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日)芦原义信
内容简介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最大特点。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1956年成立建筑事务所,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收入本书的《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他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媒体推荐
书评
芦原义信(1918—2003)
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1956年成立建筑事 务所,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收入本书的《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他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 的建筑美学思想。
编辑推荐
《街道的美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目录
上篇 街道的美学
一 建筑的空间领域/003
1内部与外部/003
2墙的意义/010
3城郭/022
二 街道的构成/029
……
文摘
1 内部与外部
所谓建筑,通常是指包含由屋顶和外墙从自然中划分出来的内部空间的实体。因此,像大型雕塑或输电线铁塔之类不存在内部空间的实体,纵使具有建筑的规模,也很难说它就是建筑。内部空间由于是内部,可保护人不受自然的威胁及外界的侵扰,提供具有目的性或功能性的生活场所。西班牙南部格拉纳达以东60公里的瓜迪克斯(Guadir)和普鲁菜那(Purullena)一带,可以看到掘于山坡上的窑洞,那里现在还住着人(图1—1、1—2)。它的内部与一般石结构建筑的内部没有什么差别,然而,除去入口处有门的白墙面及抽气烟囱之外,它并不具备建筑的外观,这一点是与一般建筑大异其趣的。但是,若从具有内部空间这一点来考虑,这种窑洞则可说具备了作为建筑的条件了。
根据普通常识,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从实体上来限定的。因此,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可视为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图1—3)。内部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和天花板这样的具体边界从外部的自然当中划分出来而形成建筑空间的。在形成内与外的空间秩序上,一定要有明显的边界。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当然,它的大小是有限的。无限大的建筑可以说是不会有的,这就说明建筑在本质上是有边界存在的。换句话说,所谓建筑也就是创造边界,区分“内部”与“外部”的技术。因此,对于建筑空间来说,这个边界是非常重要的,在边界内侧的“内部”形成了平静而有防护性的空间。
从外边回家时,毫无疑问地要脱鞋,对日本人来说,穿着鞋进入的空间是“外部”,脱了鞋进入的空间是“内部”,这一点可以说是作为长期生活习惯而学到的。穿鞋到外边去时,有一种紧张感,脱了鞋就会有一种好不容易得到解放、舒心地回到家里的感觉,可以把这看作大部分日本人的毫不隐讳的心情。
日本最近的城市住宅中,也有全盘西欧化的,起居室很舒适,家具、地毯、窗帘等也很协调,化妆室及厨房是明亮而现代化的,简直令人产生像是在纽约或北欧公寓中的错觉。即使这种从国际水准上看毫不逊色的日本住宅,与西欧住宅在本质上也有一个重要区别。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对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