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联合开发——香港
香港人口接近700万,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香港如何保持城市交通的顺畅、有效地控制交通污染,值得各地城市的借鉴和学习。香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交通一直担负了全港80%以上的客流量,仅有大约6%的居民出行使用私人交通工具。香港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共交通社区式的土地利用形态。根据1992年的分区人口统计结果分析,全香港约有4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m的范围内。如果仅以居住在九龙、新界以及香港图岛的居民计,这一比例更高达65%。除少数散布在半山和山顶的高级别墅外,绝大多数位于非铁路沿线的住宅也围绕公共汽车站形成高密度组团。这种布局有助于公共汽车线路拉长站距,提高旅行速度,同时也缩短了居民向站点步行的距离。由于客源充足,公共汽车公司能够保持良好的经营效益,维持高质量的服务,形成良险循环。香港的就业用地布局也采用类似模式。在新界,约有78%的就业岗位集中位于地铁站附近的就业中心内,其用地面积之和仅占新界总面积的2.5。商务中心更是高度集中在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的大型枢纽处,其中,中环—金钟—铜锣湾地铁沿线的平均就业密度超过每公顷2000人。
香港地铁按照TOD模式进行规划的,每一个地铁场站的建设,都是在规划的指导下完成的。在市中心区,地铁建设与周边的物业发展紧密结合,地铁站与公交站、商业设施等实现了无缝接驳。同时兼顾附近现有旧建筑物在未来改造时,能够实现与地铁接驳,因为那样可以提升其物业价值。而地铁规划建设时,也会为规划建筑物预留接口。在住宅区亦有同样考虑,提供了周边发展物业与地铁站间的接驳设施,利用公交及行人系统实现无缝接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