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城市边缘大型住区声环境实态调查与研究

admin 2013-03-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经调研,厦门LQW中的商业街采用了外凸式骑楼的设计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由于本地居民及外来旅游者的介入所带来的附加人群活动噪声对临街住宅乃至整个住区的声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图7)。另外,骑楼的檐口长度可以加大,其顶棚可以考虑适当采用能够吸收中高频率声音的吸声材料,如木丝板、石棉板等;而柱廊上的装饰广告牌或灯箱可以看作空间吸声体,对声环境的改善起到辅助作用。

摘要:选取我国4个不同城市具有不同边缘特征的住区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声环境的实测调查以及对比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城市边缘住区的声环境特征以及所采取的改善住区声环境质量的相关技术措施,并对其加以评价,以探讨改善住区环境质量的适宜技术途径。

  关键词:城市边缘住区 环境测试 改善声环境 适宜技术

  我国城市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边缘地区已经成为城市生长最活跃的区域,一些城市大型住区也选址于此。在传统观念中,这里是城乡结合部,是城市暂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密集区域,环境恶劣且社会关系失衡,也是城市生态环境最复杂的地区。该区域的人居环境急需改造和优化。

  与城市中心区相比,城市边缘地区具有自身的环境特征。城市边缘作为一种物质特性,其形成受到诸如文化、历史、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1]。另一方面,城市边缘环境质量又作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区域整体环境。在我们的研究中,原有自然、人文生态特征在本研究中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背景加以考虑。

  1  城市边缘居住区声环境现状

  1.1实态调查样本概况在样本选择方面,主要考虑了全国各地区存在着诸多的地区差异,住区所具有的城市边缘特征也存在多样性,为使结果尽可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选择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边缘住区展开调查。分别是临海的城市边缘住区(图1)、靠近山体的边缘住区(图2)、临主要湖泊的边缘住区、临城市外围公路的边缘住区。以上住区均是国家住宅工程中心的实验基地和试点。

  1.2 测点选择及测试结果在每个声环境测试样本住区中选择5、6个测点,选择原则:1) 与居住区具有的边缘特征联系紧密的区域;2) 人群活动较为集中的主要区域;3) 可疑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4) 理论上居住区内环境应当较好的区域;5) 相关技术应用的区域。以厦门LQW住区为例,测点分布及测点环境见图3,测试数据录入整理见表1。



  2  所测城市边缘住区声环境特征

  综合此次对位于苏州、厦门、深圳及北京的4个城市边缘住区的实态调查,笔者发现噪声是住户普遍关注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之一。另外,城市边缘住区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及周边条件的特殊性,声环境较城市中心区而言也具有较多的边缘特征,总结如下:

  1) 位于城市航空航线下,噪声污染严重

  在城市规划层面,城市航空站大多选择在城市远郊地段,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原机场逐步与城市建成区靠近,甚至被城市建设所包围。位于其周边的城市功能区,例如居民住宅区即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位于飞机起飞、降落航线下的区域,夜航班机影响尤甚[2] 。 经观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个别边缘住区的上空时常会有飞机经过,造成某些测点处声压级值(A)无法满足区域噪声标准,如表1所示,其声环境受到的影响较大。

  2) 临环城高速路,噪声影响巨大,特别是夜间噪声问题严重

  交通是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方式的发展也使得城市的通勤范围不断扩大,处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居民可以通过便捷的快速交通解决他们的日常生活问题。然而,边缘地区周边的交通状况的特殊性对该地区内居民的影响较一般地区严重。与中心城区不同,有的边缘住区恰恰临近环城高速路,环城高速路是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纽带,级别的不同导致其日常的车流量远比普通市内道路要大,速度快,车型也较为复杂,特别是白天禁止在市内活动的重型车辆通常都会在夜间行驶,如此,夜间噪声无疑给该区域内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图4)。

  3) 临近噪声源分布功能区块,声环境受到一定影响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指出,大城市的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应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区,这使得在该区域范围内行驶的货运车辆远比城市中心区多,从而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边缘地区的道路系统分布。快、慢车相互争路所增加的机动车鸣笛、变速和刹车产生的噪声十分明显[3]。货车数量的增加易使得区域内的声环境质量降低。

  4) 商业促进、旅游产业等的介入,导致噪声源的增加

  如今的大多城市边缘地区,不再是公共设施缺乏的“卧城”,相反,作为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特色发展潜力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开发商和设计者的关注,以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活跃区域氛围。在这方面,位于海滨城市边缘的住区尤为突出,例如厦门LQW的商业街:一条步行商业街将整个小区划分成了两部分,是居民购物、聚会的主要休闲空间;同时,由于为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出这样一条与海相接的景观走廊,它亦成为观光者的游览场所。综上所述,商业的介入导致了噪声源(主要是人群活动噪声)的增加(图5)。



  3  结论

  通过对实例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虽然部分已经针对噪声影响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但我国城市边缘居住区存在的声环境问题仍较多,没有得到全面地解决和重视。为了使边缘居住区能够更好地发展,声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改善,我们有必要将一些相关事宜进行归纳总结,使问题明了化、系统化,以便于今后的相关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总结如下:

  1) 合理安排城市噪声分区(Urban Noise Zoning),是最根本的控制措施

  由于城市边缘住区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声环境影响因素也较多、较复杂,故合理安排城市噪声分区是最根本的控制措施之一,例如,应避免将住宅区设在飞机航线下,住宅区应当远离产生较高噪声的繁华商业区和工业区,交通流量大的街道和高速公路不得穿过住宅区等。另外,小区的居住组团应当集中布置,公共设施应当做相应的隔声处理以减少对住区内的声环境的不利影响,特别是一些设备用房,如水泵、发电机房等。



  2) 规划有序的道路结构,有效避免不利噪声影响

  外环机动行车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车分流:围绕住区的外围环路为车行干道,小区车辆由环路直接进入区内的地下车库。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区内能够成为无车辆通行的纯步行区,动静得当,避免了车辆经过人群集中活动场地时产生的低频噪声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图 6)。

  3) 选择适宜建筑语汇,降低人群活动噪声影响

  经调研,厦门LQW中的商业街采用了外凸式骑楼的设计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由于本地居民及外来旅游者的介入所带来的附加人群活动噪声对临街住宅乃至整个住区的声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图7)。另外,骑楼的檐口长度可以加大,其顶棚可以考虑适当采用能够吸收中高频率声音的吸声材料,如木丝板、石棉板等;而柱廊上的装饰广告牌或灯箱可以看作空间吸声体,对声环境的改善起到辅助作用。

  4)有效利用绿化,改善声环境

  从降噪的声学控制角度讲,充分利用绿化来加强吸声以达到有效的噪声控制是不可忽视的措施之一。一般说来,绿化搭配的形式也是声环境改善的因素之一。绿化搭配主要有单纯乔木型、乔木+灌木型、乔木+灌木+花草型等。有实验表明,以上形式一般能减弱噪声0.7.3dB,具有一定的隔声作用,其中以乔、灌、花草综合搭配的降噪效果最为明显[4]。本文所研究的实例中,设计者通过层次丰富的绿化搭配形式,在营造了良好景观的同时,也使得声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图8)。

  5) 增强住宅外墙密闭性,减少声通道产生

  如果说建筑物的墙体可以通过铺设隔声材料来解决环境噪声干扰问题的话,建筑物的门、窗等开洞位置都不免会与墙体之间产生缝隙,形成所谓的声通道。除了要选择气密性好的产品外,玻璃本身的隔声性能也不容忽视。相对于单层玻璃来说,双层中空玻璃在增加了声音传播距离的同时,利用了声音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中受阻的原理,在两片玻璃之间夹惰性气体层,能够有效减少室外环境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研究小组通过长达3年的建筑跟踪测试和实态调查,对有利于声环境改善的建设技术效果进行分析,为改善住区声环境技术的选用、推广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