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研究评述

admin 2007-04-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对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任凭指出忽视内部潜力挖掘、侧重外延扩张,规划缺乏科学性、川地结构混乱、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徐瑞祥、周生路分析丁小城镇建没对土地利用的正负效应,指出乡镇规模偏小、基础薄弱、重外延、疏内涵、规则布局不尽合理、进镇代价大和农民的土地情结、小城镇土地市场难以培育、耕地占补注重量忽视质,违法用地现象普遍并难以查处和制止是南京小城镇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科学定位梯度发展小城镇、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做好规划控制和计划安排、积极开展制度改革和政策

对土地的集约与优化,不仅关系到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还由于其在区域经济巾的核心位置和示范作用而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因此,深入研究小城镇的土地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CNKl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相关检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该研究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见表l、2。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的研究

近年来国家颁布的一些法规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1988年《土地管理法》颁布,有力保障了土地利用的高效集约化。1990年代以后城市土地定级估价—厂作逐渐展开,城市土地相关资料日趋完整和系统,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新《土地管理法》的颁布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土地管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1.1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在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研究方面,马克伟、毕生德、肖梦、丘金峰、宋春华、杨重光、何芳等都对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的提高和土地结构与优化等方面考虑。其次是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何芳从总量集约潜力、土地水平结构集约潜力、垂直空间集约潜力和土地动态集约潜力4方面建构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类型土地集约利川进行了指标体系设定。许树辉从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可持续度建构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总框架。章鸣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汁算公式和方法,并对杭州市1995—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厂计算和分析。郑新奇则研究了集约度模型、总分值—极限修正模型、密度容积率模型、川地效益潜力测算模型、理想值修正模型等集约利用评价模型。

1.2  土地结构优化研究 

对土地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从4个学科展开。李德华、齐康、宋启林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在规划建筑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进行工程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分析,并注重进行多要素分析和多方案比较。周诚、张德粹、刘书楷从经济学角度以城市经济学为理沦基础,发挥经济数学基础的优势,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崔功豪、陈烈则发挥人文地理学优势采用计量地理学方法和GIS工具等技术手段,重视地域差异与分工。马世骏、王如松从生态学角度将城市作为典型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从物质能量流、生态调节系数、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1.3  土地利用空间模式的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系统的演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和人文社会经济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其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均匀性、多样性、差异性、随机性、无序性等复杂的特点。华楠、江景波建立了以系统动力学方法为主体的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分析模型该模型包含有城市人口、城市经济、土地需求和土地供应等四大子块,并将模型应用于杭州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赵涛、郑新奇以济南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济南市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ArrGlS软件的二次开发语言编写程序,实现了济南市土地利用的空间优化配置。罗平、杜清运构建了基于地理特征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CA模型,并以深圳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王红、闾国年用地理信息系统(ClS)和细胞自动机的有机集成而构筑的CA—Urban模型模拟南京市的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化过程、赖红松、董品杰利用遗传算法的内在并行机制及其全局优化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配置方法刘艳芳、李兴林以海南省琼海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为例,对遗传算法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于苏俊、张继在建立和求解多目标可持续土地利用动态规划模型过程中,采用遗传算法并结合多口标模糊优选理论处理多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程锋、周小萍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为例建立丁土地利用变化的马尔柯夫模型。

2  对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针对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任凭指出忽视内部潜力挖掘、侧重外延扩张,规划缺乏科学性、川地结构混乱、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徐瑞祥、周生路分析丁小城镇建没对土地利用的正负效应,指出乡镇规模偏小、基础薄弱、重外延、疏内涵、规则布局不尽合理、进镇代价大和农民的土地情结、小城镇土地市场难以培育、耕地占补注重量忽视质,违法用地现象普遍并难以查处和制止是南京小城镇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科学定位梯度发展小城镇、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做好规划控制和计划安排、积极开展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培育小城镇土地市场、加强土地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管地。秦书莉指出土地利用散乱、用地结构混杂、土地利用忽视立体利用、小城镇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热衷于新区或扩散地的建设、忽视对老城区的改造等问题,认为建立科学的小城镇发展规划,控制城镇平面扩张规模、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完善政策法律法规是促进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郑娅、刘永红认为应积极实施土地集约型的二、三产业导向型战略、构建小城镇成熟的产业体系、积极开展土地整理、推行二位一体改造模式。在盘活存量土地的基础上,走内涵挖潜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同时兼顾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双重需求、构建成熟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积极解决各镇以地生财的窘境。

3  小城镇土地集约与优化的研究

  3.1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

  3.1.1  生态容量
 
  小城镇发展决策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确定人们对能源、资源、土地等开发利用的限度,使生态环境自身净化能力和自生能力得到适度的控制使用,这才能维护城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2002年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的《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就集中体现了这一规划思想:黄梅提出在生态环境容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指标体系,建立模型,结合具体的科学测算生态环境容量,以此为基础确定发展规模、人口规模、小城镇结构、功能性质.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规划,最终实现小城镇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朱东风提出要改变传统的“人口预测一规模限定一空间布局”规划框架,从城镇的最大土地开发量、承载量,产业与社会发展的最大生态环境容量两个方面人手来分析城镇发展可能接受的空间与人口容量,把容量控制与方案的弹性相结合,从容量控制入手来拟定整个规划方案。

3.1.2  土地的自然演进 

杨东辉以自然演进与自然规律为出发点,分析了土地自然演进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进而提出土地演进规划。指出土地演进规划是以自然和人类平等发展为根据的城市发展规划体系。它并非企图涵盖城市发展规划的所有内容,只是通过自然分析的方法、自然演进导向的土地利用方法以及以自然内在过程为依据的规划方法来对现有的城市发展做必要的补充,并引导城市走上与自然、和谐、良性的发展轨道。并提出了自然演进规划原则、程序、土地利用分析和城市的合理发展。

3.1.3  生态景观 

小城镇有着浓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土地利用中注重保护发展生态景观是研究的又一方面。张晋石分析了荷兰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规划发展的经验,指出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要放在土地有效的多重利用上,在提供广阔农业生产空间的同时,也要促进对文化和传统景观的保护,延续当地的地域特征和历史特征,兼顾生态、休闲游憩的需要,实现乡村地区的综合发展。董廷旭研究和提出了城镇土地利用生态景观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度量指标体系,并阐述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指标框架、量化方法等,从生态景观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利用。俞孔坚则提出生态景观规划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的概念,指出景观中存在某些关键性的局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系,他们对维护景观中某种过程(包括生态过程、社会文化过程、空间体验、城市扩张等)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系构成景观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简称SP)。通过判别、保护和建立景观安全格局,可以更有效地维护或阻止某种景观过程。这种通过尽量少的土地和景观的控制来实现对景观过程最可能大的调控的规划途径,就是景观安全格局途径。

3.2  对小城镇规模与建设用地的预测研究

归纳起来主要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用地预测法、人均用地预测法、多元回归预测法等。邱道持、涂建军等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该方法引进了人口和经济两个因素拉动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廖和平还提小人均居住建筑面积预测法。步骤如下:①通过预测小城镇规划期内城镇总人门、确定人均理想居住建筑面积标准,预测规划期内小城镇居住需求总建筑面积;②确定规划期内小城镇规划控制的平均居住用地容积率,进而预测规划期内小城镇居住用地需求面积;③确定规划期内小城镇居住用地所需的各类建设用地配比系数,从而预测规划期内小城镇建设用地总需求面积。目前我国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标准规范主要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同国家标准GBJ137-90)、《村镇规划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88-93)、以及《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1997国土规字第140号)。

关于小城镇规模,刘亚臣提出要以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为基础,客观和发展地提出了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层次的分级标准和村庄规模的合理化指标。俞燕山根据不同规模城镇的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要素的投入产出差异,利用DEA方法,就我国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规模效率情况进行了比较,并对小城镇本身的规模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袁中金分析我国中心镇的人口规模,指出镇区人口规模与城镇化、外来人口、经济发展。财政和投资、镇区土地利用、脱贫和就业的关系和镇区人口规模的地区差异。王竹林指出我国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不仅削弱了小城镇的功能,难以获取规模效应,而且使发展缺乏弹性,并加重了农民负担。合理确定小城镇适度规模的综合指标,并乡建镇,并取得政策性力量的支持是解决问题的出路。马晓冬等对江苏省1291个小城镇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技术分析,提出了江苏省发展小城镇的对策。

3.3  小城镇各类土地的集约优化利用研究

 3.3.1  住宅用地

  赵之枫指出农村的住房供给制度直接导致了农民自筹资金建房,建房宅基地不断扩大,占用耕地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农民建房的白建性质形成了农村聚落的无序发展。刘红萍则以湖北省通城县隽水镇为例,研究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规律。研究表明:以私房为主的住宅建设模式使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呈现低效率,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流动人口的涌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是导致用地扩张的持续推动力。祝明霞从耕地的认识、管理及利用等方面分析了农村住宅用地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和加强管理、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耕地合理集中及建筑形式多样的住宅等5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提㈩节约建筑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办法有:①建立控制村镇住宅小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体系;②用地构成合理化;③提出多层单元住宅,控制低层住宅建设;④严格控制宅基地的划拨与管理;⑤对现有宅基地进行利用与改造;⑥合理提高土地的容积率与密度;⑦合理布置道路系统,减少道路占地;⑧复合空间利用;⑨建筑单体的节地措施。

 3.3.2  工业用地 

卢晓玲等从大城市的聚集与扩散、农村发展、小城镇内部环境、政策制度4个方面剖析了小城镇下业用地扩张的机理,并对湖北省通城县和仙桃市进行了实证分析。陈前虎从浙江省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巾分析了下业区布局的区位特征与存在问题,探讨丁演变的作用机制,提出强化区域整体协凋发展观念、统筹安排城乡工业生产用地、盘活下业用地存量、有效控制用地外延扩展、加强工业区的规划千作和优化千业用地结构等对策来优化千业用地形态结构。王剑云、陶咏椿针对近些年以来浙江省乡镇工业的区域分布、土地资源利用、对小城镇形态的影响和千业用地的规划设计等几个方面提出和分析了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乡镇工业用地规划建设的科学指导、合理行使行政功能发挥政府的调控指导作用和重视乡镇千业用地的规划设计增强建设管理力度等初步对策、张建、徐晖在对北京中心镇工业用地规划的调查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观念,统筹安排城乡工业用地;加强工业的集约管理,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率;在政策上对集体土地流转加以规范等相关建议。

3.3.3  园林绿地 

张领先结合小城镇实际和发展水平,在建立园林绿化总量控制数学模型时主要从人口承载力、碳氧平衡和水资源供需情况等生态要素方面分析与建模。对不同的小城镇,其园林绿化总量控制模型的控制因素不一样。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居民收入高,其粮食依赖镇外供应,可以腾出土地用于园林建设;北方或西部地区小城镇从水资源供应方面可以考虑退耕还林;工业发达的小城镇,空气污染与碳氧平衡成为小城镇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大环保林建设。张涛对小城镇的特点,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与布局进行了探讨。白伟岚,王磐岩提出在我国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处理好城市建设区内绿地与外围生态绿地的关系,构架城镇绿地系统格局;结合绿地系统网络建设和非机动交通系统的串联,并总结了带状绿地的建设原则。

3.4  不同区位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研究 

针对小城镇所处的区位,杨贵庆分析了影响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因素,探讨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王艳红分析丁大城市边缘地区小城镇具有外部动力对小城镇拉动大、公共设施标准高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比例大、内生经济力量充足,制造业推动力强等特点,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应考虑以上特点。龚松青、厉华笑对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群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城镇群范围建立土地的集中管理制度,旨在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平衡,以利于建设用地指标的相互调剂。区域内各城镇根据各自功能和层次定位,重新分配用地指标。工业城镇可以允许工业及相应的生产设施用地超标;旅游城镇、组群中心城镇可以允许公建等服务设施用地适当超标;交通枢纽城镇可以允许交通用地超标等。卢峰从山地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特点出发,针对旧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总体城市设计和街道空间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更新原则、策略和方法。

 3.5  小城镇土地利用评价研究 

  土地利用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两方面。廖和平、沈琼对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可持续评价的原则进行探讨,并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评价,构建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薛俊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选取经济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和建筑规划指标三类共10个指标构成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邱道持还对重庆市北碚区进行了经济、环境效益综合评价。

3.6  小城镇土地利用专题研究

3.6.1  空心村的研究
 
  薛力认为,空心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它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迅速发展的农宅建设与落后的村庄规划管理、原有的村庄格局、土地产出效益低下是造成空心村的形成。空心村的发展由来已久,按发展程度可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空心村整治的对策也应依据三个发展阶段来进行。张军英以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为例,分析空心村现象及改造对策,提出采用就地改造、部分易地改造、易地改造和转型改造等方式,田地制宜对空心村进行改造。

3.6.2  迁村并点 

199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下业园区集中、地区迁村并点的对策。张军民认为迁村并点可以合理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乡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并对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寨子片区进行调查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王颖对上海浦东孙桥镇迁村并点过程与模式进行丁深入分析,魏东总结了重庆开县谭家乡的迁村并点的实施经验。刘保亮对上海松江区洞泾镇王家桥进行了搬迁后的问题分析。刘琳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论述了迁村并点规划思想的实施。李沛锋认为调整区(镇)域村庄布点规划是种新的规划类型,它集研究、实证和可操作性于一体,需要从技术路线、现状分析与调查、规划原则、指标体系,保障制度等力面着手进行研究与探索、运迎霞分析了迁村并点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指出是必行又难行的乡村城镇化之路。李海燕等提出迁村并点主要有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工程移民三种类型,并在长安子午镇进行了实践。

3.7  土地集约利用下小城镇规划的应对 

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规划应实现区域规划、规模规划、动态规划等变革;张军指出加强小城镇的区域观点关键是要怍好小城镇的空间层次分析与区域条件分析;树立小城镇规划的动态观点就是要使规划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变“时限规划”为“规模规划”,变用地定性模式的”全定沦”为“非定论”、陈怀录,华中在分析传统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规模—布局—时间”线性模式特点及其弊端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引入了经济区域、不定性、弹性绿地等概念的“规模一布局一时间”网状模式;张京祥认为必须转变为“以地定人”的预测模式,根据区域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容量作为城市规模发展的上限,再辅以其他方法具体测算城市的合理容量及分时段规模  杨国霞指出应充分重视区域经济.合理规划小城镇,注重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把握规划的弹性,突㈩规划的个性和特色;,赵珂.赵钢认为规划工作者应直面不确定性,不断吸纳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改造和完善非确定性城市规划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最大可能的减小规划与实际的裂隙。朱东风指出必须转变规划理念,强调规划的系统观,弹性、动态性与空间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生长引导与环境容量控制的对立统一,并强调市场的竞争、协同与反馈作用,尝试性提出非线性系统观的规划框架。

  4  结语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渗透到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般性研究居多、具体性研究偏少;概述性质的研究多、对专题的研究偏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等问题。今后定量研究、个体研究、专题研究将会成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的趋向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