒绝,质疑的声音正是来自于张锦秋。
张锦秋:我当时看到过方案,一方面我觉得它是日本宾馆的类型,红砖、但是也有一些“和风”的手法。我觉得在大雁塔这个环境里盖一个日本宾馆不是很合适的。我就在下面跟我接触到的领导反映了我的看法,当时这个意见一直反映到省上领导。张斌省长说大雁塔是我们陕西历史悠久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它周围盖房子,风格应该和标志性建筑相协调,由中国自己的“唐风”,还应该由中国自己的建筑师来设计。由此,这个项目就交给了我。
按照建筑业的常规,应该是谁投资谁说了算,况且这又是个招商引资项目。在当时的情况下,张锦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张锦秋:我提这个方案,我是倾心而为,我就想应该理解环境,对历史要理解,要保护环境。当然我想这个方案拿出来,日本可能不高兴,但是因为是省政府让我做的,所以我没什么顾虑就去做了。但是没有想到他们三井不动产马上就开工建设,他们觉得在情理之中,他们也喜欢这个方案,觉得好。
张锦秋的坚持收到了成效,按照她的设计,建成后的唐华宾馆既有大唐之风,由于周边的大眼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连日本人都对这位陕西的建筑设计大师竖起了大拇指。由于张锦秋把自己设计的建筑当作了西安这座城市的背景。因此凡是她认为会破坏西安风貌的建筑自己一律不做。在陕西建筑设计界有这样的说法:张锦秋是位不好合作的建筑师。
张锦秋:有个开发商他要在钟楼的附近,他要我替他设计一组“新、奇、特”的建筑,就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奇特建筑,我一听我想,要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那你怎么在钟楼旁边搞新奇特,不是把钟楼的环境给破环了吗?作为建筑师的良心,我是不能这样做的。我说你要做新奇特的建筑,在城外你找个地方我给你做,行不行?他说那不行,那靠钟楼好,钟楼这儿有名,借钟楼的光,我说我无能为力。
三秦大地滋养了我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设计师就是作曲家。上世纪90年代末,西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城市究竟该怎样融合?新的矛盾摆在了张锦秋、这位建筑设计大师的面前。对此张锦秋有着自己的思考。
张锦秋:因为我是在陕西,在三秦大地,在西安这个古都。我碰到的设计课题,它就和陕西的历史文化分不开,和古都的历史分不开,那我为什么一定要无视这样的沃土,而把它摈弃掉这样优秀的文化传承,而去追求西方的那些东西,在古都建一些西方流行的结构主义。我觉得我那样做,我一定是错误的。
2004年张锦秋荣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市委市政府奖励她个人50万元奖金。这笔巨款怎么花?张锦秋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张锦秋:当时西安市委市政府给我这笔重奖,我是非常激动。从来没有得过这么巨额的奖金,那怎么用这个奖金呢?是不是把华夏设计所的建筑师们、工程师们聚在一起,大家犒劳犒劳,吃顿饭,或者有别的形式给大家买点纪念品呀,我曾经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这个工作不是我一个人做出来的,是要靠团队的。但是,我后来想,吃顿饭过去不就完了吗?我想如果把这个钱拿来,把我们所做的工作,能够很好地总结,把它写成书,出版成书,把大家的劳动成果作为陕西西安建设的一个片断,把它在书本上保存下来,同时和全国的建筑师们做一个交流,我想可能更有意义。
张锦秋说:一个建筑师的最高理想,就是当人们谈起她的名字的时候就会想到一座城市。她说自己40年前与古都西安的邂逅仿佛是命中注定。她自己最快乐的事就是与老伴二人漫步在午后的钟鼓楼广场,或者徜徉在周日的省图书馆、省美术馆里,看着自己亲手设计的建筑能被老百姓所享用,张锦秋这三个字被人们记得不记得就无所谓了。
张锦秋:说成就,绝对不是个人的成就。我认为是这样。我认为三秦大地确实给了我丰富的营养,她的积攒就像一个植物生长在这个沃土一样,给了我无穷无尽这样的,取之不尽的营养,应该是这样。同时,三秦大地、西安古都,她的新时期的发展又给我们建筑师,或者说我个人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平台。要是没有这样的平台,你建筑师就是像这样,想那样,也是空中楼阁。所以,我觉得我是非常感谢这块沃土,非常感谢这座古城,她给了我这样的机遇。
在西安整整生活了四十二年了,张锦秋每年都在西安过年,陕西这片黄土地已经成为建筑大师人生的归宿。
张锦秋:正值新春佳节,祝我们陕西省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祝我们三秦父老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