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方法的意义

wenxin 2006-07-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方法的意义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对规划编制、管理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对话与沟通,协调公众各方利益,力求实现规划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1]。世界范围内公众参与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已开始进入了成熟期,基本上完成了从1960年代的社会运动化向1990年代的理论化和制度化方向的迈进[2]。
公众参与方法以其追求公平、讲求沟通、公正客观的本质特点应当作为有效推动大学校园面向信息社会、可持续地、和谐地发展的重要规划策略。而在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这种方法在大学校园规划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非常欠缺。立足我国国情,基于信息社会,针对大学校园规划,对公众参与方法展开深入地专门研究,不仅有可能深刻变革我国的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创建出支持创新的、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而且也将有可能对国际公众参与研究领域作出有益的补充和发展。
以下将继续重点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方法的意义:

1 公众参与方法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众所周知,2005年全国两会的核心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当此之时,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大力推行公众参与方法的实践意义非常重大。公众参与方法的根本目标和作用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不谋而合。它正是正确反映和协调不同方面群众利益、实现公平民主的有效途径,正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积极因素。
大学校园规划的根本使命之一就是要营造一个理想的育人环境。未来的校园怎能保证迎合广大使用群体的需要呢?未来的校园怎能尽力激发出使用者们的创造性呢?使用公众参与方法有助于增进使用者对其所生活的环境的责任感、认同感和成就感,调动起他们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增进环境和使用者之间的和谐发展。综上,通过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基于信息社会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良好可行性的大学校园规划公众参与策略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公众参与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规划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事物”,传统的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显得过于主观、武断和僵化。实践证明,往往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会导致整个规划不可行。这就意味着要频繁地修改规划甚至完全重新规划。
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将规划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让大学校园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这一过程,在专家的引导和协助下共同制定控制性的原则、条例,提出详尽的说明和建议,避免非使用者主观的、武断的错误决策,由不同时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提出的局部项目取代僵化笼统的蓝图,逐渐形成整体。这种方法将创造的是有机秩序而不是极权秩序[3]。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避免校方陷入疲于应付地反复立项、重复建设等困境,避免花费大量心血获得的规划图纸很快成为过时的废纸,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无论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将显示出灵活经济、资源高效的策略优势。
由此可见,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校园环境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

3 公众参与方法与基于信息社会的大学校园规划

为建设信息社会进行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本世纪世界各国建设发展的最重要的命题之一。2003年12月10日~12日,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一阶段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提出同信息社会相关的广泛议题,通过原则声明和行动计划。这次峰会总结出信息社会应达到的10个国际标准。信息社会的概念由此明朗化[4]。信息社会追求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公众参与方法的目标不谋而合。
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进程中,大学校园规划还面临两个新的挑战:其一是信息社会的“新教育”;其二是大学校园的城市化。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有助于应对这两方面的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家学者们将信息社会的教育暂且称之为“新教育”。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根本性变化是从生存空间的扩大到思维空间的拓展”。据此,提出“新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1、倡导终身学习,以人的发展为本。2、突破校园围墙,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3、开发教育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总之,“新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5]。
大学校园的城市化是指当前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校园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过程中较为特殊的大学园区或称为大学城的现象。具体主要表现为居住、游憩、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功能和空间的城市化[6]。大学校园的城市化不仅自发而且自觉地迅速推进。这一进程在城市范围内对教育资源进行重组与开发利用[7]。
上述两方面都使得大学校园规划的相关利益群体从以前局限于学校师生拓展到政府、校方、合作办学的开发商、社区公司、社区居民以及在校或“在线”师生等。这使大学校园规划的内涵大大扩展,也增进了大学校园规划问题的复杂性。如何使众多相关利益群体高效共享大学资源,和谐共生?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从根本上帮助协调各方利益,合理配置资源并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使校园规划真正有助于建设信息社会的和谐校园。
信息社会的基础是连接[4],人人共享的广泛连接的实现将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平台,有可能使得公众参与方法得以改进,变得更加经济、高效、灵活、公正,从而获得良好的可行性。因此,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并结合信息社会不断改进公众参与方法,不仅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将大大提高,从而能够广泛地、积极地推动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发展,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进程。

4 结语

回顾全文,展望未来,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基于信息社会的公众参与方法将使学校受益良多:
1)校园规划更加经济可行。仅用较低的代价就可以实现,而一旦实现,首先可以规避校园规划的长期风险,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最合理的实施方案,与建成后可能出现的、不可挽回的、将要持续很多年的失误相比,这种方法上的支出是及其微不足道和颇有价值的;
2)校园规划将更加高效、灵活、公正、持续。通过“网络组织”的公众参与策略,使参与管理人员包括专业规划人员甚至有可能异地、随时组织参与。随着网络在校园内外的广泛可及,避免了传统个别访谈和传单式问卷调研的以偏概全的危险,加之大学校园相关利益群体素质整体较高对参与可及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都使得公众参与方法非常适宜于校园长期的改造更新;
3)有利于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养成。通过“网络组织”的公众参与策略,使参与校园规划前所未有的广泛可及,显示出极大的公平性,使校园氛围更加多元、民主、开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进学生对母校的热爱,形成更有认同感、归属感、激发个体创造性的育人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全面素质;
4)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经验、人格健全、创造型的人才在今日社会是最受欢迎的,建立持续的校园规划公众参与机制有利于培养出此类人才,随着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良好口碑的树立,将迅速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5)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用公众参与方法进行校园规划,将使校园规划更加公正民主、资源配置更加公平高效、各相关利益群体更加和谐共生,从而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进而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这是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号召的最及时的、颇具建设性的响应。

注释:
[1] 赵秀敏,葛坚.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城市规划.2004(1).
[2] 龙元.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2004(1).
[3] [美]C·亚历山大、M·西尔佛斯坦、S·安吉尔、石川新、D·阿布拉母斯 著,赵冰、刘小虎 译.俄勒冈实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原版为197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
[4] 参见联合国有关网页http://www.un.org
[5] 参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谢维和.信息社会与“新教育”.(转载自《教育发展研究》)http://www.edu.cn
[6] 吴正旺、王伯伟.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态思考.建筑学报.2004(2)
[7] 王伯伟.大学城———城市范围的资源重组和开发.建筑学报.2001(9)

作者单位:
覃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覃宣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