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但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把这项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这就是后来的三北防护林,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绿色万里长城”。 然而,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袁妙枝却向我们汇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她在考察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区后,发现前三个省份早期营造的一些防护林已经开始退化,灌木林已经到了衰退期。特别是三北工程建设区营造的农田防护林,有22万多公顷出现“断网缺带”现象,影响了农防林整体效能的持续发挥。此外,还有近100万公顷进入了成熟林阶段,占农防林总面积的39%,不仅造成了林分蓄积量的无效消耗,浪费了资源,也加大了引发大面积病虫害的可能。
袁妙枝指出,该三省“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目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仅有造林这一个环节,没有按照营林规律,将资源抚育、管护、更新、改造等有机结合”。这令我们不由得担忧起来:内蒙古省区的大片防护林,是否也面临着其它三省同样的危机?而当地政府,是否引起了足够重视?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支暑假实践支队,旨在调研内蒙古当地的防护林现状,并敦促当地政府尽快建立防护林资源效益监测评价体系,科学评价防护林体系建设效益,为决策提供依据。
清华大学工物系“赴内蒙古三北防护林支队”由九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社会科学、数理基科、化学工程等四个不同的院系。对三北防护林共同的担忧,让大家走到了一起,组成了这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队伍。每名队员都有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并且吃苦耐劳、充满热情。为了保证调研的科学性,我们的团队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研究的丁国栋教授作为指导教师。我们将从清华的校园出发,为了明天大地的绿色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