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灾后乡村景观的重塑

admin 2013-03-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龙蟒河地块位于沿山地区中心地带,是沿山公路沿线唯一紧邻村镇的景点,山水兼备,形态多样,浓缩了沿山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块内文化资源充沛,地方、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周边农田资源非常丰富,肌理脉络松弛有序,且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历史悠久。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区范围内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形成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的综合表现[1]。

  1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个别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冶的目标与要求,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进行整治工程建设,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没有结合村庄现状进行。此外,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日益消退,千野村冶一面的景象普遍存在[2]。

  2龙蟒河地块(太平村)景观规划的实践探索

  2.1规划背景

  四川省绵竹市沿山地区地貌复杂多样,区域文化资源丰富,地方、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曾具有一定知名度,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此次规划的龙蟒河地块位于沿山地区的核心地段遵道镇,其自身特点既可以集中体现遵道镇的山水、田园、城镇的核心内容,又可以集中展示沿山地区的特色资源。遵道镇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东部是物华天宝的平坝,西部是大片茂密葱郁的森林,素以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著称。

  2.2现状概述

  龙蟒河地块位于沿山地区中心地带,是沿山公路沿线唯一紧邻村镇的景点,山水兼备,形态多样,浓缩了沿山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块内文化资源充沛,地方、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周边农田资源非常丰富,肌理脉络松弛有序,且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历史悠久。

  2.3规划主题

  2.3.1挖掘资源优势,引导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根据龙蟒河地块现有的基础和资源条件,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城郊型山地生态农业。通过场地整理,发挥综合效益,对现有肌理和风貌加以保护和调整,结合沿山地区特色产业玫瑰、茶园,选择川西乡土品种,分块分层种植,形成色彩斑斓、阡陌纵横、自然生态的川西特有梯田风貌。

  2.3.2整合优势资源,综合开发产业的多元性。地块内文化资源充沛,地方、宗教、历史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立足于现有产业,从农业生产中挖掘旅游资源,如保留原有酒厂,对其建筑进行适当的风貌整治,同时部分用地进行功能置换,设置酒文化展示馆,增加展示川西酿酒工艺的小品设施,并开展酿酒体验活动,打造文化体验旅游。部分民房进行功能置换,设置农具展示馆,展示当地的生产生活模型农具,让游客了解当时璀璨夺目的文明。形成农业资源开发和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促进三农的现代化进程。

  2.3.3延续民居风貌,提升村庄整体格调。政府在对各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时,充分尊重地方传统风格,提炼川西民居的环境特征,与环境相结合,提升村庄整体文化格调,在建筑的整体规划布局中,通过细部设计,充分展现川西特色的新农村风貌,体现了传统民居风格与乡土文化资源,融合沿山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彰显浓郁川西特色民俗文化的地域风貌。

  2.3.4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加强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在规划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才能保证规划方案的实施[3-4]。

  2.4总体布局

  基于用地功能和路网结构的不同,对重要的空间节点和绿化廊道提出功能业态、空间场所特征、开发项目上的要求,以村镇建设为契机,独特的山水环境为背景,产业发展为动力,文化为核心,历史为脉络,形成野一轴两带五廊四片多点冶、野水畔绿荫秀新村、巴蜀江南绘龙脉冶的总体布局结构。立足太平村现状,保护和延续原有肌理和风貌特色,优化空间,优化肌理,布置居民点及绿色开敞空间,实现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联动,形成沿山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色风貌片。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设计方方面面的宏大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攻坚工程。在灾后村庄规划景观规划编制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效地利用资源,培育农村自身的野造血机能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