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探

admin 2013-05-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还有一种高密度开发的发展趋势,由于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宝贵的景观空间,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综合效益,这是其它景观空间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滨水景观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的公共化,具有开放性,它必须面向大众,服务于所有的城市居民及外地来客,而不再是被某些个人,小集体所占有的私人空间,成为他们的“后花园”。要想提升滨水景观的公共性与开放性,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植被绿化、开放性的公共建筑,即更多的景观环境,如在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中就包括: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市政设

摘 要: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的“人工化”。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使该中介景观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亮点,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的自然规律,考虑其所处城市环境大背景的前提下,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类型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及特点

  按照地域环境的景观形态,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 滨江型:是较为常见的滨水景观类型,以江、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滨水景观。4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江大河,很多国际化大都市亦是沿着大江大河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此类城市滨水景观通常依据自然的江河地貌而规划布局,属于自然流域型景观格局,在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顺应这种自然流域的格局、保证水系的生态循环、防治水系污染、净化水体,是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2)滨海型:很多著名的现代滨海城市,如美国的迈阿密,阿联酋的迪拜,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澳大利亚的悉尼,我国的上海等均属此类。其城市滨水景观一方面具有优越的“3S(阳光、海水、沙滩) ”自然旅游资源和潜在的人类聚居环境的吸引力,同时也面临台风、土壤的盐碱化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壤的盐碱化,极大地阻碍了这些滨海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发展绿化是现代滨海型景观规划面临的最大难题。( 3)湖泊水域型: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很多沿湖而建的城市往往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或经济发达的旅游观光胜地,我国的杭州西湖、苏州金鸡湖、张家港暨阳湖等许多环湖而建的城市滨水区均属此类。这种城市滨水区具有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自然水体多居于城市中心,对于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城市滨水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我国的太湖,由于汇集各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生态环境急剧退化, 治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修复和稳定过程。(4)洲岛型:以岛、半岛或洲为基地而形成的四周被水域包围的城市滨水区,如上海的崇明岛、横沙岛,浙江的舟山群岛,厦门的鼓浪屿和宁波湾头地区,均属此类。与大陆相比,岛屿生态环境脆弱、物种贫乏、资源有限,并非最佳的人居环境。因此岛屿最适合暂时性的人类聚集活动,可将其规划成集旅游观光、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或作为自然环境保护区。


  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各种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一种发展模式。该理论强调一种永续发展,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片面考虑问题,应着眼于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用长远的眼光进行滨水景观的规划,合理处理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不同性质景观之间的矛盾,按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来规划景观,力求规划出的景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顺应时代潮流,经受住岁月变迁的考验,最终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1.2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规划”是指运用生态系统整体化的观点,对规划区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和生态和谐。

  2.1.3 旅游游憩学 

  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当今很多城市都面临如何处理好市民闲暇时间的去处这个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体育设施少、公园绿地少,业余爱好难以实现,想散心找不到娱乐场所等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上。城市滨水景观承载着人类的活动,包括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两方面内容,并常常具备旅游与游憩的双重要求。因此,旅游和游憩理论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4 环境行为学与场所分析理论 

  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设计研究,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行为学不仅为建立环境秩序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城市环境的个性特征提供了判断方法,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场所分析理论是研究城市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化特征的理论,它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深层理论。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现代滨水景观规划越来越关心人的需求,探求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追求生存环境的特色性,不断呼唤人性场所的出现。

  3 国外滨水景观规划案例赏析

  3.1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使市民接近、体验、享受滨水,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生活境界为宗旨。

  3.1.1新海滨公园 

  阿玛岛与瑞典城市马尔墨(Malmo)隔海相望,马尔墨大桥将2个城市紧紧相连。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阿玛海滨公园(AmagerStrandpark)是规划师在遵循风向、海浪及气流的规律下设计出像船帆的人造海岛,曲折的海岸线自然延伸, 最东的观景点把岛屿分成南北2块———从南向的海滩上可以欣赏通向马尔墨的大桥和对岸高楼及哥本哈根机场;从北向则能欣赏巨型圆塔、彩色烟囱,以及耸立在海上一字排开的白色风能发电机等工业景观。岛上的观景点、服务站和延伸到海里的游泳步道成为人工景观建筑,海滩和沙丘则在设计上使其趋于自然。公园的内海浅水区是游泳者和皮划艇爱好者的乐园。整个公园的设计没有任何历史与政治的痕迹,而是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提供了城市中人与自然对话的空间与平台,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场所,体现了哥本哈根全新的景观规划发展方向。

  3.1.2 体现现代风格的创新建筑 

  在哥本哈根老城区滨水地带,成片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在新港(Nyhavn)和克里斯蒂安海港边的传统建筑成为哥本哈根最为耀眼的滨水景观和城市观光地带。体现现代风格, 位于霍尔曼(Holmen)岛上的国家大剧院(National Opera)和内海边的新皇家图书馆(Royal Library)以及诺迪银行总部(NodeaBank)与紧邻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哥本哈根水上游览的新景点,而位于阿玛岛上哥本哈根大学校园内运河边的新学生宿舍( Tietgen Hallof Residence) ,也成为该校最具创新意识的建筑。

  3.1.3 展现运动主题的体育景观 

  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中,运动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海边的海港公园(Havne Parken) 是最受市民欢迎的滨海景观之一。水上的游泳中心和完全由木材建造,具有船头造型的跳台是城市年轻人的亲水场所,成为哥本哈根独一无二的体育风景。位于阿玛海港(Amagerhavn)边的青年水上训练基地(Maritine YouthHouse)的造型就像起伏的海浪,与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了。
  
  哥本哈根的未来滨水景观将以拓展新滨水旅游、创建亲近滨水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相适应的新交通的延伸等方面为主进行发展,以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和谐与繁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生活境界需要创新的景观规划,这也造就了城市的新景观和新形象。

  4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

  4.1.1 生态保护型规划 

  由于面临的是城市滨水地带,尤其是像洲岛之类的滨水区域,其自身的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非常敏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很差,一旦遭到外界的强烈或持续性干扰,其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受到破坏而永远无法恢复。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景观不适合过分的“建筑化”和“人工化”,开发强度也应避免“密集化”,还应严格限制各种人为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反之,我们应当对城市滨水区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加以合理利用,如一些城市滨江地带就可以建设成“绿道”这种景观形式,既保护了自身的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连接其它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形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网络,从而维护了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4.1.2 生态修复型规划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很多不同类型的滨水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生态破坏突出表现在河流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除了立即阻止各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外,还需要更为深入有效的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系统本身进行修复。它强调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4.1.3 高密度开发型规划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还有一种高密度开发的发展趋势,由于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宝贵的景观空间,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综合效益,这是其它景观空间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滨水景观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的公共化,具有开放性,它必须面向大众,服务于所有的城市居民及外地来客,而不再是被某些个人,小集体所占有的私人空间,成为他们的“后花园”。要想提升滨水景观的公共性与开放性,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植被绿化、开放性的公共建筑,即更多的景观环境,如在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中就包括: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市政设施规划、防灾规划和交通规划5部分,旨在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滨水景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抗灾的城市。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将朝着高密度的景观环境建设的方向发展。

  4.1.4 旅游游憩型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蜿蜒曲折的滨水岸线,浪花翻腾的大海,波光粼粼的湖面,郁郁葱葱的小岛,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极其向往的自然风光;在城市滨水区还能开展各种水上娱乐游憩活动,满足人们的亲水天性,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被建设成城市公园为全体市民服务。城市滨水区无论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外来旅游者,都是最佳的游憩场所,是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和城市名片,随着休闲文化时代的到来,以RBD为标志的娱乐休闲商业区必然会成为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又一大趋势。

  5 结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凭借着临水聚居活动,人类创造了优美的滨水景观。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