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师:用时间见证那一撇一捺
汉字丨数以万计
而身为字体设计师丨耐心细心
一字字地做丨用时间见证那一撇一捺
在字的汪洋中丨搭建起自己的一小块新生地
台湾字体工作室justfont 以「岛」为主题,与 5 位优秀的设计师联合展出 6 件新字型概念提案。
2018年3/10 至 5/6(周一休馆)
台北市金车文艺中心承德馆 4 楼
为什么是「岛」?
字型不仅是美丽的视觉组成,也是「现代设计的基础建设」:无数杰出思想必得仰赖字型使之具体。
汉字,数以万计,设计大不易。字型设计师只能一字字地做,无法以机器取代之。字的汪洋中,创作者一撇一捺,独自堆起一小块新生地。 「岛」是这些人的象征。他们的专业态度、不足为外人道的坚持,以及日夜努力的成果,往往不受社会瞩目、称颂。因此我们提议,现在就把这些岛屿标示出来吧!让全世界都看见他们的努力与坚持。一起认识文字汪洋里默默开创机会的崭新力量。投注耐心,期待总有天岛屿会浮上水面。
林芳平:激燃体
近乎全满的冲撞力道,并有倾斜的速度感
激燃体的诞生,源自对集会游行、运动产业广告的观察。这些场合对「大声量」字体需求相当高,但市面上出镜率最高的字型却非本地设计的,芳平便从此萌生设计想法。激燃体以「满」呈现大声量、以「斜」呈现速度感,笔画粗重、无曲线,传达用力呐喊的视觉印象。适合作为大标题使用在运动产品、集会游行、促销广告、娱乐游戏⋯⋯等场合。
施博瀚:凝书体
明快、纯净、温润、清透
2017 金点设计概念奖首奖
凝书体:明快、纯净、温润、清透
融合印刷明体的稳定骨架与书写运笔的流畅韵味,凝书体追求介于动静之间「凝」的意象:结构正方,中宫收紧,带来传统严谨的美感,但笔形细节的处理却时时思考握笔运行的力道变化,期许这样的安排能让所排印的版面透出凝霜般温润清透的质感。灵感来自生活,凝书体的横笔结尾恰好是指尖凝霜的形状。理性、优雅,不会过于冰冷,应用主题相当广泛。
杨宗烈:泪体
泪滴画字,散落成诗
2016 日本森泽 Morisawa Type Design Competition 日文部门 票选人气奖。
泪体:泪滴画字,散落成诗
结合明体横细直粗架构与书法的细致笔韵变化,融合圆体与针笔线条的现代感,将泪滴形状化作笔画中的点与撇捺,并加入针笔的线条端点的积墨特征,加强手写的触感。部分点画之间刻意不相连,让空气与光线得在字里行间通透流动,散落于文字中的泪滴形状也让字型表情更为丰富。
刘献隆:台湾道路体
瘦瘦高高,从道路标线发想的字体
台湾道路体取材自日常生活,从瘦瘦高高的道路文字得到灵感。不仅饶富趣味,更能回应字型市场对「窄体」的需求。台湾招牌与平面刊物因版面空间拥挤,常有压缩字体的情况。而道路标线体正好是瘦长的窄体比例,或能做为借镜。道路体创意独特,使它特别适合出现在交通运输、户外活动、人文地理等主题上,传达都会、旅行、移动的意象。
Designers at justfont:金萱全糖
金萱家族的重量级新成员
「金萱全糖」为 2015 年引起台湾社会广大回响的「金萱」字型群众募资专案最新的工作项目。以台湾手摇茶为概念作为字型的命名系统,「微糖」表「细体」、「半糖」表「中等体」,「全糖」则为金萱的「粗体」系列。目前尚在制作阶段。做字如焙茶,设计团队仍会持续钻研「明黑融合」风格的层次:有别于「微糖」的细致、优美,「半糖」的亲切、可爱。 「金萱全糖」则希望能综金萱家族之所长,并利用宽笔的优势,带来更醒目的视觉冲击。
陈冠颖:日日新
脱胎自旧广告,摩登时代的字型印象
justfont 第一届「造字鼓励元」获奖作品
日日新:脱胎自旧广告,摩登时代的字型印象
字型发想自台湾在「明治—昭和」年间旧报纸广告上的手写圆体。跳脱了传统的书法局限,并加入现代图像观念,使这类字体在 20 世纪初的台湾看来相当入时、摩登。但近百年后回顾之,又透出迷人的怀旧气息。为保存这种文字风貌,日日新尝试揣摩当时广告师傅手书的韵味设计笔形、架构,并在接续部分做圆角处理。以当代美学角度及媒介重新演绎制作,希望透过文化研究及字体设计,把旧有的风韵灌注于当代字型设计中让大众欣赏回味,提供另一种圆体的可能。
日日新:摩登时代的字型提案
或许有点出乎意料,但从旧报纸广告上,我们可以得知:今天我们熟悉的品牌,如箭牌口香糖、可尔必思、麒麟啤酒、吉列刮胡刀、中将汤,早在日本时代就存于台湾民众生活里。而台北城内,偶尔去去咖啡厅,点个轻食巧克力、喝杯啤酒白兰地,也并非 2010 年代文青专有的享受。日本时代的人们就已经这样做了。
听说那已经是一个很「摩登」的时代。传统农村社会剧烈变化,渐渐浮出现代社会的样貌。 20 世纪世界文明的快步舞台上,也能看到台湾的身影。只恨无法穿越回去亲自体会。还好,有许多旧报纸留下来,让 21 世纪的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生活样貌。
对陈冠颖而言,日本时代最大的几家报纸,如《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日报》中的广告就是这样有意思。不只在于磨损的文句与插图而已,老旧报纸上的字体仿佛也能折射该时代的氛围。特别是常见于刊头的手绘圆体,相当温和柔软,版面亦显活泼。虽只是偶然发现,却令他大感惊喜。
若从当时眼光看,这类字体刚脱离传统民间书法的框架,带着一丝入时的图像化设计观念,可以说是走在时代尖端呢!但过了近百年再回顾,却又默默酿出一股复古摩登的风味。
当时仅能依靠手写,其笔画造形与骨架结构都处处是师傅个人特色。这种具手写特征、复古味的圆体字,在精确至像素的现代并不常见。目前汉字圈盛行的圆体风格,都是 1970 年代以来从日本发源的现代风格。
因此陈冠颖便思考着:有没有可能重现这种「摩登」的字体风格?带着这个想法,他展开了创作的路途。字体以它所发源的刊物为名,也致敬那个摩登而自信的时代,故称为「日日新」。
「日日新」参考台湾在明治-昭和时期报纸中广告标题圆体字的基本骨架绘制,而在笔画之间交叉的部分,也仿制因印刷过程造成的晕墨视觉效果。起笔与收尾也做了仿手写笔形的处理,带有温润风味。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一款具有复古风格和手写感的圆体。
陈冠颖现为国立云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所硕士生,「日日新」为第一届 justfont「造字鼓励元」获奖作品。
三个头痛的问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若拿这句话当作设计字型的座右铭,真一点不为过。尤其对初学字型设计的人而言,有许多得不断思考、改进的地方。面对堆积如山的老报纸,陈冠颖发想初期面临三个比较头痛的问题:
一、圆体出现频率比想像中少,不容易搜集样本:
当时报纸印刷字型就已经以明、黑体为大宗。即便是广告标题,也比较常见各类美术字。为了归纳通则,他广泛参酌了当时期其他报纸所出现同风格的圆体字。
二、字样其实缺乏通则:
别误会了,当时可没有这种圆体字型,都是师傅手写的。但总不可能是一个师傅完成所有广告。风格近似的例字不容易搜集,即便后来风格问题解决了,写法规则可能又不一样。或者又因为应用标的不同,文字外型也跟着变:有的瘦长、有的短胖。缺乏通则,又要怎么「重现」风格呢?
三、要看起来复古还是要读得懂?
旧时报纸特征之一就是丰富的异体字,有些充满古拙趣味。若能原音重现这些异体字,想必更有摩登时代的回响。然而,缺点就是现代的同学们很可能看不懂。要怎么取舍呢?
搜集字样的过程中,字样纷呈的情况是初期陈冠颖很伤脑筋的问题
陈冠颖面临的问题,其实在「字型复刻」领域每天真实上演。以《字型散步》中提到的日本字型设计师今田欣一为例,他所创作的「金陵」、「龙爪」等仿古籍字型,已经与原典相当不同。设计师已配合当代印刷规格与市场需求重新设计,其中亦揉合一定程度的个人风格,有了自己的「签名」在上面。
「日日新」也应属于此类「基于古典稿件」的新创作。毕竟与雕版印刷书籍道理类似:上面的字都不算是字型。陈冠颖拥有的字样还比古籍复刻更为繁杂难以汇整。不如化整为零,分解出这种「摩登的复古气息」从何而来,以此为切入点来做设计。
要找到设计切入点,首先得回答:「老旧报纸的圆体是怎样画出来的?」这个问题相当关键。在字型设计这个领域,我们都说工具决定外貌。
中式毛笔、平头笔、马克笔⋯⋯画出来的线条长得都不同。若能知道当时师傅都用什么工具来画字,就更能推测笔画的形状。
起初,陈冠颖尝试过很多工具来书写这些字,例如:毛笔、铅笔、钢珠笔⋯⋯等。最后觉得使用毛笔的书写效果最像报纸中的圆体:笔触是感觉柔软的,不太精密计算过的样貌。
虽然毛笔是正确方向,但种类琳琅满目,哪种才适合?参考了《街道文字》里现身的日本手写招牌职人上林修先生使用的工具,他发现:若是小字,师傅会把写书法的毛笔笔尖切成平的(齐头),大字则会使用刷子类。因此陈冠颖尝试把普通毛笔的笔头切成平的。但不知是笔太烂,还是什么原因,发现书写时难免有楷书一般的笔型(起头跟收尾较粗),较难以维持像圆体笔画粗细一致的效果。
他之后又试了尼龙材质的平头笔——这次,笔画粗细问题解决了,写出来基本宽度一致,但又有新问题:修饰圆角动作相当不好做,或许是因为笔毛不够肥厚,在旋转的过程很容易涂出去。
最后他才找到另一种平头笔,这次是笔毛比较肥厚的。笔头也非完全齐头,而是在靠近边缘处稍微收进去,呈现弧状。这款平头笔才让之前的问题迎刃而解:既能写出平顺、宽度一致的笔画,也容易修饰笔形。
a. 旧版本较钝且角度不稳,修圆滑
b. 狮口勾向上勾起处延后,原先厚重处微调,增加视觉力道
c. 调整至较舒服的曲线弧度。勾笔笔形去除原本的尖锐感;撇笔舍弃冗赘特征
d. 浮鹅勾笔形统一,加强勾起的硬挺,曲线清晰不暧昧,避免拖泥带水
e. 点笔取代原先的浑圆,增加手写弧度的韵律
f. 减少勾笔厚度,增加收笔弧度,带出方向性并使得视觉上较为平稳舒适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去芜存菁的结果让日日新的笔形规划更明确,也更具整体感。举例来说,「撇」原本的小出锋设计拿掉,回归圆弧,「点」也不再采浑圆,也统一以圆弧设计。勾笔类也设定得更加明确突出。不明确的横笔小出锋则勾勒得更大胆,让横笔作为主笔时彰显手工感。
不过,一个字里最多只有一个横笔有此特征,和隶书「雁尾」不双飞是同样道理。通常这个收笔特征会出现在该字横笔的「主笔」,也可以说是横笔中最粗的一笔、最醒目的一笔,出现位置不定(如图所示)。有时是最上面的横笔笔画,有时则位在最底端,也并非每个字都会出现,依情况而定。相对的,部首为辶、走,以及有浮鹅勾的字,就不会出现这个特征。
虽然这是通则,但若加入该特征后视觉表现上不适合,陈冠颖亦会考虑删减之。
把规则模糊化
字型设计需要规范,但「日日新」所依据的老报纸刊头圆体正是因为没什么规范,才有朴拙复古的感觉。要设计一套现代设计便于应用,但仍带有旧时代风味的字体,需要在规范与未规范之间拿捏。
为了设计日日新,陈冠颖不只学习了手写圆体的相关知识,更实际地练习书写。这让他观察到「起头」与「收尾」笔画走势并非普通的几何圆角,也许是因为手腕提点的缘故,笔画头尾都有稍稍外张的感觉。细看下方图示可以看到 A 和 B 的差异:调整之后,笔形变得更圆润饱满,也比几何正圆有手工感。
又以笔画转角的处理方式为例:若接续处理的圆角单位都相同,字就僵化了,失去手写的拙趣。所以陈冠颖的处理方式就变成手动、逐一调整每个转角。大笔画交接处钝些,与小笔画交接则锐些。这么调整是希望做出笔画间的通透感。希望这样一来,能做到即使有晕墨,文字仍保有一定的清晰度。
很多事情自己尝试才懂!
他形容,这就像上了一学期的进阶版「造字课」。研究字体,虽然广泛搜集理论,但很多构造、布局没有亲自去做,亲身体会字型设计师的考量,很难了解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实际操作过后,开始渐渐有能力体会「好的字型」究竟可能意味什么:时时注意框架的稳定与统一之外,在细节上精心慢炖,仔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