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城市森林 促进和谐发展
城市林业与城镇建设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白嘉雨)
我国的小城镇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人居环境整体来看,它位于大中城市和大面积的自然环境之间,是从大中城市到大自然的过渡地带。
小城镇发展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
乡村原有的景观有别于中大城市。这里有秀美的山水、田园、农舍、乡间小路、原生植被。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景观格局、原有植被,保留有特色的文化历史和文物。
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等。
要建成以林木为主体,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达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这个体系包括城区公园、园林绿地、河流、道路宽带林网、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最终要在城市的中心区、近郊和远郊协调配置成“绿色生态圈”。
城市森林的营建技术重点在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显著、景观多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景观。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景观是指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异质地表。由农田、森林、河流、居民点组成的风景即为景观。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规划的最终目标。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 态特性及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景观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留景观的异质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地形地貌也属于一个城市的自然资源,可以调剂人工道路的平滞和呆板。不应把道路及河道都截弯取直,而应该是因势利导。
完整的城镇森林生态体系,是提升城镇生态质量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周边有大面积山林,所起到的生态效益是中心城区少量林木难于做到的。应把大面积的山林作为管理的重点,制定管理规程。
带状的农田防护林网、海岸防风林、道路林带、沿河林带,还有村旁及房前屋后的绿化林木,是我国乡镇景观的一大特色。应当将其布置成环境优美的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城镇森林环境,使森林与河流、沟渠、山塘、水库连为一体,建立一个林水相依、相连、林水互利的森林网络。
在改善小城镇交通的时候,要留出休闲的“绿色”步行道。
这一“绿”道网络是完全脱离机动车辆的安静、安全的“绿色”
通道。它与学校、医院、居民区、各种休闲活动场所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可为行人及非机动车提供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通道。同时,乡镇原来有许多公共活动的场地,例如村头的大榕树下、凉亭、风雨桥、祠堂等等,应有计划地保护利用。
城市森林与“三生态”(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科学顾问:彭镇华)
近年来,城市森林建设,发挥林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02年国家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其中明确提出了“三生态”的理念,即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并首次把城市林业作为一个战略来考虑,更加突出了建设城市森林的重要性。
城市森林建设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点、线、面相结合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里面来统一考虑。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人们向往居住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里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这种需求已成为我国城市林业发展和城市森林建设的原动力。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森林建设是国家林业战略的重要内容。12个林业发展战略中把城市林业单独作为一个战略来考虑,更加突出了建设城市森林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们提出了林网化————水网化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总体理念。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与水是不可分的整体,森林与水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森林是“城市之肺”,而河流、湖泊等各种湿地则是“城市之肾”。林网化与水网化是林水结合的一种城市森林环境建设理念,具有“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特点。这个建设思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城市市情的,能够利用较少的土地通过整体效益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实施“林网化————水网化”的工程,最终实现“林阴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美好环境。
我国的城市绿化建设要抓好三个转变:
其一,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的转变。在城市绿化观念上首先要实现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的转变。要重视乡土树种、乡土植被类型的使用;要重视落叶树种的使用;要提倡低维护的绿地建设;要注重自然山水植被的保护;要提倡落叶归根,建设能够自我维持的绿地类型;要提倡近自然的水岸处理和绿化;要提倡建设节水型的城市森林;要提倡建设自然式的道路林带。
其二,从注重绿化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许多城市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适合于城市绿化而又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资源十分丰富,亟待开发。
其三,从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转变。长期以来,以森林植被为主的城市生态建设重点是放在建成区的绿化美化方面,比较注重视觉效果;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则基本在山区,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则很少顾及。因此,这种传统的部门分割条块管理的绿化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城区与郊区一体的城市森林建设是大势所趋。
城市森林大致具有以下9种效益的价值:储存能量和二氧化碳价值、节能价值、改善空气质量价值、防洪减灾功能价值、休闲娱乐价值、房地产价值、医疗卫生和保健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及法律价值。随着我国城市森林的建设发展,城市森林的这些价值最终会得到充分体现。
城市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支柱(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闫 伟)
森林是陆生植物中最强大的生态系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柱,是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等诸因子中最具有战略性的、最积极的生物因子。它不仅在陆地生态平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也是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设森林城市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森林城市”是具有森林生态环境的城市,是以城市及周边地区林木为重点的生命支持系统,是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绿化(美化、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森林(生态)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城市里拥有大片森林面积,无疑成为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优势条件和重要标志。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有效增加森林面积,是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形象,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已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和根本保障之一。森林作为城市的“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降解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森林城市,要按照区域性的自然、人文条件和城市发展可能性,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借山水和自然环境优势,以及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在治理山水、植树造林,大力进行园林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及治理上下功夫,使人、建筑、城市、自然融为一体,让城市坐落在青山、净水、绿色的环境之中。
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体现以下特点:一是体现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特点,提高城市森林景观价值。二是将宅区公园、街心公园、街道绿化与郊区森林有机结合,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要充分发挥森林净化空气、减少污染的作用,提高居民健康生活水平。要因地制宜,针对环城景观、道路景观、休闲景观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绿化树种,以灌木为主,适当配置一定数量的草坪、乔木,注重树木与绿地、建筑的合理搭配,创造环境精品。
在森林城市生态建设战略设计时,要遵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佳原则。主要应树立以下观点:一是森林城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要受到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两种平衡的制约。这是推动森林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二是森林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得到最大的经济和生态两种效益,即最大可能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森林城市建设的目的。森林城市建设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生态建设与居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相统筹。
城市林业与风景园林(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李 敏)
2001年9月,贵阳市园林局与市林业局合并,成立了“贵阳市林业绿化局”;2004年11月,新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成立,撤销了原市绿化局和市农林局;2006年1月,北京市政府将市园林局、市林业局和首都绿委办也进行了合并,组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从这些不约而同相继发生的行业行政体制改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背后运行着一条重要客观规律:城市林业与风景园林行业必须实现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管理等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城市林业”是在城市地区栽培、经营和发展利用林地、林产品及森林资源的一种产业,包含有一、二、三产业部类,是一个完整的区域性产业概念。
城市林业与风景园林,主要工作对象的客观载体是广义的城乡“生态绿地系统”。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亡的。
生态绿地系统是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生态绿地系统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和经营的、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产出的各类绿地(含部分水域)的集合。它以自然要素为主体,以利用自然为目的而加以开发,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新鲜的氧气、清洁的水、必要的粮食、副食品和游憩场地,并在人类的科学文化发展和历史景观保护等方面起到承载、支持和美化等重要作用。
关于城市林业与风景园林的互动关系,要从园林与林业的学科体系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的联系来考察,才能获得正确的概念。
园林学是横跨于生物学、工程学和艺术学三大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类活动与周围自然世界和谐关系,包含游憩、审美、生态和艺术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园林学家和园林工作者要用艺术的眼光和科学的手段,去研究和处理有关人居环境生存空间、游憩空间及土地利用的诸多要素,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园林学基础科学研究的景观生态、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城市树木栽培、景观变化及野生动物、开畅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等领域,也与城市林业有密切的交叉联系。
园林学是一门为增进人类生活舒适、方便、健康服务的学科,一门对改善国土与城市生态及大地景观起重大影响的学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园林学一方面吸收国外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祖国传统园林艺术理论的发掘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学科体系。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该学科又扩大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保护、利用、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领域,并逐步向大地景观规划与建设领域延伸。尤其是在景观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园林植物培植与应用、园林旅游和城市绿化管理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实用科技成果涌现,大大提高了风景园林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社会竞争力。
城市森林与人体健康(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张志强)
目前,我国正在城市森林与人体健康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从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生理等角度,研究城市森林与人体身心健康的相互关系。
城市森林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城市森林通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物质供给(如饮用水、大气质量等),进而促进人类的健康;城市森林通过对人体心理、生理特征和活动的影响,进而改善人体健康。
从大量的气候观测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一般将城市气候的特征归纳为“五岛”效应,即:混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城市“五岛”效应对城市居民健康生存环境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而城市森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居民健康。
固碳释氧:森林生态系统是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的关键陆地生态系统,城市森林在城市碳氧平衡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吸收紫外线:城市森林冠层可以有效吸收紫外线。吸收大气中的有毒物质:城市森林植被与大气气体交换过程中通过气孔吸收部分大气中的有毒气体,经过光合作用或氧化还原过程形成有机物质或变为无毒物质。滞尘:城市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减噪:城市植物减弱噪声有4个良好途径:树木枝密叶稠,声波碰到这些轻、柔、软的枝叶后大部分能量被植物吸收;树木枝叶经多次吸收、反射的过程,最终使声波能量减少或消失。杀菌:空气中的尘埃是细菌等的生活载体,城市植物的滞尘效应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总量,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保护水源地、净化水体与土壤中有害物质: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有害残留物等。
城市森林通过对光线、色彩、气味、形状、声音等方面形成的特定环境影响居民的心理活动,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人体心理和生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缓减压力或心理疲劳;在疾病恢复期或自我报告时减轻病症;长期的行为效果将对人们健康状态有总体改善。
以居民健康为导向的城市森林建设应该做到:
加强城市森林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为开展建立以服务于居民健康的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依据;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森林建设空间结构,建设能满足城市居民健康需求的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加强城市休闲林地建设;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公共健康政策制定的途径;加强城市绿色通道、绿色走廊、健康步道等建设,创造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放松身心的有利环境;加强城市周边休闲林、饮用水源区水源保护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