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宜居程度受城市环境制约

admin 2007-01-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居住和住宅是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我们住的房子虽从大杂院发展到了景观洋房,但对居住和住宅的理解却从来形成过明确和统一的认识。即使是建筑大师对此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比如,勒·柯布西耶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而沙里宁认为,“住房的含义应该是家园以及健康的环境,而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墙壁和屋顶。”

居住和住宅是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我们住的房子虽从大杂院发展到了景观洋房,但对居住和住宅的理解却从来形成过明确和统一的认识。即使是建筑大师对此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比如,勒·柯布西耶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而沙里宁认为,“住房的含义应该是家园以及健康的环境,而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墙壁和屋顶。” 

  我们国家在经历了大规模住宅建设后,已经逐渐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关注人的生活环境发展,很多开发商开始关注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和“宜居”概念实际就是这种变化的反应。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宜居和健康住宅呢? 

  宜居和健康住宅的含义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坏境状况及住宅区的环境水平;城市及住宅区的交通系统;住宅区的景观层次和类别;住宅区的节能和智能化程度。 

  现在,不少开发商都知道将小桥流水和绿树成阴融入住宅环境,但这只能改变城市的局部环境,而当大环境恶劣时,小环境也无法幸免。前些日子北京遭受强沙尘天气时,不论是经济适用房,还是每平方米上万元的豪宅都成了“窑洞”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评价一个住宅区的好坏,首先应从它对整个城市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如果不考虑这方面因素,就会导致城市宏观环境的支离破碎,宜居之说则成为无源之水,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每年都经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天气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住宅区内部看,首先要考考虑的是交通系统。住宅区出入口应尽量避开城市主干道,而且住宅区内部的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应尽可能分开。有的住宅区因为机动车与行人混行,致使很多居民的饭后散步存在安全隐患,而健康的前提是安全,安全没有保障,健康也就成了奢望。 

  除住宅区内交通分流外,城市交通系统的通畅程度也是住宅区是否宜居的关键标准。以目前的文通状况来衡量,很难说北京是个宜居城市,因为一旦出现恶劣天气或环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很容易使交通处于瘫痪状态,2002年的那场小雪其实就验证了这种担忧。 

  另外,以往的住宅区环境设计比较浮躁,多注重观赏性,而没有注意实用功能和人性化设计的开发,特别是缺少用于居民交流的空间。其实,在住宅区设计中,应该营造不同的景观层次,比如设置步道走廊,以提供连续、动态的生活场所;用绿地等景观隔离带分离住宅和活动广场;根据居民不同年龄段的兴趣和行为特点,设置老年、儿童活动区和青年活动区等。这些场所不仅让居民都融入了住宅区的景观设计,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自然放松的交流机会。 

  如果住宅区具备了畅通的交通系统和完善的功能场所,但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很大,那么它也没有达到“宜居”的标准。2002年,英国生态建筑师比尔·邓斯特完成的贝丁顿零能耗住宅区(BedZED)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节能型住宅项目。他的设计理念是在提供环保生活的同时,不牺牲现代生活的舒适。在这个住宅区设计中最突出的是零采暖住宅模式,设计师通过改变建筑规格解决了每年长达6个月的采暖期耗能问题。在全世界高度关注能源问题的今天,这个项目为我们的未来居住模式提供了雏形范本。

  以前,国内有种说法,“公建看北京,住宅学深圳”,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相当大的。但无论在任何城市,只有我们的住宅区实现了环境、交通、节能等方面的完善,为整个城市的“宜居”水平做出了贡献,才能说我们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是健康的,我们的家园是充满活力的。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