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马岩松:建筑界的话题制造者

admin 2008-01-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本关于100个建筑师成长故事的书,让马岩松觉得其实要成为建筑师也没有既定的标准。这种“散漫”的风格、不确定的因素与他性格里的某些叛逆的因子一拍而合,从一开始就决
  一本关于100个建筑师成长故事的书,让马岩松觉得其实要成为建筑师也没有既定的标准。这种“散漫”的风格、不确定的因素与他性格里的某些叛逆的因子一拍而合,从一开始就决定了马岩松注定走上天马行空的建筑旅程。

  小的时候马岩松不知道建筑是什么,现在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他喜欢建筑的公众性,既是你虚幻的梦想,也能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建筑不单单独立存在,它衍生出来的社会性很令马岩松着迷。

  马爹利XO融卓然出众的建筑灵感于独特的拱形瓶身建设之中,线条简约、典雅,其灵感源自经典建筑的诗意与美感。旨在塑造创新与经典的灵感世界,带来举世瞩目的精酿杰作,展现和谐丰蕴和不凡品味。

  马爹利XO这一款经典干邑、回味柔润悠长,在雄劲力度与醇香优雅间达到精妙的平衡。

  在远鉴世界建筑名作的巡礼中,体验马爹利XO秉承力求完美与富于创新的酿制哲学。马爹利XO对干邑艺术的不懈追求与丰富灵感,升华感官体验,塑造醇美至臻世界。
  
  马岩松的MAD建筑设计事务所坐落在北京的东城区,这间位于北京市中心的老厂房被一排不起眼的胡同包围着,来访者必须一直走到大院西侧才能发现这里别有洞天:玻璃门后的木质大梁悬空,白色的工作室显得空间极高。墙壁上的灰色石砖并没有经过装饰,自然的颜色显得斑驳而有张力。在这个接近纯白的素色空间里,年轻的建筑师马岩松现身,举手投足间在黑色外套下露出一角桃红色衬衣,显得又低调,又张扬。

  逾时3个小时的采访是在马岩松与同伴们讨论项目的空隙中插缝进行的。因为“梦露大厦”在加拿大夺标,这位年纪轻轻的中国建筑师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通过公开竞赛获取国际大型建筑项目资格的设计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使不少客户纷纷慕名前来。目前,马岩松手里还攥着不少大工程,包括天津的中钢国际广场超高层建筑、三亚凤凰岛等,让他成为2007年最忙碌的中国建筑师之一。
  
  误打误撞成为建筑师

  “小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建筑是什么,总是憧憬着要当一个画家。”出生于北京的马岩松小时候喜欢画画,时常涂鸦一些小动物。父母见状便给他报了课外的美术班。但马岩松并不喜欢课堂上老师们教的那些中规中矩的画图技巧,“我就是喜欢随心所欲地画,为什么只能用一种画法画一个物体呢?我自己发现用不同的画法来画同一个物体也特别有意思。”马岩松从美术里学到的第一个知识“竟是不用固有的眼光和角度看待问题”,无疑这影响了他对建筑的理解。

  马岩松对美术的喜爱一直持续到中学。高三毕业时,他意气风发地报考美术学院却意外落举,只好去报考电影学院的广告创意系。面试时一位考官建议“在创意方面的才华远高于画功”的马岩松去报考建筑系,不经意让这个年轻人的人生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刚进大学学习建筑的马岩松似乎并没有进入状态,成绩一直不佳,“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里读到一本有关于100个建筑师成长故事的书,这本书让我很受触动。许多人抛弃了原来业已成功的事业,转行去学建筑,由此可见,这个行业一定有非常诱人的地方。不管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这些人最后都靠自己的创意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师,也没有既定的标准。这种‘不确定性’诱惑着我。我觉得这个职业太适合我了,不受限制的成功条件就在那一天与我大脑中的某些叛逆因子‘对上了’。”马岩松开始对建筑学倍感兴趣。

  2002年,正在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就读的中国留学生马岩松突然成为《纽约时报》等著名媒体关注的对象。他设计的纽约世贸中心重建方案——“浮游之岛”成为入围作品,得到了指导人扎哈·哈迪德、评委弗兰克·盖里等国际建筑大师的肯定。这座如飞船般漂浮于纽约城市上空的建筑体,远远超越了人们对“建筑”的想象。这个27岁的中国学生用设计发问:“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横的呢?”一向自视具有超前意识的美国人都被震撼了。弗兰克·盖里说:“我很喜欢这个设计,它像一个从外太空来的生物,但是又和周围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设计。”
  
  “不守规矩”的马岩松第一次在国际竞赛中亮相,就受到了大师们的认可。从此,他开始了天马行空般的建筑设计之路。
  
  “人本设计”,出位表达

  马岩松是建筑界内的话题制造者,他的设计总是和他的语录一样语不惊人誓不休,但他所提倡的设计理念看上去却是平凡的:“技术,永远是配角;人,才是主角。”
  
  马岩松出身在一个传统的革命家庭,从小在四合院和胡同里穿梭玩耍的他在着手商业住宅项目时,总是不自觉地首先考虑普通市民的需求。从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以后,马岩松曾一度为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纽约的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他放弃国外的工作,回北京与朋友共同建立了MAD建筑事务所。那一年,身为建筑师的马岩松凭借一件艺术装置作品,获得了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这座巨大的塑胶“鱼缸”诠释了他对于城市中“人与生活空间”的思考。“很多人认为‘鱼缸’是一件特前卫的艺术作品,我挺惊愕——前卫的是表达方式,并不是这件作品的灵魂。我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鱼和缸的关系来隐射人对空间的需求。”

  2006年3月,马岩松为加拿大密西沙加市设计的“梦露大厦”在众多国际一流事务所提交的方案中脱颖而出,拔到头筹,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海外通过国际竞赛获得大型项目设计权的建筑师。他为这栋建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5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安上了如玛丽莲·梦露般婀娜的身姿。当时,很多专家评论马岩松是一个“有超现实想象力和建筑结构技术野心的设计师”。而他却反驳:“摩天楼是工业和技术野心的表现,但我们受到的却是自然的启发,目的是为了让在大楼里工作、生活的人们最大限度地感受自然的恩泽。”

  “梦露大厦”位于密西沙加市最重要的Hurontario街和Burmhamthope路交汇处,马岩松利用连续的水平阳台环绕着整栋建筑,使每个住户窗外都有不同的风景,错落有致的环形阳台设计能让每层楼的居住者都感受到阳光和风。

  “什么样的空间才是最能满足人们需求的”——马岩松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这也决定了MAD的设计方向。无论他把大厦设计成横的还是竖的,他首先想到的总是入驻者的感受。
  
  引起话题的建筑师

  “在加拿大中标后,大家突然发现原来马岩松这个坏小子做的东西还不错!所以就开始怀疑标准。这种怀疑意味着,他们也可以干和标准不一样的事了。”马岩松很为建筑着迷,不仅因为建筑承载了他的创意和他对社会的发问,更因为从建筑事件中衍生出来的“社会效应”。他说:“我喜欢建筑的公众性。它既是你虚幻的梦想,也能成为现实的一部分。”与那些学院派建筑师不同,马岩松更乐于关注图纸带来的社会反应,“建筑的好玩之处远远高于它本身的设计过程,那些图纸之外的人心浮动和观点碰撞更有意思。”

  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马岩松喜欢躲在“事发现场”观察他人的反应。“梦露大厦”中标之后,加拿大政府和当地市民满心欢喜将这座大厦的外形与梦露的经典掩裙POSE类比,而国内评论则认为“梦露大厦的环形曲线,正是中国圆润和曲径通幽文化思想的体现、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产物”。这样的争论让马岩松很兴奋,他说:“制造事件引起讨论,总是好事。过去多年里,中国建筑界中有价值的讨论实在太少了。如果能多一些争论,恐怕中国建筑设计能发展得更快。”

  梦露大厦引起的另一个效应就是让他的项目接踵而来。目前,MAD事务所正忙于中钢国际广场320米的超高层建筑设计、三亚凤凰岛的整体规划以及丹麦的“亭子”项目等。丹麦的“亭子”项目是马岩松应邀设计的个人住宅项目,也是他作为中国建筑师在欧洲所做的另一个建筑挑战。在这场即将由他挑起的“国际事端”中,他摒弃了所有与中国传统相关的元素,采用了简约大气的现代建筑结构,“丹麦曾经拥有许多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我就是要在现代主义建筑派的发源地欧洲来挑战现代主义。”这,就是马岩松的风格——坚持让他的每一次设计都高调亮相,触发话题,而他能够一直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感谢MAD事务所为本文提供的图片资料)  
  
  对话马岩松  

  《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中国建筑师,你希望国际项目和国内项目在你的工作中的比重是多少?

  马岩松:我没有设想过比重之类的问题,在我看来,两者是融合的。例如,我希望用丹麦的这个项目展示中国的现代建筑。我觉得,一直去世界上谈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愚蠢的,我们要以中国的方式去谈现代主义,不能老是沉湎于过去,我们要的是将来。中国的现代建筑要有勇气参与国际对话,引发世界性的话题。

  《21世纪经济报道》:你说,丹麦的“亭子”项目是一次对现代建筑的挑战。那么,你怎么看待中国的现代建筑?
  马岩松:现代主义的起源都是在欧洲,在中国没有基础。但我从来不批评中国的现代建筑。不能一直去批判中国的现代建筑。中国有一批搞实验建筑的人,他们没有成果是因为他们脱离现实,并没有关心到中国特色的问题,比如阶层,城市公共空间,人口密度以及城市化进程需要将大量的农村改造为城市……与这些现实脱节而去讨论理念上的创新很苍白。这些现实问题其实就可以成为引擎去推动人们思考中国现代建筑。当然,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我们都是在一步步地找寻,谁都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中国建筑师,你觉得目前最让中国建筑师困扰的问题是什么?

  马岩松:设计风格。我觉得中国的设计总是处在一种特别尴尬的境地,总是想在外国的东西和传统的东西里采用折中主义,中和一下。这就显示出我们这个民族还没有力量去思考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风格。虽然有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自觉思考,但是力量还很薄弱。我觉得设计师即使再忙,也要思考,没有思考光会干活永远只有粗劣的东西。

  《21世纪经济报道》:MAD事务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公共项目还是商业项目?

  马岩松:一些实验建筑师认为绝不能设计住宅楼盘,似乎与政府和开发商沾上关系就如同沾上了鱼腥一样。但是我想只有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才能让先锋的理念不是空话。

  《21世纪经济报道》:你怎么看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马岩松:就像人与人的关系。不礼貌的建筑就像一个陌生人在你吃饭的时候在你旁边看着一样。

  《21世纪经济报道》:有人说中国城市正沦为世界工地,也有人认为这是个机遇。你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建筑行业?

  马岩松:我觉得很奇妙。那些难度最高的建筑好多在中国建!我觉得有些人还没有走出封建的观念,还是企图用一两个特别的建筑来提升形象。喜欢用纪念碑式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干点实际的事。

  马岩松认为建筑是梦想与现实的交叠,他以传统的内心,前卫的表达方式来创造其作品,正如马爹利干邑世家将创新与经典完美融合,以独特的酿造哲学和设计理念为灵感源泉,酿制出举世瞩目的干邑极品马爹利xo;其拱型的瓶身设计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是睿智与灵感的象征,亦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尚·马爹利为世间美好事物创造互通的桥梁的意愿。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