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福煦//孔键
ISBN:9787560837277
出版社:同济大学
2008-03-01 第1版
2008-03-01 第1次印刷
开 本:16开
页 数:276页
类 别:建筑科学
目录
前言
导论 上海近代建筑流派演变史略
第一章 上海近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艺术
一、上海古代及其古建筑的演进
二、早期的上海近代建筑
三、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与上海近代建筑
第二章 上海近代建筑与西方中古建筑艺术
一、西方中古建筑艺术概说
二、上海近代建筑中的拜占廷和罗马风
三、上海近代建筑中的哥特式风格
第三章 上海近代建筑与西方文化复兴和巴洛克建筑
一、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建筑
二、文艺复兴与上海近代建筑
三、巴洛克建筑与上海近代建筑
第四章 西方传统建筑在上海近代建筑中的移植
一、英国式建筑在上海
二、西班牙式建筑在上海
三、法国式建筑在上海
四、意大利式建筑大上海
五、德国式建筑在上海
六、美国殖民地建筑在上海
七、北欧式建筑在上海
第五章 东方传统建筑在上海近代建筑中的移植
一、伊斯兰建筑在上海
二、犹太建筑在上海
三、日本建筑在上海
四、埃及建筑在上海
五、印度建筑在上海
六、中国古建筑在上海的发展
第六章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与西方古代晚期的建筑艺术
一、巴洛克与洛可可
二、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三、西方古代晚期的建筑风格
四、西方古代晚期建筑与上海近代建筑
第七章 西方近代建筑流派与上海近代建筑
一、建筑由古代走向近代
二、西方建筑走向近代
三、上海近代建筑与西方早期近代建筑
第八章 西方现代建筑流派与上海近代建筑
一、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登峰造极
二、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实例分析
第九章 研究海派建筑文化、海派建筑风格的时代意义
一、海派文化探源
二、海派建筑文化与海派建筑风格
三、海派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
四、研究海派建筑风格的时代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导语
本书通过论述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过程,来指导读者对近代建筑进行鉴别和欣赏。
本书能帮助读者通过认识和欣赏上海近代优秀建筑的这一侧面,了解上海乃至中国的近代建筑和整个社会发展历史,认知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特色,寻找上海近代建筑的文脉和肌理,吸取上海建筑文化的精华。
前言
上海近代建筑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一部缩影。
上海近代建筑流派纷呈,是世界近代建筑史在东方演进的物化。
一粒露珠见太阳。本书将通过论述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过程,来指导读者对近代建筑进行鉴别和欣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凭借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特别是历代中西文化、南北地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所造就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城市开发热潮,迅速发展成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个突出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上海成了中外建筑师争相表现自己价值、展示自己不凡身手的舞台。其时,大批外国建筑师的登陆、先期留学欧美的一批中国建筑师的回归,给上海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使上海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而上海一部分本土建筑师,在这时候又提出要维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地位,在上海创导中国新古典主义建筑……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形成了中外建筑文化在上海的大交流、大撞击、大融合,加上当时世界上建筑技术飞跃发展的影响、新型建筑材料的引进,使上海近代建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留下了一大批价值连城的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举世无双的珍品。全世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能像上海一样,拥有如此庞大、精美、在技术上几乎炉火纯青的优秀的近代建筑群体,这就是“海派建筑”。海派建筑艺术具有深刻的文化意向,不仅表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体现了它海纳百川的气魄,这是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在上海留有大批优秀的近代建筑,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上海人民的骄傲。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近代建筑的诞生,往往是同上海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同重要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近代的伟人、名人,当然也有反面人物,都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留下过足迹。他们有的在这里创造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有的则留下了不光彩的行踪;也有的在这里传颂着不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2003年春,在上海市成功申办世博会后,为了使中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上海,贴近上海、热爱上海,我们在同济大学党政领导支持下,组织撰写、出版了《走向2010世博会建筑文化丛书》。丛书的第二部——《建筑艺术风格鉴赏》,出版后同样受到读者的热情欢迎,前后印刷了3次。现在,我们按照读者来信、来电的要求,将本书调整、充实,在增幅中突出了上海近代建筑中各种建筑流派的演变过程。考虑到上海的近代建筑是由西方的传统建筑衍生、发展而来的,我们采用了将中外建筑相对照的方式,阐述上海近代建筑流派产生的背景、特征、风格,使读者在对照中达到鉴别、欣赏的目的。同时,增加典型案例,形成这部新书。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提升上海市在国内外影响力、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上海的重要契机。我们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帮助读者,通过认识和欣赏上海近代优秀建筑的这一侧面,了解上海乃至中国的近代建筑和整个社会发展历史,认知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特色,寻找上海近代建筑的文脉和肌理,吸取上海建筑文化的精华。也希望本书有助日后来上海参观访问、旅游的境内外人士全面地感受上海的风采,领略上海的城市魅力。
本书由同济大学等单位的教授、专家组成编撰组。参加原版书创作撰稿的同志有沈福煦、孔键、黄国新、沐小虎、薛顺生、张维、锁景华、姜锡祥、顾平、陈韵理、黄烨。参加新书创作的主要人员是:沈福煦、孔键。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上海虽然是一座近现代的大城市,但它也很古老。早在史前时代,这里就是一处人居之地,也可以说是我国的一处古老文化发祥地。早在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这里已形成了不小的聚落(今上海市西南的青浦区崧泽),在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在这里发掘出“古上海人”的好多遗骸、遗物。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一聚落距今已有5 000余年的历史了。这里有古墓葬百余座,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从这些已经相当精美的器物中可以理解到,当时当地不但已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准,而且也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水准。可惜的是当时的建筑究竟是何式样,还不得而知。据考古发现,在今青浦区崧泽的假山墩遗址,发掘到史前时代的建筑遗址。当时的建筑物是一种半地下式的圆形建筑,虽然它们的上部结构早已消失,建筑形象早已无存,但我们还是能在这些遗址中了解到它们的平面布局和某些生活状态。这种房子的底部铺有细沙、炕灰等(说明当时他们已懂得防潮,并应用之),墙面是用树枝编织起来的。这就是上海的祖先最早的建筑形态。
近年来,考古学家又在青浦区另一处地方重固镇的福泉山,发现远古人居遗址。此处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古资料显示,福泉山是5 000多年以前良渚文化时期古人以人工堆筑而成的大土墩。福泉山遗址就以这个大土墩为中心,占地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远古时期,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条件,去世的人大多只能在平地上堆土掩埋。到了良渚文化时期,仍然沿用这种墓葬形式,但对于具有特殊身份的上层人士,则以堆筑高台土墩,再挖土坑埋葬的方式,两者之区别反映出阶级的分化。据实测资料表明,大土墩高7.5米,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因年代久远,实际面积应比现在的还要大许多。有关专家认为,福泉山的堆筑至少动用了数万人工,而且是在夏代之前,所以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福泉山遗址集中了上海古代较多的典型墓葬,其考古文化层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及历代古墓葬等,这些都说明上海的文化起源很早。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约距今2500年(春秋时期),上海属吴国境地,相传吴王寿梦曾在今松江之南筑华亭,作为居留之地。这里的建筑当然早就不存在了,但史书上却有所记述,可以认为这是上海最早的有记述的“建筑”了。另外,史书上还记载,当时吴国阖闾在今青浦筑有城堡,以抵御越国的袭击,可谓确凿无疑。
东汉之后为“三国”,上海一地仍属东吴。这个时期上海的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的历史记载也比较多了。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位于今上海市区西南的龙华塔。相传此塔最早创建于东吴神风元年(252),为吴王孙权所建。但也有人认为这仅是一种传说,不甚可靠,因为当时这里尚未成陆,只是海边沙滩,不可能造塔。但龙华塔有许多故事,对构成上海建筑文化有不小的贡献。清光绪二十年(18 94),龙华寺(寺比塔早建)主持编纂《龙华寺舍利塔记》,还记述了一段造塔之缘由:西域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的巴喀什湖以西)丞相之子名会,从小出家,世称康僧会。他云游至沪地龙华荡,荡下是广择龙王的行宫,因康僧会德高望重,广泽龙王让宅而去,康僧会就在此结庐修行。后来孙权召见康僧会,康便劝孙权信佛。孙权说:“佛生西国,入灭久远,无可取信。”但康僧会则说:“佛骨舍利,神耀无方,求之可得。”于是孙权说:“舍利可得,当为塔之。”后来康僧会便在一问清净密室中,于茶几上置一瓶,“洗心哀求,哭出血泪,静坐,顿见瓶中出五色光”。孙权大喜,便亲自从瓶中倒出舍利子13颗。这些舍利子“于光明中现大莲花,照耀宫殿”。于是孙权命“建塔十三,龙华其一也”。这些记述,当不是史料,不一定可靠,但也应属上海古代文化。今之龙华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所建,塔身属当时之原物。
上海早期还有一个重要建筑是“沪渎垒”。“沪”,原为一种捕鱼工具,“渎”之意是江河之口。所谓沪渎垒,是东晋时内史虞潭在永和年间(约公元4世纪中叶)在此建造的一座城堡,以御海盗。沪渎垒位于吴淞江入海口处,而当时由于地理之变迁和县治之划分与今不同,此建筑当时位于青浦区境内。那时这一带由于水运之便利,所以相当繁华。这附近便是著名的青龙镇,镇址就在今青浦的报德寺塔处。那时青龙镇有36坊、22桥、3亭7塔13寺,还有官衙、监狱、学校、仓廪、茶楼、酒肆、馆驿、作坊等,外国人也来此经商、交往。到了唐宋时期,青龙镇更为繁华。上海建县以前的社会文化和建筑情况就是如此。
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