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城市规划的生境方法

wenxin 2007-04-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规划的生境方法

 1 现代城市规划方法的缺陷

  经济学中的GDP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忽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功能的缺陷已经为人所共识。笔者认为,在现代规划领域也存在着有致命缺陷的“GDP”的概念和方法。这里的规划是指涉及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这个规划领域的“GDP”可以有两种全称:G00d DeStrctiVe P1anning(正当的破坏性规划)或GeoDestructiVeP1anning(破坏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规划)。虽然有两种名称,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对土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过度利用和破坏。现代规划从规划理论和方法到编制、评审和实施过程都存在弊端,而且这样的弊端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必须对现代规划范式进行改革,而改革必须从范式的根本做起,这个根本就是规划的理论基础及其派生的方法。

2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革新

《城市规划原理》一书把16世纪的乌托邦城和太阳城、19世纪的新协和村等列为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1]。笔者认为,这些所谓的理论渊源其实只是出于人类愿望的主观设想,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似乎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渊源。笔者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依托的是工业化及其经济学原理,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0世己初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20世纪30年代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论”,理论核心是空间距离与移动费用之间的关系,理论哲理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里(后虽有《马丘比丘宪章〉乃至《北京宪章》,但《雅典宪章》仍在我国目前城市规划界占主导地位)。这样的规划理论架构和内容可被称为城市规划的工业范式,它偏重对人工物质空间布局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了人本身除了物质和经济以外应有的诸多需求,忽视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和功能,越来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近年来一直有学者呼吁要革新规划理论和方法,革新的关键是建立生态化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强调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和功能。

近年来,俞孔坚等一直都在积极呼吁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为此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十大景观战略[2]和“反规划”思想[3],倡导以景观安全格局来解决土地生态安全和城市的功能结构等问题。史培军提出建立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认为生态用地与其他生产生活等用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以生态安全条件来优化土地利用格局,认为—些特定空间分布的“生态功能用地”在空间上不能用等量用地代替[4]。杨培峰和蔡云楠认为,生态学可以作为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5]。

总的来看,目前学界的探讨是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为科学基础的,但尚停留在哲学思辩的范畴内,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可操作的理论和方法层次上,也没有将其提炼为规划的模式。笔者认为,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中的生境理论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以为城市规划走向新的范式(生态范式)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 生境理论及其应用

生境有多种定义,笔者这里采用《生态学词典》的定义:生境(Habitat)是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多处的具体环境。它是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因此生境比一般所说的环境有着更具体的意义”(6)。不同的生物个体或群体需要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不同位置、地点或地段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生态或生存因子,因而其中可以养育的生物或物种也不同。生境包含了生物生存与繁衍所需要的资源与环境,并造就了生物和景观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境组成了城市自然景观。与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相比,生境理论是具体的、可量化的。例如,对日本大山雀(GreatTit)这种鸟类而言,在城市里,在250m的半径范围内必须至少有1.8hm2的树林覆盖面积(占250m半径面积的9%),并且在1km内至少有其他三个生境才能保证其生存,因此10%以上的树林覆盖面积是城市里大山雀生存的现实指标,是大山雀物种的生境[7]。

生境理论包含异质性、选择性(适宜性)、尺度性、结构性、指标性等原理[8]。生境理论的作用之一是评价生境价值,据此保护生境,从而保护生态基础设施。可以采用生境中的物种多样性、稀缺性、自然性、面积、受人类干扰程度、代表性、研究和教育价值、有记录的历史和潜在价值等来评价生境的价值,从而确定其需要保护的等级,其中多样性、稀缺性和面积是最常用的指标。如果区域很大,则不可能调查所有的物种及其个体,在这种情形下可行的做法是分阶段进行评价:首先应使用简单廉价的方法找出潜在的关键地区,然后再利用准确而高昂的方法详细研究这些关键地区[9]。

 4 城市规划的生境方法

根据生境原理可以建立基于生境的评价和规划方法。笔者认为,基于生境的城市规划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境规划阶段、经济社会规划阶段和规划评价与调整阶段。规划的技术路线是:以生境为核心,评价和划分生境等级,据此确定生境保护等级及生境空间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开发建设的空间范围及开发次序,然后还要对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和调整,以使整个规划就处于—种动态和互动的过程(图1)。

 4.1生境规划阶段

生境规划是对城市生境进行调查、划分、评价、分级和保护的规划。规划的思路是不断细分生境尺度等级和类型,然后据此评价和保护生境,遵从大尺度大类型、小尺度小类型、由粗到细的流程进行规划。大尺度区域可由地理单元或景观来进行生境划分,而小尺度区域可以按物种甚至生物个体来划分生境。国外已经利用生境方法进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9][l0]。借鉴国外的经验,笔者提出具体的生境规划步骤(图1)。

步骤1:确定生境尺度。根据规划区域的尺度确定生境尺度,并将生境分为若干尺度等级,在不同的尺度等级上采用不同的生境评价和规划标准,这样可在不影响规划目的的前提下节约规划成本。
步骤2:划分规划区中的生境类型并计算各类型面积。对城市的生境进行调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生境类型划分,如林地、草地、湿地、水体等生境类型。这种划分既可以是生态学的,也可以是地理学的,但核心原则是保持生境在空间和功能上的相对完整性。
步骤3:选择指示物种和关键特征变量研究生境质量。由于生境种类繁多,而且具有等级特征,很难对每个生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此可以用生境中的指示物种和一些环境特征变量(物种多样性、面积等)来代表生境的质量和价值。
步骤4:建立评价标准和模型,计算生境质量和价值。
步骤5:划分生境保护等级和范围。按照生境质量和价值来划分需要保护的生境的等级及其范围,并确定和保护生境之间联系的通道或生态桥[11],使其成为—个生境空间体系。
步骤6:提出保护生境体系的措施。

4.2经济社会规划阶段

在城市的生境空间体系确定之后,进入经济社会规划阶段,就可对居住、工作、交通、游憩等用地进行安排。这与传统的城市规划有类似之处,即建设用地安排;但其与传统的城市规划也有明显的区别,即经济社会规划是在生态环境框架下进行的,因而其空间形态和结构将与传统方法所得的结果有明显不同。该方法与目前所使用的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来确定城市发展空间和目标的“性质—规模一功能一布局”的方法大相径庭,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的。

首先,应进行城市的区域分析,以寻寻找和明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确定城市的性质口功能。其次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生态安全目标集成为—个目标束,而不再只是确定经济、人口和面积的规模,而且目标束不是具体的数值(万人、亿元等),而是对安全和发展水平程度的选择。再次,在生境体系的约束下确定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结构。最后,进行具体的建设用地配置和布局。在生境约束下,道路网络有可能不再是规整的棋盘形,而有可能是围绕着生境展开的曲线形网络。其他用地,也可能是不规则的多边形,而不是规则的几伺形态,
这是生态与经济博奕的结果。

 4.3规划的评价和调整阶段

城市发展具有混沌性质,即它具有不可预测生、模糊性、多选择性、人为干扰性等,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生境的认识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生态数据库也在不断完善,所以除了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之外,还应对规划实施中的结果进行跟踪分析与评价,从而不断进行规划方案的调整,使规划更能适应城市环境与发展。

5 对生境法的一些认识

5.1生境法与“反规划”法的区别
  “反规划”法的依据是生态基础设施概念。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宽泛,包括了整个自然界,过于笼统和繁杂。而生境概念是比较具体明确的,有比较固定的定量研究程序。反规划法是景观层面的规划,它虽然也使用栖息地(即生境)概念[12],但没有具体的论述或方法。而生境具有尺度体系特征,可以兼顾各种空间尺度的规划。“反规划”法泛化了生态基础设施内涵,兼顾了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而生境法是从生物学和生态学出发对生境加以评价和保护,侧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总的来看,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但生境方法有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可以借鉴,因此比较通用,宜于为人们所认可。

5.2生境法的适用范围
  我国城市长期以来依据落后的规划理念和方法进行规划和建设,导致了生境遭受大量破坏乃至毁灭,这在历史悠久、规模大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这样的城市而言,生境方法实际上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了,它们需要的是生境恢复的理论和实践。生境方法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目前尚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生态环境尚未受到严重破坏的小城镇和村落,以及大城市的边缘和外围即将城市化的地带。

5.3生境法的机制
  生境规划方法作为一种新的规划方法,在实施时应该建立新的规划编制机制,即多利益参与机制,在规划准备和进行过程中都应该有多种利益团体或力量参加进来[13]。城市是由自然、政府、学术、企业、市民等多种力量组成的力量博奕矩阵。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及其实施是这个力量矩阵博弈的结果,因此生境方法本质上虽然属于生态学范畴,但其规划过程应由这个城市的力量矩阵共同参与和进行决策。

5.4生境法的意义
  基于生境规划方法建立的生境体系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骨架,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核心意义。生境体系还是城市保留自然景景观和地方特色的关键措施,对于树立城市个性和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轨迹和景观雷同的状况下就更具现实意义。生境方法提出了生境多级保护方案,具有刚性和灵活性,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或可能性。

 5.5生境法存在的问题
  首先,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水平。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经济的关注实际上胜于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这是实施生境方法的最大障碍。其次,缺乏城市生态学信息和数据库,缺乏对城市生态学及与之相关的基本问题的了解[14],这也造成了生境方法的不容易实施。最后,规划界在理论和方法上固有的局限性、政府对成绩的追求等,也对这一新方法的实施造成阻碍。

  6 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不同的城市都依照一种模式演化朝着同—个方向和目标发展,这不符合复杂系统的尺度和层次规则:尺度不同、层次不同则系统演化规则不同。当城市属于小尺度、低层次时,其发展遵循着一套规则,而城市发展到另一尺度、层次时则应采取另一套规则。因此,处于不同的层次或尺度的城市应有不同的空间格局和过程,所以不同的尺度、不同的区域,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也应该不同。从保护土地、维持土地自然系统结构和功能来看,需要保留土地的某些关键《生地段或空间,即生境空间体系,即生境方法为此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等.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1—22.
[2]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6):9一13,17.
[3]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觌划”[J].城市规划,2005,(9):64-69.
[4]郑伟元,王庆日等.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4,(3):60—62.
[5]杨培峰,蔡云楠.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生态化革新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2):33-37.
[6]安树青等.生态学词典[Z].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239.
[7]H1roshi Hashimoto,Yosihir0 Natuhar,YU—klhlr0 Morimoto.A Habitat Model for Parus Major Minor Using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for The Urban Area 0f OsaKa,Japa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70):245—250.
[8]William M.Block,Leonard A.Brennan.CHAPTER 2 THE HABITAT CONCEPT IN ORNITH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M].Cur—rent Ornithology,Volume 11,edited by Dennis M.Power.Plenum Press,New York,1993:37—62.
[9]E.Rossi,M.Kuitunen.Ranking Of Habitats for the Assessment 0f Ecological lm—pact 1n Land Use planning[J].Biologica1 conversation,1996,(77):227—234.
[10]徐鹤,贾纯荣,朱坦等.生态影响评价中生境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6):50—53.
[11]H.D.van Bohemen.Habitat Fragmenta-tion,Infra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8,(11):199—207.
[12]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29(9):76-82.
[13]Pugh.I.Habitat Conservation Planning:Endangered Species and Urban Growt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6,(12):237—239.
[14]Margaret Livingston,William W.Shaw,Lisa K.HarriS.A Model for Assessing W—ild1ife Habitats in Urban Landscapes 0f Eastern Pima County,Arizona(US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4》131—144.
[作者简介]:
吴宇华,博士,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属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广西节约型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