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乡村景观规划

admin 2013-03-31 来源:景观中国网
蒲花农业园区的建设应该是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等多个主体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这一开发思路的运作机制可以分为三种。

 摘要:指出乡村景观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发展是自组织和他组织复合发展的过程,通过对乡村演进的自组织的研究,提高对乡村景观演进规律的认识,以便通过科学的规划来调整、引导乡村景观的演进过程和发展方向,使这一过程向更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乡村景观,人地关系,复杂性科学

  1转型期乡村景观的复杂性语境

  转型期乡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在物质形态层面表现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的非农用地迅速扩展,城市化已成为冲击乡土景观整体山水格局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主要原因。乡村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结构性矛盾大,土地利用不合理;村庄建设丧失了千百年形成的乡土个性,“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此外,这种人地关系的矛盾还表现在非物质形态层面,乡村城市化的冲击对乡村文化特质、社会群体关系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2乡村景观与复杂性科学

  转型期乡村景观的复杂性语境使运用复杂性科学求解成为一种可能。

  2.1复杂性科学概述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自组织系统是复杂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类。自组织是一个自发、自主的过程,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

  2.2乡村景观演进的自组织演化

  乡村景观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丰富,不是由“谁”刻意从外部“安排”和“组织”的,而是由系统内外复杂矛盾相互作用而自发形成的。乡村景观并不是人造的,作为乡村景观系统的一部分,人仅仅是参与到乡村景观演进的过程中。因此乡村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组织的。

  2.3乡村景观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同向复合

  乡村景观演进是一种自组织和他组织复合发展的过程,其中乡村景观的自组织演化作为一种乡村景观演进内在的规律性机制作用于乡村景观的演化过程中;而乡村景观的他组织演化作为乡村景观演进阶段性规划控制,显性地作用于乡村景观的演化过程中。笔者提出一种基于自组织的乡村景观演进他组织规划理念,将自组织与他组织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统一于我们所立足的景观规划的理论体系中。

  3蒲花农业园区景观演进自组织研究

  3.1蒲花农业园区景观系统分析

  3.1.1区位与交通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边陲,系渝东南与湘、黔、鄂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黔江就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蒲花农业园区所在的濯水镇交通可达性良好,国道319和渝怀铁路都经过这里,正在修建中的黔江舟白机场和渝湘高速公路更加缩短了重庆到黔江的距离;同时,黔江还是川、渝、鄂、湘、黔的旅游交通中转站,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3.1.2自然景观子系统

  1)地形地貌。蒲花农业园区用地由蒲花河平坝地区及周边山体构成,西面山体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中平坝区域约101.04hm2,用地高程为404m~410m,坡度在5%以内,周边山体高低错落,连绵不断,坡度多在30%左右,高程在410m~450m之间不等,间有部分台地穿插其中。2)水文。规划区内现状主要河流为南北向的阿蓬江和东西向的蒲花河以及蒲花河两岸的沐珠沟等几条支流水系。蒲花河建有5.1km的防洪堤,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3)植被。区域范围内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山林内部有许多特色植被,如:雹竹、草药等;平坝区内以农耕地为主,栽种有:桑树、柚子、梨树、橘树等。4)特质景观。由于蒲花农业园区内的地形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内呈现出大量的地质奇观,如:蒲花暗河、天生桥群、间隙泉等特质景观。

  3.1.3人文景观子系统

  1)农耕景观。蒲花农业园区平坝是全区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地之一。此外,在地势较低的缓坡、台地上也分布着大面积的农田和果园。2)聚落及建筑。a.濯水古镇。濯水镇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历史上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b.建筑风貌。蒲花农业园区现状建筑风貌分为两类:现代风貌建筑利用现代建筑材料,保持了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传统风貌建筑材料多为土、木、瓦、石、砖、竹等,其特征元素存在如吊脚楼、木质围廊、瓦片坡屋顶、牛角挑等特色。c.防洪堤。蒲花河建有5.1km的防洪堤,防洪堤岸线生硬,在场地内留下一条生硬的“S”形肌理,水泥堤坝严重破坏了景观形象,是影响蒲花农业园区景观的主要因素。d.土家文化资源。该区域内有较为丰富的土家文化资源,如:毛古斯舞、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傩戏、打镏子、木叶情歌、土家族婚俗、土家服饰、西兰卡普、蜡染等。从蒲花农业园区景观系统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巨系统,具备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

  3.2蒲花农业园区景观演进研究

  1)自然景观过程。洪水过程是蒲花农业园区要考虑的一个主要自然过程。从蒲花农业园区洪水过程的分析中,笔者对蒲花农业园区的可建设用地类型作出了基本的判断,园区总体上可划分出以下6类建设用地类型:a.流域用地20.21hm2;b.景观建设用地59.4hm2,此类用地受洪水过程影响较大,将其作为湿地系统,用于场地内的景观建设,同时动态的控制蒲花农业园区的洪水过程;c.通过简单工程处理可建设用地36.1hm2,此类用地通过简单的工程措施便可达到防洪的目的;d.基本不需要工程处理即可建设的用地15.6hm2,此类用地在地势较高处,几乎不会受到洪水过程的干扰;e.山体台地可建设用地11.6hm2,在此类用地可结合地形进行适度的小规模开发;f.山林生态保护用地114.61hm2,在此类用地应限制人为活动。以上6类建设用地类型为接下来的他组织干预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建设用地依据。

  2)人文景观过程。人文过程的驱动力对蒲花农业园区景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主要针对这些过程分析区域景观形成的过程。a.场地文化和历史演变。濯水初称“白鹤坝”,元明之际属酉阳土司辖地。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该地便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改濯水为“濯河坝”,商贸发达,创造了繁荣昌盛的历史。1956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古镇的商贸逐渐萎缩,喧嚣了100余年的商贸重镇又恢复了平静。b.城市化对场地的影响。黔江区处于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节点上,是“一圈”带“两翼”的传承支点,具有承接“一圈”和辐射“两翼”的特殊功能。濯水城镇现状呈以319国道为生长轴的南北向带状,其规模正在不断变大,城镇化进程正在影响蒲花农业园区。通过蒲花农业园区景观演进过程的研究,不难看出蒲花农业园区景观系统符合复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规律。该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基本呈现出一种自主、自发的过程。

  3.3自组织规律是蒲花农业园区景观演进中隐形的规律性作用

  蒲花农业园区景观演进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

  1)空间发展的区位择优。所谓空间竞争就是运用某种差异或优势,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相互作用,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时间和空间上择优汰劣、选择发展的过程。从濯水镇历史沿革及其相应的景观结构演进中可以看到空间竞争的过程。濯水古镇的“因水而兴”,在陆路交通不甚畅达的时期,沿江地区作为与外界流通的口岸,成为一种稀缺的空间资源。然而,与濯水古镇隔江相望的蒲花农业园区受自然地理空间的影响,封闭的地理空间不便于参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输。当时的蒲花农业园区在空间竞争上处于劣势。

  2)土地利用的适应性选择。蒲花农业园区内传统建筑的选址基本上位于山体止落处高程介于419~445之间的台地或缓坡上,背依山体,面向蒲花河和平坝地区。这样的择居过程既满足了防洪要求,又满足了生产活动的出行距离要求。蒲花河河谷平坝是典型的冲积地,形成于冲积物上的土壤极其肥沃,是适宜于耕作的区域。当地人将蒲花河冲积形成的河谷平坝作为生计获取所必须的农耕用地。

  4基于自组织研究的蒲花农业园区景观规划

  基于对蒲花农业园区景观演进的自组织研究,笔者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他组织演化策略,并与蒲花农业园区景观的自组织演化共同作用而最终形成该区域景观演进的现实过程,加速蒲花农业园区景观系统的良性发展。

  4.1蒲花农业园区景观格局的改变

  1)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在蒲花农业园区现有资源及地理空间格局的整理与研究中,提出了“一轴两极多节点”的景观空间格局。其中,“一轴”是指以蒲花河为生长轴的纽带,其贯穿并联系了两极以及两极之间丰富的自然地质资源、土家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两极”是指蒲花农业园区西面的佛光洞和阿蓬江东岸的濯水古镇;“多节点”是指围绕沐珠沟、三潮水等三个冲沟安排的一系列以水为主题的项目。

  2)构建“绿色”基础设施。在蒲花农业园区的规划过程中,通过景观手法将道路交通系统嵌入到整个园区的肌理之中,把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融合到一起,从而将传统上单一功能的专项工程融入到更加综合的景观公共体系之中。同时,将蒲花农业园区中的水系作为园区和区域绿色通道的基本框架,利用自然水系生态过程来设计,然后在这一生态景观基底上,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游憩场所,创造多种体验空间以及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4.2蒲花农业园区景观功能的再造

  随着景观结构的改变,蒲花农业园区的景观功能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景观结构的改变,促进蒲花农业园区景观系统的发展

  1)产业结构的转换。旅游的开发势必会改变蒲花农业园区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而导致蒲花农业园区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转型。通过对现有产业结构的适当调整,使现有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将内涝地通过工程措施转化为度假、景观用地;将农业产业转化为观光旅游业,保证产业效益的同时增加蒲花农业园区的旅游价值。2)土地利用的改变。蒲花农业园区产业结构的转换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的改变。同时,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最终会导致乡村景观的丰富度和复杂度。为了满足未来蒲花农业园区的旅游接待功能,园区的公共设施用地的占地比从0.4%增加到7.6%,面积由1ha增加到19.4ha,其中新增了15.4ha的专项旅游服务用地。同时,在园区内保留了60ha的高产农田,使其融入到整个园区的休闲游憩绿地系统中。3)景观功能分区。本次规划将整个核心规划区围绕蒲花河形成以下九个片区:蒲花农业园区、土家文化体验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休闲疗养区、冒险谷、土家民俗山寨区、佛光洞暗河游览区、官陵寨、度假休闲区。

  4.3蒲花农业园区建筑规划

  规划严格控制新建筑体量、形态、色彩、风格、景观视线,妥善处理其与河堤、农业园区、土家文化遗迹、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避免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造成负面影响。

  1)聚落形态的延续。聚落的更新与发展应充分考虑与地方条件及历史环境的结合,使聚落与乡村环境肌理和谐统一。对街道和广场空间的改造,应突出聚落入口、街巷交叉口和重点地段等节点的景观特征,强化聚落景观可识别性。对丧失原有功能的建筑,引入新的功能,使其重新复活。赋予历史传统场所与空间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与功能。

  2)建筑风貌的控制。规划后建筑风貌主要体现为两类:一类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建筑立面为土家典型建筑风格;二类建筑为框架混凝土结构,表面材料以砖、木、玻璃为主,其风貌特征具有新乡土风格的土家现代建筑。

  4.4蒲花农业园区社会结构的协同运作

  蒲花农业园区的建设应该是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等多个主体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这一开发思路的运作机制可以分为三种。

  4.4.1政府的宏观调控

  首先,在开发初期,政府应完成土地整备,提升和完善整个园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初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其次,在进行市场化的土地开发运作时,政府还应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引导建设分期有序的动态递进,逐步完成整个规划区的土地开发和建设。

  4.4.2居民的自发性民居改造

  居民的自我更新具有很多优越性,它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不同的家庭需求,还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经济条件,并创造具有个性和多样性的空间,为聚落不断的注入新的生活痕迹。

  4.4.3规划控制下的市场化运作

  合理有效的商业开发对蒲花农业园区的景观更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政府可委托房产开发商作为投资者,开发商作为相关项目设施投入的主体,对蒲花农业园区的建设注入资金。建成后由投资商承包经营,或由当地居民、外来企业租赁或购置后经营。

  5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作为一种他组织手段,与乡村景观的自组织演化共同作用而最终形成乡村景观演进的现实过程。乡村景观规划能否发挥作用及其作用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乡村景观规划是否能与乡村景观的自组织机制相匹配。笔者试图提出一种基于自组织的乡村景观演进他组织规划理念,将自组织与他组织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统一于我们所立足的景观规划的理论体系之中。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