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研究——以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研究为例

wenxin 2006-09-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研究——以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研究为例

1.城市色彩概述

城市色彩涉及城市生活中的一切,气候、植物、建筑、文化等,城市因色彩而丰富,在我们的研究中,由于受设计目标需要的限制,重点以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实体——建筑和构筑物的个体和群体色彩为主。

1.1 色彩在城市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一般认为色彩在城市中作用主要有表现、标识和情感三方面。在观察和感受一栋建筑时,在晴朗的白天,在大约5000米的距离上,映入眼帘的是色彩和轮廓,在2000米的距离上是形体关系,在500米后才能感受到细部的设计,因此有学者认为外在表现是色彩的首要作用。在我们对去过的城市回忆中,城市的色彩感受往往是最直接的,通过色彩建筑及建筑群可以与地面、植物、天空等融合在一起,也可以从背景中突显出来,如同样是高层建筑的哈尔滨森融大厦和报业集团的“红楼”,前者以灰蓝色的形象融于环境中,后者以醒目的颜色独立于江边。

标识作用是城市色彩的另一个作用,古代的城市就开始以色彩来标志城市的功能区及建筑的类型与等级,如紫禁城辉煌的金顶群,明确标志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而宗庙的灰色墙体又在城市中划出了一方净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城市色彩不但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而且对城市居民心理健康和情绪均有较大影响,我们称之为色彩的情感作用。

在建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色彩已成为任意选择的条件,但用什么色彩和为什么用这种色彩却始终是决策者和设计师们关心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着人们一定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如,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而灰蓝、灰绿等则给人以理智、沉稳的感觉。色彩的情感作用是色彩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1.2 城市色彩的历史发展

色彩和城市色彩发展的历史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的。从原始社会的色彩萌芽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技术日趋成熟,欧洲出现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精美豪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色彩体系,我国则出现了等级森严的色彩使用制度,例如黄色在民间禁用,越靠近统治中心,民用建筑越清淡,直至北京的四合院,而在当时比较偏远的地区,如沿海和西北、西南地区用色相对自由,出现了许多色彩艳丽的建筑装饰风格,极大丰富了我国的建筑色彩文化。

这一时期,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本的日本建筑、朝鲜建筑均承袭了我国唐代的建筑风格和色彩,总体上以清雅、平实为特点,并一直影响至今。

1.3 城市色彩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虽然对城市色彩表示方法很多,但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仍然是城市色彩中关于“基本色、辅助色和点缀色”的搭配概念和表示方法,即:

基本色:外墙面主要的配色对象,在人的视野范围内面积最大,观看时间最长部分的颜色。

辅助色:外墙面其他配色对象的颜色,其色彩在色相、亮度和饱满度上应与基本色相协调,并允许有所变化。

点缀色:建筑中需重点加以点缀的颜色,如建筑的入口、标志屋顶檐口等细部装饰,其面积应不大于辅助色的面积,其色彩可在色相、亮度和饱满度上与基本色有较大的变化。

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配色方式调制出来,这些配色方式称为颜色模式。国际标准色标采用的CMYK模式,即由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及黑(Black)四种颜色组成。通过调整四种颜色的比例数值,即可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只要确定了四种颜色的比例数值即能在国际标色标中找到相应颜色,无须从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等方面进行复杂考虑,既简便又具可操作性。

2. 城市色彩影响因素

城市色彩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诸多因素。其中以下几方面最为重要:

2.1 地域与气候

地域与气候是城市特色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地域与气候的角度,城市被分为寒地城市、热带城市、温带城市及海滨城市、山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并因此体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如地中海沿岸城市金黄色的建筑色彩、江南水乡白墙黛瓦的城市氛围、北欧厚重的城市环境等。

2.2 历史文脉

城市色彩受城市历史和人文因素影响很大,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城市色彩。另外,不同年代的城市色彩形成还是当时的文化主流及经济水平的反映。如我国城市在50年代曾一度盛行清水砖墙,祖国上下“一片红”,到了60年代,一些地区又开始墙面干粘石处理,显现“一片灰”,而80年代又刮起了一阵粘面砖的“白色浪潮”,同时还配着“宝石蓝”的玻璃,此类建筑至今在城市中还比比皆是。

2.3 科技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开发,为城市色彩的表现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色彩有所冲击,影响着城市色彩的进一步形成。近年来,城市夜景观色彩是学术界和城建工作者讨论的重点,也是城市色彩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与科技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是城市色彩发展的新机遇。

3. 现代城市色彩的几个问题

3.1 色彩趋同问题

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城市形象普遍存在着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色彩也同样如此,本次色彩研究,我们有意识地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地选择了17个大中城市,并收集了近千栋建筑的色彩主色,从色相、明度及色度等方面进行分类,以居住建筑为例,从分类结果上看,大多以明快、暖色、中低彩度为主,中国传统民居地域特色在今天已不存在。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几方面:首先,由于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使色彩的局限性大大削弱;其次,先进的交通和信息技术加速了文化的交流,相对流行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往往会在全国迅速普及;另外,人类某些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相通的色彩意识,也促成了色彩选择的趋同倾向。

3.2 异地印象问题

在我们进行调研时,曾制作了“城市色彩印象调查表”,在城市本地居民和旅游者中广为印发,在对“您对所生活的城市色彩有何印象?”的回答,几乎都是“一片灰”,而在旅游者对哈尔滨印象的统计时,大多对哈尔滨建筑色彩大加赞赏,而这些色彩大多从中央大街、索非亚教堂、博物馆等地得来。

简单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城市色彩其实与城市景观印象一样,对异地和本地印象都是一系列“印象点和印象区”构成,即城市最精彩的旅游点、商业中心、景观性生活干道等,城市经济越发达,这种现象越明显,反之当你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你的色彩印象是由生活圈、工作圈和休闲圈依次构成的混合印象,其中挥之不去的往往是最不令你满意的地方,“一片灰”的感觉自然较明显。

3.3 色彩弱化现象

问卷调查还显示,由于会展中心热和科技文化中心热的带动,全国各地兴建了大批以高技派风格为主的大型公共建筑,许多人对自己城市中的这些建筑欣赏有嘉的同时,却对色彩填写了蓝、灰或什么都写不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道理是,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和高新技术材料的发展,现代技术方法和理念支撑着我们的世界,虽然我们在文化上仍在努力坚持本土的特色,但在时代之风吹拂下,城市建筑色彩存在着逐步弱化的现象。

4. 城市色彩规划与控制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域与气候因素是城市色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城市色彩规划中应首先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4.1 适应城市的气候特点

我们在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中,比较注重从寒地城市的特点出发,分析和比较了城市色彩的需求,进行了一些探索。由于寒地城市气候温差较大,常绿时间较短,冬季气候寒冷,气氛单调,因此,应选择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体系,使寒地城市亮丽起来,同时宜将各类色彩在色调上统一起来,使环境统一而丰富。城市建设中,注重夜景观的色彩设计也是寒地城市色彩规划的重要原则。

4.2 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之外,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文化相辅相承,因此,在色彩规划中应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并采取“挖掘——继承——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文脉特征,并予以发扬光大,逐步形成特色。

4.3 突出时代性与现代感

由于新型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不断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也为城市色彩设计提供了各类可能,城市是不断发展的,城市特色是时代科技与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城市设计中,应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去规划城市,引导城市色彩体现时代性和现代感。

4.4 合理定位、分区规划

应通过详尽的调查,对城市色彩形成的历史、城市文化发展过程、经济技术特点、城市总体规划定性及典型建筑群体进行准确复合,挖掘出各时期的代表色和相关发展主流,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合理的定位,并根据定位进行分区规划,对大中城市尤其如此,因为在上百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不能只有一种或几种方式色彩定位。

4.5 编制设计导则,规范建筑活动

城市色彩建设应坚持法制化的原则,将城市色彩规划方案以《城市设计导则》的形式公布执行,日本京都、大阪等城市就有较系统的色彩规划方案,科学的规划使这些城市呈现出和谐的城市面貌,其主要方法就是在城市规划审批中增加了“色彩规划审批”的专项。由此可见,科学的规划结合法制化管理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重要原则。

5. 实践 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

5.1 现状分析

哈尔滨城市色彩受地理、气候及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现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色彩体系。一方面,针对冬季城市的气候特点,建筑色彩强调暖色调的应用,其中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另一方面,哈尔滨城市色彩在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区体现得较为充分。这些区域是城市欧陆风格建筑特色的精华所在,是吸收西方文化最典型的地区,荟萃了全市80%的以折衷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调的近代优秀建筑,是具有欧域遗风特征的区域,其建筑色彩奠定了哈市城市色彩的基础,即以米黄、灰白为调,构成“基本色”;以浅粉、桔黄、淡绿、浅灰为主调,构成比较丰富的“辅助色”;在一些教堂建筑上,以土红色为主色,点缀白色线脚、彩色玻璃、绿色、金黄色和红色屋顶,使之具有十分迷人而艳丽的色彩,构成“点缀色”,使整个区域形成和谐、温暖的色调。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建筑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以开发区尤为典型,建筑形式以现代风格为主,立面细部装饰复杂,建筑符号运用丰富,材料选择多样,颜色以中等明度黄红暖色调为主,采用一些中等饱和度和明度的颜色进行细部装饰,整体环境色彩较为和谐统一,体现了时代性和现代感。

但是,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和飞速建设,在局部地区从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原有和谐的城市色彩,削弱了色彩特征。某些地区色彩杂乱无章,缺乏统一,一些建筑设计只为标新立异,不考虑周围环境,采用高饱和度颜色或超低明度颜色作为主体色,与周围建筑及环境很难协调。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中穿插色彩与造型较为突出的新建筑,破坏了原有建筑群浑然一体的风格,对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如一些工业区及旧居住区,建筑色彩单调呆板,墙面色彩褪色严重,整体环境缺乏生气。

因此,完善和规范哈尔滨城市色彩体系是城市形象设计面临的迫切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如何把色彩有序地组织到城市中去,形成独特和谐的城市色调是进行色彩规划的最根本问题。只有制定出相应的长远景观及建筑色彩规划,并在统一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局部景观及建筑色彩,才能使城市色彩富有层次与韵律,使城市更具整体美感。

5.2 城市色彩定位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寒地城市色彩与哈尔滨特色的结合,经研究,我们认为哈尔滨总体色彩规划应本着“明快、大方、温暖、和谐”的原则,确定城市总体色彩以暖色系为主基调,在此基础上,调整变化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色彩丰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并确定米黄色与白色的配合使用是哈尔滨的代表色,也是城市的基本色,以洛可可装饰风格形成的复合色与白色的配合为城市的辅助色,以教堂建筑与公共建筑的红褐色和石本色为城市的点缀色,由于历史文化的塑源,并结合城市历史多元文化并存的基础和发展趋势,规划哈尔滨色彩目标为——“多彩的哈尔滨”

5.3 城市色彩控制分区

传统保护区及周边区:“X+白”,“X”以米黄色为主,辅以洛可可装饰风格的色系,“白”以装饰线脚及檐口色为主,共包含九片十二个区域,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占城区面积8%。

其他城市区域为“色彩单元控制法”,即对城区按城市设计原则分区划类,进行单元控制,如特定区、景观大道、成片规划的新区等,是本规划重点和难点。

5.4 制订分类控制要素导则,强调色彩与风格互动

将城市要素分为建筑与环境两大类,建筑又分为传统保护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商业建筑、高层建筑五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按墙面、屋顶、窗饰、阳台、线脚、玻璃等部分分别制定相关设计导则,并以图示方法,进行引导和控制,除历史保护建筑外,其余“建筑色彩导则”中均留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限制建筑师创造性思维,当强调色彩选择应与建筑风格、光影运用等形成互动,配合运用多种手段丰富城市风格。

5.5 其他

从整体角度考虑还对红军街、中山路、迎宾路等重点地段进行了典型色彩区规划,这里不一一列出。

参考文献:
1.焦燕,建筑色彩规划 城市规划 2001.3
2.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2004.9

作者单位:哈尔滨城市规划局 吴松涛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