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新天堂乐园——论城市景观墓园之规划设计

admin 2013-03-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陵寝建筑的内涵。为古代典章制度的象征。并有沉郁的阴阳术数观念。从而表现出更加森严、肃穆的特色,如陵址的选择、空间秩序的布置、神秘形象和神秘数字的选用等。陵寝的地面布局。以干陵为例。四周为神墙。平面近方形。四隅建角楼。四面辟门、门外各置石狮、门外有神道、神道两侧置石像生①、石碑等、整体造型、色彩以朴素自然为基调、目的是为取得与天地山川的和谐统一、体现沉潜的生命律动。

在墓地公园化的观念下,以城市景观墓园为主题,促使规划设计者以优良城市景观为目的,积极规划设计墓园,改变人们对墓葬的观念,为城市提供开放空间的解决方案。并以一假想基地为例,结合笔者指导学生操作练习,勾勒出一个新天堂乐园的理想蓝图。

  关键词:风景园林;墓园设计;研究;环境设计;设计概念

  1 前言

  1.1 死亡是生命必经之路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生命中最后一段历程。不论是东方或西方的各民族、宗教、国家,都对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命环节感到崇敬与尊重。而不同的文化与信仰也造就出形形色色的死亡观。不过在生命中由面临死亡到死亡后的这一段过程中,因为未知生命接下去会发生的事情,人们的心情多半是复杂的,恐惧、惊慌、无奈或平静,皆因人而异。

  在中国因为大部分人对灵魂的敬畏与信仰,民俗中一般多用墓葬。墓葬是丧葬活动的一环,而丧葬活动也是居住生活的一环。过去祭祀是人们生活的日常活动,丧礼又是祭祀中的 大事,因此丧葬活动不仅包括死者死后的一切祭祀活动,甚至还包括家族、乡里等的群体生活。

  墓地虽是死者形体的最终栖息所在,但并不意味埋葬是死者生命和他人关系的终了。在丧礼中的许多做法就是要延续死者与生者的关系,例如将死者的神主牌位带回家中祭祀,即 是将家与墓地联系起来。而位于郊野的墓地与聚落之间虽有着某种距离和地势的空间隔阂,但从墓的造型、墓地的选择、人们在墓地的祭祀活动来看,死其实是生的延续,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是积极的。传统丧葬以土葬结合风水,便体现了过去人们对理想人文世界的观点,希望死者能化于天地自然,生者能体会人生的全部生死哀乐[1]。

  1.2 死是生的延续

  在现代生活中,也许是与传统生活和大自然脱离太久了,人们对于丧葬的看法变得太过于形式化,已忘了祖先的哲思。墓地对于人们而言,除了逢节的祭祀外,似乎总是充满魑魅 魍魉的传说,给人们带来阴森的气氛。因此,我们希望墓园、墓地给予人们的印象能有些许改变,也许除了每年定时的祭祀扫墓与对亲人的追思外,也能思考、领悟个人对生死谜题的看法。

  1.3 生命课题之探讨

  对于死亡这个话题,面对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在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领域,有着许许多多的猜测,或恐惧、或敬畏,或是对它怀着一种永生的期待、对另一个生命的追寻,尽管现代科学在进步。克隆羊多莉已然存在。但是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之中。死亡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课题。

  2 背景说明

  2.1 客观环境——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与管理不当,造成传统墓园无节制与无计划地发展一般而言。丧葬仪式多是人们缅怀死去的亲友并希望死者能安心而产生的活动。或是以慰活人的追思。或是对亡灵的恐惧或崇敬,因此对于死者遗体的安葬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墓葬,使用墓葬是为了让亡者的灵魂得到安息。生者也能永远追思。

  以笔者居住的中国台湾省为例。由于多山。因此墓地多半位于聚落附近的山坡上,从传统聚落和山的空间关系来了解。山对于聚落而言。不但是边界。也是屏障和水的源头。它限制人们的活动范围。但同时也给予人们一定的保护,因为这样的环境关系。在山的环抱中构成了一种生与死、现实与理想的居住空间,因为早期法令不严。滥葬造成环境的凌乱不堪与土地的减少。有鉴于一般大众皆视墓园为阴森诡谲之地。我们希望在经过整理后。能改善环境状况并使墓园不只为民众提供祭拜追思的场所。也能够提供休憩的场所。让大众对墓园不感到恐惧或阴森。并且建立对死亡的新认识。

  2.2 主观环境——社会价值观的急速改变,墓地的存在与否及其实质意义面临重大考验在台湾因为生活方式、居民籍属以及择地和建墓的习惯多样。墓的造型和墓地景观显得形态丰富。但不免有些凌乱,传统墓地墓间杂草丛生、墓碑上文字与材料斑驳。呈现出一种既古老又现代、半自然半人工的特殊景观,这样的环境传达的并不一定是恐惧与不解。也许会引起人们的思考、追忆与感叹,其实墓地给予人的并不只有空间的感受,还有时间的流逝。

  近年因为经济发展与空间环境的现代化。引起社会对墓地使用方式的关注,大多数人对传统墓地持反感态度。再加上过去因土地使用有限。传统墓园多位于坡地上。水土保持问题也浮现出来。使传统墓地也同其他传统事物一样,即将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消失。

  3 文化中的生死观

  3.1 自然和谐的风水观

  3.1.1 中国人的宇宙与所有自然形态融为一体

  根据一则创世神话。最初地球本身并不是一种混沌的物质。而是一种神像的化身。它不是由无边无际的荒漠平原所形成的。而是由血肉之躯的天神所创造的[2]。

  3.1.2 坟墓是中国风水中至今尚存的最早实例

  阴宅风水起源于中国人的祖宗崇拜。认为祖先坟墓有荫翳后裔的作用,所谓吉地是指、五害不侵。高山忌石纔岩。平原忌水冲射。土脉膏润。草木畅荣。来龙迢遥。结穴端正。水环沙护即吉地也。“选吉地”即今日之“看风水”。吉地往往是风景好的地方,阴宅风水中以地形最为重要。它必须能吸引“气”的存在,通常以正方形的墓地为最佳。有宽阔通道的狭长之地亦佳。墓碑必须竖立在墓额上,且须保持干燥。

  3.1.3 风水强调的是人、生灵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人认为。人是由身体与灵魂组成的。人死则躯体应入土为安,灵魂则归于宇宙。永远保护着子孙。故有“父母在。使安居;父母亡,选超地葬之。使父母安息”之说[3]。风水的任务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破坏自然,中国人认为宇宙是生生不息的有机体,风水师认为自然不仅是宇宙的呼吸“气”之来源。还是动物和人类特性所成,山水会影响人生。人生会模仿大自然&山水形势不但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还会影响一个区域的兴衰。

  3.2 中国人的死亡观——结合宇宙的生死观

  3.2.1 生死一体化、视死如生的礼教观念

  据《易.系辞》,以“大过”作为陵寝建筑的审美特征之概括,所谓、大%即崇高、雄伟、恢弘。作为帝王贵有天下的象征;“过”即混茫、深重、沉郁。为帝王死后贵有天下的权威之象征。它显示了一个王朝生命沉潜的律动,以中国陵墓建筑与宫殿建筑为例。在审美特征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大多数帝王的陵寝,都是依照其生前所处的宫殿模拟规划的。

  陵寝建筑以灰色为基调。单体建筑施以琉璃瓦饰。且梁柱明显暗淡。从而蕴涵了沉潜的生命力,陵寝建筑的造型、色彩。以与自然界的美统一为主。尤其是因山为陵的规制。更是如此。从而把人文空间的建筑纳入到自然空间的天地山川之中。

  3.2.2 建筑在中国古代是人类“生”的生活空间。也作为“死”的生活空间

  古人视死如生。帝王尤甚。他们活于世上时享有一切荣华富贵。死后依然希望占有生前所有的一切。因此有陵墓建筑的产生,以秦始皇陵墓为例。其陵园之规模与格局系仿照咸阳都城设计,根据古代“夫名方。长老之地。尊者之位也。尊长在名。卑劣在东”和“西南隅之奥。尊长之处”的礼制。寝殿建在西北处。陵冢建在西南处。坐西面东。封土为之。

  平面方形,封土之下的地宫象征咸阳皇城。并有天地山川星辰日月之象[4]。

  3.2.3 天地山川的和谐统一,体现沉潜的生命律动

  陵寝建筑的内涵。为古代典章制度的象征。并有沉郁的阴阳术数观念。从而表现出更加森严、肃穆的特色,如陵址的选择、空间秩序的布置、神秘形象和神秘数字的选用等。陵寝的地面布局。以干陵为例。四周为神墙。平面近方形。四隅建角楼。四面辟门、门外各置石狮、门外有神道、神道两侧置石像生①、石碑等、整体造型、色彩以朴素自然为基调、目的是为取得与天地山川的和谐统一、体现沉潜的生命律动。

  3.3 金字塔与古埃及人的生死观

  3.3.1 接受生老病死的平安心境与对宇宙逻辑结构的深切信仰

  古埃及人的生死观是较实际的、而不能说是充满神秘幻想的、埃及人认为世上万物都是依照神的旨意安排在正确的位置、他们认为埃及是奥塞利斯——阴间之神——所创并掌管的国度、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产生一种信仰、即法老是神在人世间的现身、对土地有绝对的支配权、他是独一无二的神官、也是绝对的所有者与负责人。

  3.3.2 对来生的信仰

  为了使法老的王国长存、属于法老的人和事物都须一并入葬、因此、早期有奴隶充当遗族家臣被活埋的习惯、但最后仍因太残酷而改用陶俑替代、并不是所有的支配阶级都能与其一样享有相同的壮丽配备、但人们为了能继续在死后享有繁华、因此在金字塔的四周有许多的平顶石墓、希望在来世能服侍奥塞利斯、如同今世服侍法老一般、并将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经历表现在壁画与浮雕上、以确保来世的地位。

  3.3.3 世上万物都是依照神的旨意安排在正确的位置

  埃及人的观念也受几何的影响、成为一种世界观、这样的观念反映在金字塔中、金字塔的平面虽然没有完全的对称、但却都准确地朝向基本的方位、形成了金字塔与宇宙间的对应、依照太阳的升落、将活人的事物安排在尼罗河的东边将纪念亡者之物安排在河之西边、并利用朝向的安排与几何的表现、达到永恒的存在、而金字塔的东西朝向有着强烈的指示含意、由西向东的太阳之道、结合了神殿与金字塔、形成了完整的宗教空间。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