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讲座回顾 | 茅明睿:市民科技与参与式城市更新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023-03-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本期邀请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茅明睿老师,为大家带来“市民科技与参与式城市更新”主题讲座。

2023年2月23日下午,《大问题与景观设计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一期,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新楼一层报告厅顺利开展。本期邀请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茅明睿老师,为大家带来“市民科技与参与式城市更新”主题讲座。


主讲嘉宾介绍

微信图片_20230309101905.jpg

茅明睿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北京社区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城市实验室联合创始人


关于城市象限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城市象限)于2016年孵化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司致力于新城市科学研究和其引领下的创新实践,并发起成立了面向社区治理的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北京社区研究中心。公司负责和参与了多项重大城市大数据、城市大脑和城市规划治理项目,包括北京城市体检,北京七有五性指标大数据监测,回天城市大脑等,并承担了双井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项目,获得了中国首个社区级试点认证。同时城市象限也是一定影响力的智库机构,参与了科技部十四五重大专项课题和住建部、自资部多项重要标准工作,2017年来已有十余篇报告通过北京信息、舆情专报、督查专报等渠道获得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对政府的多项工作起到了改进和推动作用。


讲座内容回顾

讲座介绍了市民科技的概念和城市象限团队研发的各种市民科技工具,并深入讲解了这些工具的使用场景,并以合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例介绍了各个工具在一个项目中的综合应用方法。此外结合当下元宇宙技术热点,城市象限将双井街道的部分区域制作了元宇宙场景,以元宇宙平台组织了高校的城市更新设计节,并进一步探索了将元宇宙平台作为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的可能性;最后报告展示了最新的市民科技探索——城市文化感知和社区生活圈地图平台。


01  市民科技

茅明睿老师从美国多年以前的“地震捕手”项目讲起,介绍了在移动互联网还未产生的时代,研究学者通过将基于电脑的震动传感器接入到全球1000多位公众的电脑上,来感知不同地区的地震情况,形成了一个全球的民间地震监测网络。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Google Earth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市民科技实践。


国外市民科技实践案例



茅明睿老师在北规院信息中心工作期间,就开始开展一系列市民科技相关的实践。在移动互联网,利用社交媒体,组织公共议题的讨论,推动公众参与,通过社会创新的手段,改进城市规划的进程。例如,在Cityif进行一些轻量级的地图应用,开放在线在地图“扎针”的功能,发动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收集对步行环境、骑行环境、路面积水情况等多方面的意见,并落位于空间,形成不同类型的空间问题反馈地图。并在2014年,就开始基于微博数据,通过语义分析,开展居民对城市特定场所的情感研究。


3.png

国内市民科技实践案例


02  社区规划工具集

2016年,城市象限成立,一方面继续开展市民科技实践,另一方面,也利用定量的方法,做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推动城市治理提升。例如,在责任规划师信息平台,开发一系列公众参与的工具,包括社区调查工具、市民提案工具、社区知识库等。茅明睿老师结合社区实践,详细介绍了一些工具的应用。


猫眼:社区观测工具

主要服务于社区调研的过程,通过调研照片或视频,可以获取手机的定位信息、自动识别照片及视频内容,并作出分析,例如绿视率、汽车数量、行人数量、建筑类型等等,从而实现对没有街景图象的区域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4.png

通过视频拍摄与计算机视觉分析,计算人流量与车流量,形成不同路段人流量、人车比的指标。


云雀:众包提案工具

云雀是一个志愿者的扎针地图,通过志愿者在地图“扎针”的形式,识别城市问题,收集对公共空间的提案,并在PC端形成一些分析,例如词云、问题地图等。


5.png

众包提案工具的应用


蝠音:物联感知工具

蝠音是城市智能传感器的数据监测工具,配合智能感知硬件,它具有不同来源、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空气质量、噪音、异味、温度、湿度、人流等)数据采集、统一管理、可视化发布、时空间查询、状态监测等功能,可将它布设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得到移动的环境数据感知监测。此外,也可设置于盲杖,用于无障碍环境智能感知,包括感知障碍、记录位置、存储传输、导盲服务等多个功能。


6.png

基于雷达波的无障碍感知工具

7.png

运用无障碍感知工具进行的城市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无障碍知识图谱建立、无障碍环境数字化评估、无障碍环境数字化调查等,快速形成对所调查范围内的无障碍环境问题诊断,并反馈给施工团队,以此为依据进行无障碍环境的提升。

此外,蝠音工具也应用于解决共享单车的超量投放导致阻碍慢行交通的问题。通过定点对共享单车停放数量的监测,观察不同点位的停放规律,从而提炼出不同点位的出行模式和服务导向,为共享单车治理策略优化提供基础。并基于数据的治理逻辑以及感知工具的开发,形成了一套面向城市管理者的治理工具。


8.png

数据监测情况

9.png

共享单车治理系统


梦鱼:AR参与式设计工具

通过此APP,可以让公众知道在家附近有哪些空间更新的项目,扫描该项目二维码后,可通过AR展现出项目的设计方案,公众可投票选择喜欢的方案。2019年六一儿童节,利用AR参与式设计工具举办了一场儿童参与式社区规划活动。小朋友用绘画的方式设计方案,然后将小朋友的设计方案进行扫描,并利用AR参与式设计工具进行三维立体展示,在社区空间进行投影。


10.png

AR工具的应用


03  老旧小区参与式社区更新案例

在这一部分,茅明睿老师介绍了大数据技术和算法模型、市民科技工具体系以及人本-循证-参与式设计方法等在具体的社区更新项目中的完整实践。包括对小区12345历史诉求的分析、一系列公众参与活动的组织、空间感知观测等。

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利用猫眼象限社区观测工具,以设计师视角对收集到的开心点和生气点进行了补充调研,标记小区内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空间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友好程度。利用云雀象限平台收集公众意见,统计居民关心的区域内热点,结合居民提议的照片和位置点,准确定位空间问题,助力设计方案优化。


11.png


利用智能监测传感器(蝠音二号机)对小区空间的微环境进行调查和监测,得到噪音、异味、空气质量(PM2.5、PM10)、温度、相对湿度随时空间变化的数据,并以此对小区更新后公共空间活动的适宜性进行评估。


12.png


通过对社区体检智能评估与诊断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性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体检流程技术导则。


13.png


04  元宇宙技术应用探索

茅明睿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引入话题,指出“用户生成虚拟空间内容”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出对“CIM到元宇宙”的介绍。CIM的运用目前主要用于城市展厅大屏展示,投入很大,但意义薄弱,由此开始将城市CIM引入游戏,实现公众在虚拟空间中对公共设施的使用和互动。并利用数字场景,植入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展览,在元宇宙中体验不同设计方案,使游戏用户能够参与到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



利用元宇宙平台,可以让居民可以直观体验城市更新方案场景,未来还可以通过功能开发实现在元宇宙中的空间设计;基于数字空间的设计可以通过对3D打印对设计内容进行实体模块输出,并组织公众参与搭建,参与实体设施的建造,实现居民在元宇宙平台参与设计的方案落地。


1678329222404509.png


05  城市文化感知与更新策划

最后,茅明睿老师介绍了如何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进行城市文化活力感知,并基于这些感知,推动城市更新规划。通过可感知的文化活动数据,进行文化活力相关实体识别与事件图谱构建,分析得到北京文化活动聚集地,更深入认识文化活力与空间载体的关系,由此建立起新的场所认知视角,从而可以让规划师更好地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并且基于以上收集到的文化活动的信息,形成社区生活圈地图,服务于社区更多公众。



同学心得体会

“虚”“实”共生——李同学

“虚”是看“实”的一种视角。实体空间观察和发现往往是费时费力且维度并不丰富的,但通过对共享单车蓝牙数据的解构,一方面可以间接地发现并证明共享单车的“超投”现象对街道空间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此校核场地大小设计是否符合需求,是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同时,针对“北京文化活动聚集地”相关数据收集,也得到了重新看待场所新视角。可见,虚拟的数据为观察实体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实”是向“虚”的一个载体。通过实操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元宇宙”,通过CIM将实体空间数字化,然后架构在游戏引擎上,最终实现在孪生社区中的人与人交互。实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为虚拟空间提供了载体,也让人能在虚拟空间更好地感知。

“虚”“实”共生的映射关系。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互促进,相互共生的。通过在虚拟空间中设计展现,在实体空间中使用环保材料,将其3D打印,也能实现公众的深度参与;同时,将实体空间数据收集解构,设计出“梦鱼”等各类小工具,应用到实体空间供公众使用。


公益/志愿背景下设计师的“设计”定位——卢同学

随着物质环境的不断填充与发展,景观专业在改善城市生活(包括休憩、饮食、出行等方面)的可操作性上,除了原本的空间设计与改善,更要建立一种新的链接关系,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以人为本的服务。

1.明确特定人群最关注的问题,找到设计/规划中的真问题,从最基本的需求出发完善设计;

2.链接的关键是为了减少/消除信息不对等对使用者带来的可选择性缺失,因此不光是物质空间的设计,在面对使用者时精神与信息空间的设计同样不可忽视;

3.在社区与场地往往缺乏持续性维护或推广的资源,设计师不仅需要对空间进行设计,更要面对本地资源时,不仅要告诉他们“可以做什么”,更多的需要帮助他们“如何做到这个”。


市民科技,创新惠民——于同学

如今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各地政府都想方设法的营造数字化实践,可视化屏幕也越来越多,但是背后真正能起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多少呢?

茅老师在讲座中提到市民科技是利用身边技术解决共性问题。在他一系列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不管是社区规划工具集的开发还是基于物联感知的工具、共享单车的治理系统都是以人需求为导向,真正解决现实的共性问题。

因此,市民科技不应成为政府炫耀政绩,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出发。其次市民科技应倡导政府和企业联合,加大民生科技投入,扶持民生科技企业。


课程介绍《大问题与景观设计学前沿》

为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职业伦理与职业人生教育课程。通过邀请行业前沿优秀实践者讲述在真实生活世界的事业发展、职业故事,分享专业人生经验,结合与师生的深度研讨,帮助同学们理解社会需求、清晰职业发展路径,笃定用设计服务国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建成环境改善与民生福祉提升,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和践行生态治理的专业信心与职业责任。



图:来自茅明睿老师讲座资料
文/版:高睿
审核:吴星成、叶艳宁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