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讲 嘉 宾
仇保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党工委书记。现任国际水协(IWA)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北京市科技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曾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环资委副主任、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获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博士学位。曾作为访问学者赴哈佛大学参与有关项目研究。在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期间分管建筑科技、城市规划、村镇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十三年,同期兼任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调小组副组长,国家水体污染治理重大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四十多篇咨询报告获得国务院总理批示。多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绿色建筑协会和国际水协奖项。多部著作被英、德、意大利等国出版社翻译出版发行。
演 讲 题 目
健康城镇化六类底线
特 邀 对 话 嘉 宾
姚 洋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国发院经济学教授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执行院长
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贺灿飞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
讲 坛 主 持
俞 孔 坚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时 间
2024年6月12日(星期三)
15:00-18:00
地 点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直 播 平 台
LAC景观网视频号
组 织 机 构
主 办 单 位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协 办 单 位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
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
水利部水生态保护和水利遗产重点实验室(筹)
NbS亚洲中心创新基地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协 办 媒 体
景观中国融媒体中心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期刊
为了找到解决中国和世界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新观念、新理念和新方法,倡导实践美丽中国与美丽地球的新美学和新文化,自2013年起,北京大学举办了“生态文明与美丽国土”大师讲坛,邀请代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生态学、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学术界领袖人物,为北大师生与社会大众开展系列高水平讲座活动。
近十年来,讲坛已邀请王恩哥、Mike Goodchild、Michael Sorkin、Barry Bergdol、巫鸿、何镜堂、张锦秋、Gerald E. Galloway、谢礼立、王浩、程泰宁、江亿、任南琪、张杰、王建国、邓铭江、汪集暘、王小东、侯立安、邓文中、崔愷、庄惟敏、杨保军、单霁翔、陆桂华、Christoph Lindner、石楠、李晓江等国内外学术大师莅临分享学术成果。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The Committe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bbreviated as CSUS-CLA, was founded in 2016, and is a branch under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CSUS). 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CSUS) is affiliated to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ttached to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SUS-CLA was co-founded by a number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fields of ecology, geography,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t has more than 200 individual members from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and more than 30 corporate members, until the end of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