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回顾、分析及思考
提 要:对1976年唐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过程及内容进行了回顾总结,提出了震后规划的一般性特点及唐山震后规划的特性,对唐山震后重建规划的实施效应及实现度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阐述了对城市震后规划的若干思考。
地震是“百灾之首”,在人类文明史上,以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自然灾害便是地震。地震是使人类几世纪才能造成的文明毁于一旦的巨难,达尔文说:“……人类无数时间和劳动所建树的成绩,只在几分钟之内就毁灭了;可是,我对受难者的同情,比另外种感觉似乎要单薄些,就是那种被这往往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而现在一分钟就毁灭的情景所引起的惊愕的感觉……”。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地震是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是一场被世界称为“20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的巨祸奇劫,造成了24万人死广,16万人重伤,一座重:正业城市毁于一旦。这次地震是中国少有的惨例,也是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表1)。
我国所面临的地震灾害环境十分严峻,全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其中100万以上人门的大城市占70%。在广阔的高烈度区内生活的人口已接近9亿。从历史角度考察,地震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相反某种程度上其已成为一种“常态”(图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10周年之际,在唐山大地震32周年之际,在汶川5.12大地震灾后规划和重建全面展开之际,回顾唐山震后规划建设的历程,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建设安全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深入的思考,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1 唐山震后重建规划的过程及主要内容
1.1 背景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是连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走廊。市区位于唐山市中部,东、北与滦县交界,南与丰南县接壤,西与丰润县毗邻(图2)。
1976年7月28日的大地震,使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废墟,铁路交通、邮电通讯、供电、供水完全中断,道路桥梁、工厂设备和农田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生产性建筑倒塌和遭严重破坏的达80%,生活建筑倒塌和遭严重破坏的达94%,具体的地震受灾地区如图3所示。震后,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14个省、市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先后抵达唐山灾区调查研究,参与唐山重建规划。1976版的《河北省唐山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即在此背景下展开。
1.2 规划编制过程
唐山震后重建规划可以分成编制前期准备、规划编制、规划批准、规划修订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时间跨度、过程以及相关情况如表2所示。
1.3 唐山震后重建规划内容
1.3.1 规划指导原则
党中央、国务院为震后唐山的发展确定的总目标为:将新唐山建设成为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重建唐山的指导思想大体可概括为:①城市规划建设应反映所处地区的特殊性,考虑工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制约条件;②应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促使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具体的震后重建规划的指导原则于1976年9月15日提出,概括如下:①备战备荒为人民;②集中发展小城镇,限制发展大城市;③工农结合,城乡统一;④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先生产后生活;⑤搬迁原有严重污染企业及位于压煤区和采空区的企业和建筑。
1.3.2& nbsp; 选址及城市空间结构
唐山市是以100多年前开滦煤矿的发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陶瓷、煤炭、水泥等重工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产业推动力。图4清晰地展示了建国前唐山市区形成和空间发展的历程。地震前的唐山城市格局由主城区和距其东部25km的东矿区两个片区组成。出于震后城市生产生活安全的迫切需要,城市空间结构和选址的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当时,城市选址有两种意见:一是原地重建;二是异地重建。两者各有优缺点。原地重建可以:①保留唐山的产业体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特色;②减少搬迁征地费用,节约土地资源;③有利于城市原有基础设施的利用;④向世人展示唐山重新耸立的决心。而异地重建则可:①有效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②空出压煤区;③节省原地重建的清墟费用。最后,规划采用了混合型的布局方式,除在老市区安全地带的原地重建并适当向西、北发展外,将机械、纺织、水泥等工业及相应生活设施迁至主城区北部25km的丰润县城东侧建设新区,选址基于其所具有的以下特点:①破坏较轻;②土地不是高产农田;③10km2内无村庄,无需搬迁;④依托丰润县城发展新区,易于组织。由此,唐山城市被有机地分散成三大片区:中心城区、丰润新区和东矿区。从而形成南、北、东三足鼎立的“一市三城”的分散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图5)。
[NextPage]
1.3.3 分区性质及规划策略
唐山震后规划按老市区、东矿区、丰润新区三区进行城市布局,每一个分区在城市性质及职能、规划策略等方面均有翔实的考虑(表3),而针对老城区、东矿区以及丰润新区各区的用地布局(图6、图7、图8)也均建立在对各自现状条件及发展潜势的综合研究基础之上。
1.3.4 专项规划
唐山震后重建规划所考虑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一个现代化城市规划所具有的所有方面,笔者从住区、公共建筑及绿化、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及防灾等方面集中介绍各专项规划的内容(表4)。
2 唐山震后重建规划特性分析
2.1 震后重建规划的一般特点
2.1.1 应急性
应急性是震后重建规划的一大特性。灾后建设应急住房安置受灾群众、恢复其生活生产以及城市生命线工程恢复等等都是地震灾后规划应首要考虑的问题。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导致了整个城市体系的崩溃,震后重建刻不容缓。因此,在此背景下编制重建规划更要求高效快速。日本1995年1月17日阪神地震以后一小时,神户市政厅就成立了由神户市市长为首的救灾指挥部。1995年1月26日即成立了地震恢复重建总部,负责制定恢复重建规划。1995年3月27日,《恢复重建规划指针》首先编制完成,距离地震爆发仅仅只有两个月。随后,在综合各方意见之后,于1995年6月30日正式颁布《神户市恢复重建规划》。重建规划的应急性还表现在规划人员的早期进入。两院院士周干峙指出,规划早期进入以后,就可以把临时安排、长远规划、阶段规划一直到总体规划都安排好。
2.1.2 阶段性
震后重建规划的阶段性体现在两个层面。分别为其规划编制过程层面和规划编制内容层面。
(1)规划编制过程:即以应急性为基本原则,分阶段地进行城市震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表现为可先确定主要的方针政策以及主要的规划结构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后逐步进行各个分项规划的分析和设计。日本神户震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即呈现很强的阶段性,首先于震后两个月完成《恢复重建规划指针》,而后于震后五个月正式颁布了《神户市恢复重建规划》,而这些只是其震后重建规划的一部分,其又于1995年7月和1996年7月分别制定了《神户市应急住房重建三年计划》和《神户市住房恢复重建规划》,而针对具体的土地再整理项目和城市规划也是直到1995年11月才最后确定。
(2)规划编制内容:震后具体的规划重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①应急安置期(震后约一个月内);②过渡安置期(震后一个月到半年);③永久安置期(震后约半年到三年)。日本阪
神灾后重建经历了最初的应急建设阶段、紧急复兴3年计划实施阶段和实施“紧凑城市”和“由地区主导”的地区开发阶段。因此,震后重建规划内容也分阶段地进行阐述和设计,这与传统总规中的分期实施有相似之处,但很明显,其阶段的划分同传统总规中的近期、远期和远景规划又有着时间跨度上的显著差异。
2.1.3 冲突性
震后重建规划的冲突性体现在其目标实现和具体设计中。从目标实现层面而言,其各个目标之间体现着较强的冲突性。Barclay G.Jones(1981)认为震后重建规划的作用和目标为:①提高重建的效率和速度;②引导重建进程以使重建的区域经济体系尽可能地比灾前更具抗灾能力;③最重要的一点即探究重建努力和在其中的巨大投资以一种动态提升区域发展的方式来进行。但他同时指出了以上三个目标实现的冲突性。首先,以最高效和快速的方式进行重建可能会放弃其原有的抗灾性能并阻止其进一步发展;其次,加强重建社区的抵抗灾害的功能会使重建的阶段和周期变长,使其过程低效;再次,它还会以一种阻止增长和发展的方式被执行。另外,冲突性同样体现在具体设计层面,如各种社会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等等,尽管这也是传统总体规划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城市规划师们会发现各种冲突更凸现于震后重建规划的各个阶段之中。包括灾民各个生活阶段的矛盾、灾后重建近期实现和远景目标之间的难以调和,以及原住民的文化重建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冲突等等。在我国唐山震后重建规划中,原地重建和异地重建的冲突、快速批量住宅设计和追求丰富空间的冲突等都集中体现了震后重建规划的冲突特性。
2.1.4偏倚性
地震灾害的巨大破坏性将抗震城市的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城市震后重建规划中也给予抗震防灾规划以传统总体规划中所未曾有过的重视。另外,偏倚性还充分体现在对震后重建中紧急问题的重点考虑上,如灾后城市选址模式、住区重建规划以及生命线工程的恢复规划等等。其对抗震防灾的侧重性和对紧迫民生问题的针对性成为震后重建规划的一大特色。从编制流程上而言,重建规划也是遵循地震、地质部门提供的相关地质评估资料进行规划布局的统筹考虑,与一段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只以抗震防灾专项规划来贯彻其防灾抗灾理念不同,震后重建规划将抗震防灾的规划原则贯彻始终,从城市结构形态、设防区划、避震疏散、生命线工程到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等都在总体规划的布局以及各项专业规划中加以贯彻和体现。
2.1.5跨越性
即重建规划在原有水平上的跨越式提升。震(灾)后规划不能纯粹是“重建”、不能纯粹是“恢复”,还必须解决原有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痼疾”,并应用最新的规划理论,实现规划地区的跨越式提升和发展。如阪神震后规划提出了“创造性复兴”的概念;联合国开发署驻华常驻代表Kerstin Leitner女士提出要将灾后重建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大庆市灾后重建不搞简单恢复。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附近的北岭地区发生6.7级地震,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地震学家郦永刚教授指出,灾后重建不应仅仅是恢复到地震发生前的状态,而应有更长远的考虑。中规院院长李晓江认为,“重建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规划,要根据资源环境和地质条件对整个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布局,包括人口布局作一个大的调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的机会,把过去犯的历史性错误改正过来,在未来的发展中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见,重建规划的跨越或提升性已是公认的特性之一。
2.1.6安居性
即将住房建设作为重建规划最主要的规划内容之一。因为,只有灾区群众及时得到安置,才能安定民心,进而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2001—1-26)后重建规划、巴基斯坦北部地震(2005-10-8)后重建规划都将住房作为“重心”,将“民用住宅用地”作为首先确定的规划用地类型,将居住区规划作为“首要编制的规划”;神户重建规划也将“重建‘市民的生活”’作为“分目标进行的重建规划”的首要内容,这些皆反映了安居性已经成为重建规划的特性之一。
[NextPage]
2.1.7安全性
即震后重建规划对安全倍加注重。如阪神震后规划将“安全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兵库县的重建工程“不死鸟计划”,分“紧急应急对应期”、“复旧期”、“复兴前期”、“复兴后期”四大阶段,将提高房屋耐震性能和加强国民防灾意识作为重中之重,以不仅要恢复到震前水平、更要建成远比震前更加安定、安心、安全的城市为目标,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创造性复兴”之路(图9)。
2.1.8创新性
即在震后重建规划与建设的实践中,每个国家和城市都致力于创造符合国情和实际的规划建设模式。日本的兵库县特别制定了时间跨度为10年、指导兵库县实现在都市、防灾、产业、文化、福祉五大领域的“创造性复兴”。其创新性重要表现之一为选择实施了17个重建示范、象征性的项目。巴基斯坦北部地震(2005-10-8)后,巴基斯坦政府实行“自我重建战略”。鼓励灾民自己动手重建家园。政府向灾民提供资金、技术和指导,建筑质量则由震后恢复和重建委员会负责监督。截至2007年年底,经过2年的重建,数十万地震灾民掌握了技能培训,并成立了2000多个乡村重建委员会。目前,已经重建了1.5万座房,2万座房正在重建,所有60万毁房、倒房将计划在2008年中期修建完成。
2.2 唐山震后重建规划特点分析
毋庸置疑,唐山城市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最初唐山震后重建规划的指导。唐山震后重建规划也不同程度上具备着以上所述的震后规划的一般性特点。然而,深入分析唐山的震后重建规划,可以发现其还具备着如下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有力地保证了唐山重建规划的高速度、高质量地进行,不少方面也具有开创性,为中国城市规划事业作出了较重要的贡献。
2.2.1 以人为本
表现在:①唐山的重建规划及建设自始至终视住宅为“头等大事”。1979—1985年,每年住宅竣工的面积,均占当年全部竣工面积的60%以上。而1980年与1985年,则分别占了72.53%和70.85%。安居,才能乐业。鉴于此,对住宅在规划设计、资金、运输、物资等方面提供优先。凡不影响配套的公用建筑,一律给住宅建房让路。②唐山重建规划将地震受灾人民的“三孤”(孤儿、孤老、孤残)未来生活所需要的一系列社会服务设施(包括无障碍交通)都予以了精心的考虑。震后仅几个月,市区和大部分郊区建起了截瘫疗养所和疗养院,建起河北省第一个达到国际无障碍设计标准的残疾人教育中心。③唐山震后重建规划有一定程度的公众参与,规划过程中征求群众意见,并根据当地群众的要求进行规划调整。
2.2.2 高度统筹
唐山震后1个月,国家即组成国务院唐山工作组抵灾区调查,进行规划基础研究工作,并组织有关部、委和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唐山等14个省、市有关单位,近3000名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到唐山参加城市恢复重建的规划和设计。震后3个多月就编制完成《河北省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这样快捷的工作节奏,既反映了震后规划的应急性特点,又有赖于整个过程的高度统筹。此外,唐山重建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分点重建”,实行“规划、设计、投资、施工、分配、管理”六统一,按“先外围、后中心;先地下,后地上;先住宅,后其他”的顺序组织施工,也体现了高度有序统筹。
2.2.3 提高城市抗震能力
唐山震后重建规划致力于将唐山建成一座抗震城市,将唐山建成最安全的人类生存空间。其做法包括:①选择有利抗震的地段建设新区。搬迁处于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大型工厂。路南区则“劣”中选“好”,适当建设2—3层住宅及商业网点。新唐山的老市区则往“承载力”强的北、西方向发展。东矿区避开采空塌陷,以及其它的“危险地段”。②多种措施保障城市安全。新的唐山市为8度设防区,对生命线工程适当提高设防标准。楼房间距采用檐高1.7倍进行布置;居住小区设置绿地并加设取水措施;城市交通增加对外出口;城市供电多电源环形供电;城市通讯有线无线结合,机房分建;城市供水多水源环形供水等。③提高住宅结构抗震能力。主要采用“内浇外挂”、“内浇外砌”、“砖混加构造柱”结构型式。④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唐山重建对各种仓库布局做了调整,易燃易爆剧毒仓库一律迁移到远离居住区的地方。对位于城市上游的陡河水库堤坝,按百年一遇洪水进行抗震加固。新建炼焦制气厂和热电厂,实行集中供气、集中供热,减少火源。
1976年前,全国的城市建设规划均没有专门的防灾专业规划。在唐山大地震后,全国范围内的规划中才增加了“防灾专业规划”。可以说,唐山震后规划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国城市对抗震的重视。
2.2.4 集全国之智,通过方案征集选用优秀设计
参与唐山重建规划设计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整个唐山重建规划过程是不同设汁思想和风格的交流与融合。仅以住宅而言,援建的设计单位,就提供了约2/3的住宅设计图纸。此外,通过全国性的规划征集更是获得了相对最优的方案。如,作为唐山重建的第一个“小区化”成果——河北1号小区不仅在“搬迁倒面”中影响重大,而且为大规模重建积累了丰富经验,“小区的示范作用也是其功勋之一”河北1号小区的规划方案即经过全国性方案征集,同济大学的方案人选(图10、图11)。
2.2.5 避震与城市功能分区相结合
在唐山的灾后重建规划中,根据地震断裂带走向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将穿城而过的陡河和位于市中心的大城山作为天然屏障,以东为钢铁和陶瓷工业区,以北为机械工业区,以西为生活区。在丰润有一条从西北到东南的断裂带,规划时便作为了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的绿化分隔带,宽达百米。对于相互交错、难以整体避开的断裂带,则在规划中设定为绿地和公园,尽可能减小对建筑物的损害。原路南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并有一条活动断裂带,对城市建设极为不利。为此,将原来地处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唐山机车车辆厂和地处砂土液化区的唐山齿轮厂、轻机厂等大型工厂搬出路南区,迁往新区安排建设。路南区以发展风景区为主,并安排一些仓库堆场和无污染的小型千业。仅在一些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适当安排了部分2—3层住宅和商业网点。
2.2.6 提升与跨越
唐山震后规划建设特点之一是力求解决以前存在的大部分城市问题,使城市水平比震前提升档次。灾后重建很容易使“重建”的城市重蹈覆辙。英国灾后重建专家、伯明翰城市大学城市地理学家彼得•拉克汉姆指出,“1666年伦敦大火后,该市按照最初中世纪的轮廓重建,导致的问题一直存留到现在!”。而唐山震后重建规划则完全避免了这一局面,将灾后重建作为唐山城市振兴的重要契机,重建规划几乎解决了当时所认识到的原有唐山所存在的大部分不合理的状况(表5)。
从唐山完成重建的1988年与1976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比较看,唐山的城市规模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表6),且这种趋势一直有所延续(表6、图12),而这都与1976年震后规划打下的基础密切相关。
[NextPage]
2.2.7 超前与创新
唐山震后规划的超前与创新性体现在以先进的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城市布局及城市发展控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多种规划思路、规划举措等的创新。如,“绿化+避难”的绿地系统布局思路;50m红线的城市干道新华路的建设;城市高架路及白行车道的规划设想;住宅结构抗震的创新;市中心广场用地的坚持保留;打破了唐山地区和唐山市的行政界限统一编制的震后城市总体规划;行政办公用地及建筑、体育设施布局的相对集中;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多源供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小区规划模式的全面推行(1986年唐山共建成小区100多个);包括人口密度,住宅建筑密度、平均层数、日照间距等在内的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城市抗震防灾的考虑等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前瞻和创新意义。
2.2.8 区域思想和城市大格局
唐山震后城市总体规划应用了“有机分散”的思想,主城区向北、向西适当扩展,将原来的机械、纺织、水泥等工业及相应的生活设施迁至主城区北部丰润县城东侧建设了新区,保留东矿区并适当发展,从而将城市有机地分散成三个大片,形成了南、北、东三足鼎立的格局,使唐山形成了典型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三个组团中间,是环保绿地(陡河水库风景区)。唐山震后规划也自觉地应用了区域规划思想,用1:20万比例画唐山区域规划图,考虑了唐山与北京、天津、燕山山脉的空间关系,将恢复建设新唐山的规划同整个冀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已经完全不是就唐山论唐山,具有了成熟的区域规划视角。
一直到本世纪初,唐山市还保持着震后规划所确立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图13)。此外,震后规划所确立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思想和形态还导致了现在大唐山格局的形成,对现今唐山城市的腾飞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图14)。
3 唐山震后重建规划实施效应及实现度分析
3.1 思路及方法
针对唐山重建规划实施效应的分析拟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维度表示唐山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分支系统,包括城市选址、空间结构、住区建设、产业布局、生命线工程等;纵向维度表示唐山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震前阶段、震后重建各阶段以及现今阶段(图15)。
3.2 规划实施效应及实现度分析
震后规划实施效应和实现度分析的目的是考察规划对唐山重建所起的作用,主要从城市选址、空间结构、住区建设、产业布局、生命线工程等方面展开分析(表7)。
4. 关于城市震后重建规划的几点思考
4.1 正确发挥城市规划专业在震后规划中的作用
城市生态环境的集聚性、非自然性,决定了其脆弱性,因此,城市灾难某种程度与城市发展相伴随,也决定了城市规划在减灾防灾方面的任重道远。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国际气候预测研究所的灾难风险专家麦克斯•迪力(Maxx Dilley)认为,国际社会应该把应对灾难看成是城市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在自然环境脆弱的地区,对当地的发展规划应该加入适当的风险预测内容。应当将研究城市灾害的分布及其客观规律作为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城市安全和城市灾害潜势评价。震后城镇重建中应特别重视灾害预防问题,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真正把城乡安全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对不具备城市安全、未妥善解决自然灾害要素方面问题的规划方案要一票否决。保证城市的安全——这可能是城市规划专业在震后规划中应起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4.2 重视震后规划的社会学因素
唐山地震中,现代大工业文明塑成的唐山产业工人的优秀素质对救灾重建起了关键的作用。灾害发生后,虽然人们严重缺乏救灾知识、技术与工具,但作为城市人群主体的产业工人的团结性、纪律性、协作性、组织性、战斗性,仍保证了灾难之时无序中的有序。震后企业的废墟自动成为工人聚集的处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无数规模不等的有组织的救援力量。这种力量遍布了整个唐山市,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据统计,在大震后30小时之内,唐山人民通过自救互救,共救出约45万余人。民兵共救出约23.4万余人,10多万解放军救出约1.64万人)。同样,汶川地震灾难中民众所普遍展现的善、勇、义、仁、孝、慈等优秀品质感天动地,民族凝聚力震古烁今,是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的宝贵精神财富。震后规划要尊重、维护这种珍贵的财富,将之视为实施震后规划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在物质空间、精神文化等层面重构产生人们这些优秀品质所依赖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网络,将之永久地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其次,在一般震灾损失统计评估的基础上,要进行灾后社会心理调查和分析,依据调查结果进行灾后规划。阪神地震社会心理调查结果为紧急救援、物资供应、社会安定等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即为佐证。第三,在震后规划中注重社会因素还应包括对社会弱势阶层各方面的倾斜,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和谐与社会共生。第四,除对震后规划进行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评价外,还应对震后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做社会影响评估。
4.3 将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作为震后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场惨烈的大地震后,震区山川变形,满目疮痍。然而,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经济学的“破窗理论”提示人们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要向最好的方向和结果努力。地震最主要的负效应之一是破坏了震区原有相对平衡的生态环境,并因此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存。从这一角度而言,遵循生态学原理,在合理评估灾区基本生存容量的基础上,趋利避害,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是震后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地震导致的采空区塌陷是唐山市的三大灾种之一,被称为“百年沉降区”。对此异常不利的条件,唐山震后规划一是“避”,就势构筑了园林化的、组闭式的城市格局基础;二是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了采空塌陷区所形成的蓄水功能,营建具有自然森林风貌,集游憩、观赏和水上活动为一体的休闲公园——南湖公园。2006年8月10日,南湖公园被河北省建设厅命名为“河北省五星级公园”。2008年3月,唐山市将南湖核心区命名为南湖生态风景区,并与周边区域共同构建91km2的南湖生态城。南湖生态城内将规划建设国家矿山公园、近代工业博物园、地震遗址公园、唐山诗墙等重点项目。2008年10月,南湖生态城内的休闲别墅区将竣工投入使用,成为曹妃甸科学发展论坛的分会场。南湖地区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是地震地区趋利避害、生态修复及重建的经典案例之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4.4 建立震后规划“编制—实施—反馈”动态机制
震后重建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国唐山大地震花了十年时间完成重建,日本神户震后重建也用了八年。然而,对震后规划而言,各方往往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出相对成熟的方案。这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既反映了震后规划的应急性特征,又决定了“应急”的震后规划具有某种内在的不合理性的较大可能性。在这一情形下,必须强调建立震后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不断动态反馈修正机制(如图17所示)。
在震后规划“编制—实施—反馈”机制的实践中,日本神户的震后重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1995年6月,《神户复兴十年计划》制定完成,到1999年,神户市对其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召开了14次讨论会,对1万市民进行了调查,主要从:①市民生活的再建,②社区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③经济的恢复和复兴,④城镇的吸引力,⑤城镇的合作开发五个方面进行第一个五年“神户复兴规划”运行效果的评估;另外,还在2000年10月提出了《神户市城市恢复重建规划促进项目》,主要目的是列出重建规划后5年所遗留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推动了重建工作。
此外,要保证震后规划“编制—实施—反馈”机制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利益主体在重建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编制时期,就应采取多参与主体的编制方式,即通过运用多个责任相关者共同决策的方法,重视多方人员的合作和参与,除政府官员和技术专家外,应同时考虑吸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法律专家以及地震受害者的意见。其次,在规划实施阶段,应积极培育社区的主观能动性,将其作为重建规划的驱动单位以及反馈规划的重要主体。如日本神户的《防灾和福利委员会》确立了“防灾和福利社区”,以小学区为基本单位来收集公共意见,实现具体的规划效果反馈,从而完善了“编制—实施—反馈”的震后规划动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