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城市:价值驱动下的城市再生》新书发布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体,对价值增长的追求始终是推动空间与功能更新的重要动力,不同资源通过合理再组产生出新的价值,这就是价值驱动下的城市再生。”
——《更新城市:价值驱动下的城市再生》
在“城市更新”作为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的当下,应当如何去思考这种城市发展现象背后的发展逻辑?又如何定位设计在其中的作用与价值? 此次,我们从过去15余年超过100项城市再生项目的设计经验中,提取了四个典型的再生项目案例,把对中国城市再生的理解写成了四篇纪实采访,归纳了当下中国不同城市在更新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价值增长潜力。
2020年,水石团队经过十个月的精心打磨,不断修订,直至今日定稿,即将推出《更新城市:价值驱动下的城市再生》一书。这是我们十五载百例实践打磨出的深度思考,相信书中的每一份匠心都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共鸣,也给关注水石设计的同行带来一份惊喜。
“明确的价值导向、炽热的文化情怀和扎实的专业作风,使水石设计得以不断壮大,硕果累累。相信本书可以成为为众多志同道合者极好的专业交流平台,为同行提供难得的启发与参考,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实例。”
——伍江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教授
“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提出了城市再生项目中的价值驱动理念与参与式设计方法。给人启迪,值得借鉴。”
——曹嘉明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
“从城市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各种更新;今天的我们,也特别需要耐心和恒心。祝贺水石设计,作出了很好的案例。更新城市,水滴石穿。”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教授
“本书所呈现的四个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实践案例及研究,是水石多年持之以恒致力于城市文化与再生事业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新阶段具有示范意义的经典之作。”
——支文军 《时代建筑》杂志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
《更新城市:价值驱动下的城市再生》定位面向专业内外对中国的城市再生感兴趣的不同读者,全书围绕水石设计在上海、长春、郑州、宜兴四座城市中所实现的再生案例,对应为“都市街区的功能转型”、“工业城市的活力再造”、“文旅地产的价值重塑”、“历史城区的有机更新”四种类型,来阐述其过程背后的价值构成与驱动机制。
同时,书中还邀请了相关项目的政府决策方、建设运营方、设计师以及使用者参与讨论,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解读城市再生中对价值创造的理解。其中设计在不同阶段与专业层面上的作用是本书描述的重点。
水石设计近年来在城市再生设计业务迅速成长:新增改造类项目数量超过70个,项目类型从工业遗产的再生向新旧结合开发、商业资产升级、城市街区活化以及文旅地产开发等领域拓展。此次的书籍也意在与大家分享水石设计对于城市再生的研究与思考,从城市运营的角度为空间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1. 上海红坊 / 都市街区的功能置换
上海红坊的改造是一个政府、企业共同推进的再生案例。2005年,红坊的第一轮开发由政府主导,通过BOT模式联合专业化机构进行投资、建设、运营,实现了场地由厂区向文化艺术地标的转变。2015年,该地块受到土地价值的驱动,以地产模式为基础,大幅提高了新建容量,第二轮的开发建设在兼顾历史建筑适度保存和满足项目经济回报考量的同时,对场地文脉,工业遗产,公共绿地,公共文化地标等重新进行了价值衡量与思考。
2.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 / 工业城市的活力再造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再生案例。项目前身为始建于日伪时期的长春南岭净水厂,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与外迁的过程中获得再生的机遇。这个项目充分突显了公益价值在激发区域活力中的重要作用。以公共空间建设换取城市发展的机遇,培育与促进区域中长期的经济价值增长,构成长春水文化生态园项目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活化再利用,形成独特的场所体验,以及生态环境的强化,并让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
3. 郑州长安古寨 / 文旅地产的价值重塑
长安古寨是郑州樱桃沟足球小镇的文化商业核心区,也是一个文旅地产开发与历史遗迹修复相结合的再生案例。项目对村落古建筑进行修缮,实施空间恢复,从村落空间、建筑体验、产品设计等多个角度重构传统村落生活的景象,强调传统建造技术的现代化应用,和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通过对场地特征的精细保护与现代生活环境的塑造,形成兼具文化与商业价值的文旅产品,让人们感受到历史与当下生活的多元性。
4. 宜兴丁蜀镇再生 / 历史城区的有机更新
宜兴丁蜀镇的再生是一个政府推动下的多方参与的城区再生案例。丁蜀镇再生倡导有机更新理念,避免大拆大建,着力于适宜性开发,将公众参与的自主活化与紫砂产业链的拓展整合相结合,从城市运营的角度,搭建了由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参与的城市再生平台,其核心内容是针对城市存量物业以 “收”、“租”、“改” 三种方法实现以点代面的 “丁蜀模式”,为整片城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收到了来自公众与投资方等的积极响应。
“我们需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来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公共艺术的内容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需要跳出传统商业的运营思路,来规划线上和线下、艺术与商业的结合。”
——康红恩 原融侨集团副总裁
“要以人为本,让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倘若只考虑公共利益,也会带来很大的社会与经济负担;所以要将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综合平衡,力争后期运营的良好运转。”
——李健 长春市建委主任
“传统房地产正在转型,消费者需求也在升级,打造产品的文化内涵正成为一种市场趋势。我们希望通过对场地特征的精细保护与现代生活环境的塑造,让人们感受历史与当下生活的多元性。”
——刘堉 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
“要统一大家的思想,就要让所有人看到城市发展的未来。我们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的改造来向百姓展示丁蜀镇发展的决心。”
——伍震球 宜兴市丁蜀镇副镇长
“对于丁蜀镇来说,抓住既有产业链的发展比抓住一些具体的物质形态遗产更为重要。历史城区的未来发展必须体现与传统产业资源的整合。”
——沈旸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公共艺术在城市再生中十分重要,它在梳理历史和再造现代性的过程中,呈现并且丰满了文脉内涵。”
——谢林 原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主任
“处理场地的历史就如同打井一般,井作为一个与地景相联系的人造物,它需要水来保持它的生命力。城市再生中的“水”就是场地的文脉,这也恰恰是人工构筑物和场地文脉之间应有的关系。”
——张旭 旭可建筑主持建筑师
最后,感谢所有参与团队的倾情打造:
感谢邓刚、沈禾、董怡嘉、徐晋巍、金戈、胡肇闻、李建军、孙翀、石力、毛聿川、王慧源、严遥、徐光耀、王燕、廖勐乙等人的访谈与支持。
同时,感谢张妍钰、孙逸文、石岱、全轩震、葛梦婷、王瑞等为本书的编纂所投入的大量努力,特别感谢来自莫万莉、林林、胡佳颖对本书采访、拟稿与设计的工作。感谢同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以及马箐女士、晁艳女士给与的建议与支持。正是有了众人为城市再生作出的思考与实践,才让更多人看到我们未来发展的无限前景!
2020年6月,《更新城市:价值驱动下的城市再生》终将付梓,在此以诚挚的敬意感谢每一位为本书作出过贡献的人。我们也期待在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更新演进的同时,水石设计可以与越来越多具有前瞻性远见的政府、企业合作,实现更多具有示范性与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再生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观中国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景观中国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景观中国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